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下蔡考古:一个时代的棱镜和缩影

下蔡考古:一个时代的棱镜和缩影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蔡迁州来之时,正值春战之际,开展下蔡考古研究能够通过管窥这一时期楚、蔡、吴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而反映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动态和社会演进。从某种意义上说,下蔡考古是可以看做考察一个时代的棱镜,能够多视角、多层面地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

下蔡考古:一个时代的棱镜和缩影

纵观蔡国历史,有平侯迁新蔡、昭侯迁下蔡两次迁都,而这两次迁都均与楚国密切相关。较之上蔡和新蔡,下蔡遗存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工作不仅开始较早,而且近些年又围绕着其核心墓地开展了一系列专题性工作,更加深化了相关认识。针对下蔡地望的考察,之所以学界仍存在较大争议,就是因为没有发现明确的下蔡城址的相关遗迹,解决这样的学术争论最终还是需要考古材料的支撑。随着我们对西圈墓地钻探与发掘工作的深入,将进一步揭示其墓地的规模、性质和布局等深层次问题。通过墓葬区的情况来反向寻找可能存在的城址遗迹是我们的基本思路,幸运的是我们在该墓地东侧的西岗遗址,钻探发现南北并列的东西向两道夯土墙基,相信下一步对其进行发掘工作会给我们更多线索。

作为典型的古今重叠型城址,寿县县城及其周边区域依次作为州来、下蔡和寿春三个时期的建都,西汉时期又作为淮南国的都府。开展下蔡考古,需要兼顾和统筹不同时期遗存的分布和埋藏情况,更需要以动态的视野综合考察不同时期城址间演进过程,具体表现为遗存的叠压和打破关系。

蔡迁州来之时,正值春战之际,开展下蔡考古研究能够通过管窥这一时期楚、蔡、吴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而反映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动态和社会演进。作为一个姬姓小国,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蔡国历经两次迁都和两次被楚灭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那个时代同类型诸侯国的生存状态,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大一统之前的历史缩影。而反观楚国的发展史,战国后期楚国居然也经历了两次迁都。[32]楚、蔡、吴以及越之间的多维度关系,显示出“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下蔡考古是可以看做考察一个时代的棱镜,能够多视角、多层面地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

(作者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博物院)

【注释】

[1]《史记》卷35《管蔡世家》。

[2]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3页。

[3]《史记》卷35《管蔡世家》。

[4]相关讨论的文章主要见陈昌远:《有关古蔡国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期;陈隆文、刘晨阳:《蔡国历史地理问题考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9月第12卷第3期;李绍文:《蔡国历史、地理与蔡人的迁徙论考》,《中州学刊》2013年第9期。

[5]张树国:《蔡国旧事——关于春秋蔡国兴亡的三种文本解读》,《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第1期。

[6]参阅晏昌贵:《楚灵王迁国移民考》,《江汉论坛》1990年第12期;陈若松、郑威:《春秋战国时期汝水流域楚化过程探析》,《楚学论丛》第六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6~104页。

[7]郑杰祥:《新蔡的由来及其在蔡国历史上的地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

[8]参阅石泉:《从春秋吴师入郢之役看古代荆楚地理》,《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5~416页。

[9]参阅《左传·哀公元年》。

[10]参阅石泉:《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73页。

[11]徐少华:《论春秋时期楚人在淮河流域及江淮地区的发展》,《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探研》,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24~154页。

[12]孙玉玲、刘海峰:《蔡国史考》,《中州古今》2000年第5期。

[1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14]参阅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223页。(www.daowen.com)

[15]参阅陈怀荃:《州来、豫章和寿春城的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期。

[16]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

[17]参阅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博物馆:《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18]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安徽淮南市蔡家岗赵家孤堆战国墓》,《考古》1963年第4期。

[19]材料首见丁邦均:《楚都寿春城考古调查综述》,《东南文化》1987年第1期;发掘资料后由张钟云整理,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寿县文物局:《寿县西圈发现的墓葬》,《东南文化》2005年第6期。

[20]任经荣:《蔡都州来辨址——兼论寿春城的历史形成》,《东南文化》1991年第2期。

[21]曲英杰:《楚都寿春郢城复原研究》,《江汉考古》1992年第3期。

[22]卢茂村:《关于“蔡迁州来”及“古州来国”地望考辨》,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5集,黄山书社2003年版,第175~186页。

[23]晏昌贵:《楚国都城制度再认识》,《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24]刘刚、关杰、王梦:《宋玉赋“下蔡”地望的调查与研究》,《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25]参阅徐少华:《论春秋时期楚人在淮河流域及江淮地区的发展》,《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探研》,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24~154页。

[26]王步毅:《安徽霍山县出土吴蔡兵器车马器》,《文物》1986年第3期。

[27]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待刊。

[28]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待刊。

[29]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钻探资料,待刊。

[30]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待刊。

[31]淮南市蔡家岗赵家孤堆战国墓亦为蔡墓无疑,但该区域是否也是下蔡墓葬区之一仍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才能确定。

[32]秦将白起拔郢后楚迁都陈城,后考烈王又迁都寿春。另有认为楚都寿春之前还迁都过钜阳,我们认为钜阳不太可能是与陈和寿春同一层次的都城,而很可能属于迁都寿春前的中转站性质的城址。见蔡波涛:《皖北地区楚文化遗存的考古学观察》,《楚学论丛》第六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24~2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