理论教育 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中的君主形象

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中的君主形象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上所述,根据《郑武夫人规孺子》中的描述,郑武公是一个和大夫们协力共行国事的君主,听从别人的意见、对百姓没课过重的赋役,在卫国的时候采取谦卑的态度并继续在考量郑国的政事,同时将郑国的国政授予大夫们。虽然清华简《郑文公问于太伯》《系年》里都有列举关于郑武公和郑庄公的事迹,可是这些简书里描写的武公和庄公并没有类似《郑武夫人规孺子》描绘得如此谦卑的态度。

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中的君主形象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因为该篇简书非常难以解释,故对其理解有一定的弹性和差异。开展对于此篇简书的分析工作,需要时刻牢记这一点。该篇以郑武公夫人的言论为起首,在她的描述中,如今已经故去的郑武公有着如下的君主形象[6]:

(吾)先君,女(如)邦(将)又(有)大事,(必)再三进夫(大夫)而与之(偕)(图)。既(得)(图)乃为之,毁(图)所(贤)者,(焉)(申)之以龟(筮),古(故)君与夫(大夫)(晏)(焉),不相(得)(恶)。

简文说他和大夫共同处理国家大事,而且君主与大夫之间维系着良好的关系。我们需要注意,郑武公和大夫是共同参政理政的。

接下去:

区〓(区区)奠(郑)邦,(望)(吾)君,亡(无)不(盈)亓(其)志于(吾)君之君(己)也。(使)人姚(遥)(闻)于邦(邦,邦)亦无大繇(赋)于万民。

文中记述郑武公努力倾听他人的意见,没对人民征收过重的赋役。

接着,简3-5描写了在武公时郑国发生的内乱,武公离开了郑国并在卫国逗留了3年,这时的郑国处于无君主状态。这段史实在传世文献清华简《系年》《郑文公问于太伯》中都没有记载。这段时间里:

(卫)与奠(郑)若卑(辟)耳(咡)而(谋)。

描写武公在卫国对关于郑国的事态采取了比较谦卑的态度,同时也制定了一定的对策。[7]在春秋时代经常发生这种国君出奔的情况。鉴于这些事例,在该篇中,郑武公和自己派系的大夫们肯定都谋求能重返郑国,但是该篇也没有提及新君郑庄公代武公而被拥立为郑国国君的情况。

之后,简5以后的内容就是武夫人对武公之子庄公的垂训:

(吾)君既〈即〉枼(世),乳(孺子)女(汝)母(毋)智(知)邦正(政),(属)之夫(大夫),老妇亦(将)丩(纠)攸(修)宫中之正(政),门槛之外母(毋)敢又(有)智(知)(焉)。

这样的话说明,武夫人告诫武公死后庄公就不用参与政事,全权委托于大夫们即可,并且她自己也将会让“宫中之政”道入正轨,因此庄公不用干预外界之事。

之后简11-12的简文:

内容也表示庄公的确不干预政事,并将其委托于大夫与百官。而在简12-13中,作为重臣和贤臣的臱父[8]对大夫们进行训诫时,庄公恭敬地听着,一言不发,表示授予大夫们以重任:

君共(拱)而不言,加(重)于夫(大夫)……

而后场景切换到了小祥之日,在简9中大夫们通过臱父对庄公提出希望让武公时期的旧臣们来掌权的要求。

(吾)先君(使)二三臣,(抑)(早、骚)歬(先)句(后)之以言,思群臣(得)执(焉)……

而且简14中再次提及,庄公即位为新君后,一直以恭敬的态度一言不发,政事全由其臣下执行。(www.daowen.com)

今君定,龏(拱)而不言,二三臣(使)于邦

这之后,庄公自己在大夫们执政过程中,起誓要成为与君主身份相称之人,并说了如下的话:

(吾)先君智(知)二三子不(二心),甬(用)(历)受(授)之邦。

郑武公知道大夫们没有二心,因而授予了他们管理国家的权力。

如上所述,根据《郑武夫人规孺子》中的描述,郑武公是一个和大夫们协力共行国事的君主,听从别人的意见、对百姓没课过重的赋役,在卫国的时候采取谦卑的态度并继续在考量郑国的政事,同时将郑国的国政授予大夫们。他的儿子庄公,虽然其尚未成年,但是他仿效父亲的执政方式,也被寄予厚望能采取谦卑的态度而将执政之权交于大夫们,并且庄公本人表明其要做明君的意愿。

关于《郑武夫人规孺子》中登场人物郑庄公的形象,在以《左传》为首的传世文献和清华简《系年》《郑文公问于太伯》的甲、乙两篇等出土文献也都有记载,而且传世文献中也都明确记载有武夫人(武姜)的史实。

史记·郑世家》中有记载如下:

郑人共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

《左传·隐公元年》中则记载如下: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另,清华简《郑文公问于太伯·甲篇》的简6-8中[9],将郑武公描写为一位励精图治带领郑国不断壮大的国君。

枼(世)及(吾)先君武公,西(城)洢(伊)(涧),北(就)(邬)、(刘),萦厄(轭)()、竽(邘)之国,鲁、(卫)、鄝(蓼)、(蔡)(来)见。枼(世)及(吾)先君(庄)公,乃东伐齐之戎为、(彻)、北(城)(温)、原,(遗)(阴)、(鄂)(次),东启遗(隤)、乐,(吾)迖(逐)王于(葛)。

清华简《系年》第二章简5-10从周王室东迁写起,而且描写了郑武公帮助周平王钳制东方诸侯的史实。[10]

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奠(郑)武公亦政(正)东方之者(诸)侯。武公即殜(世),(庄)公即立(位)。(庄)公即殜(世),邵(昭)公即立(位)。

虽然清华简《郑文公问于太伯》《系年》里都有列举关于郑武公和郑庄公的事迹,可是这些简书里描写的武公和庄公并没有类似《郑武夫人规孺子》描绘得如此谦卑的态度。又比如在下文会提及的:《左传·隐公元年》里描写的庄公虽有谦和的态度,但其谦卑的程度远不及《郑武夫人规孺子》描绘的水平。

先秦时代类似的这种君主处世态度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在下节的讨论中,笔者将列举众多传世文献如《左传》《国语》中的相关记载来追溯当时君主的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