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年来寿县西圈墓地成重要下蔡考古发现

近年来寿县西圈墓地成重要下蔡考古发现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情况说明作为楚都的寿春城由于短时期内大规模人群的迁入,其遗址的分布范围急剧扩大,作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西圈墓地也成为战国晚期楚人的居址区。如若下一步工作还能发现更多此类墓葬,或可说明在战国早、中期之际楚灭蔡之后的战国中期,楚人沿用了下蔡的西圈墓地。

近年来寿县西圈墓地成重要下蔡考古发现

楚都寿春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2004年现代汉城小区项目起,一直到2016年配合寿县新城区建设而开展的考古工作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与下蔡相关的考古工作均位于以西圈墓地为中心的区域,主要工作有以下三项,现分述于下。

第一,明珠大道车马坑的发现和发掘。该车马坑于2009年9月寿县明珠大道西段扩建施工时,在西部北辅道处发现。通过对以车马坑为中心及其周边区域的考古钻探工作,基本摸清了车马坑的形制、结构以及相关遗迹的分布情况。经过对车马坑的抢救性清理,得知其平面呈曲尺形,由坑道、坑室两个部分组成。坑道位于坑室东端北侧,为长方斜坡,方向北偏西5°;坑室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坑壁光滑笔直,坑底不甚平整,方向85°,坑室内共发现木车6辆、马骨15匹、铜车饰2件、木环10件。根据地层堆积、遗迹打破关系及车、马组合形式,初步判定该车马坑的年代为春秋晚期。钻探发现其北侧40米处有一座大中型土坑木椁墓,该墓墓圹东西长16、南北宽8、深约8米,未发掘,推测可能为车马坑的主墓。[27]

第二,定湖大道M6的发掘。2011年定湖大道改扩建工程,该项目分南、中、北三段,M6位于定湖大道中段,紧贴西圈墓地核心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圹南北长6.8米、东西宽5.46米、深4.82米葬具为一椁一棺,位于深色青膏泥和淡色青膏泥之间。木椁长方形,无盖、档、墙板,椁底板南北长5.6米、东西宽4.1米,由9块东西排列的方木拼成。随葬器物224件,其中陶器5件、铜器116件、铅器55件、玉器2件、漆器46件。从出土陶鼎和方豆的形制来看,其年代应为春秋晚期。[28]

第三,西圈墓地核心区的考古钻探。为配合寿县二中选址,2011年底至2012年初,我们对由寿蔡路、明珠大道、定湖大道和南关安置小区围成的西圈墓地核心区进行了部分钻探工作,发现墓葬400余座,其中带有青膏泥的土坑木椁墓30余座。这些墓葬一般长约7米、宽约6米,从形制、规格的角度看,属于中型墓葬。[29]后来由于二中另选他址,没有开展发掘工作。(www.daowen.com)

以上均为配合基本建设而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工作,自2017年起,为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大遗址保护,为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立项提供考古材料支撑,我们重新开启了寿春城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工作。综观以往西圈墓地所发现和发掘的墓葬情况,结合蔡昭侯墓的位置,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试将北至蔡昭侯墓一线,东至南北大街,南至明珠大道,西至寿西湖边缘的区域划定为广义上的“下蔡墓葬区”。但受限于发掘资料自身的不足(多数墓葬被盗),且以往开展的工作比较零散、不成系统,更缺乏成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导致我们对下蔡墓葬文化面貌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进而导致对其墓地性质是否为下蔡墓地的判定也不甚确定。有鉴于此,我们决定对西圈墓地核心区已探明的墓葬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7年度拟定发掘墓葬45座,现已基本完成。

本次发掘有以下几点重要收获:[30]第一,以M25出土“蔡侯产之用戈(戟)”为代表,力证西圈墓地性质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下蔡墓地。该墓是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蔡墓,其墓葬形制、规格和结构比较明确,更难能可贵的是出土的器物组合较为完整,此外该墓所出陶器、铜器、玉器和漆木器等也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下蔡中等贵族墓葬的文化面貌和特征。“蔡侯产之用戈(戟)”的出土,一方面解决了该墓的年代上限问题,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西圈墓地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为下蔡重要的墓葬区之一。[31]第二,从墓向来看,本次发掘的下蔡墓葬均为南北向,且存在着“东西横排南北并列”分布的迹象。就规格来说,M25南北长6米、宽4米,结构为一椁重棺,其余墓葬的形制、结构或与之类似或小于、低于该墓。从随葬品组合来看,仍以M25为例,该墓出土随葬品以铜器居多,但种类均为兵器和车马器;所出礼器均为仿铜陶礼器,可辨识器形有鬲、鼎、兑、簠等;另有部分原始瓷和印文硬陶器;出土漆木器由于墓顶坍塌挤压,保存较差,可辨识器类有瑟、琴、俎等。综合以上情况分析,这批墓葬的等级应为中、下等贵族如下大夫、士一级别。第三,本次发掘还揭示出战国晚期遗存叠压或打破下蔡墓葬的明确层位关系。叠压或打破下蔡墓葬的重要为灰坑类遗迹,与之同时期的遗迹还有瓦砾堆积坑、带陶井圈的水井等。这一情况说明作为楚都的寿春城由于短时期内大规模人群的迁入,其遗址的分布范围急剧扩大,作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西圈墓地也成为战国晚期楚人的居址区。第四,本次发掘还清理出部分东西向墓葬,虽被盗扰,但墓葬结构还比较清楚,形制特征属于比较典型的楚墓风格,结合出土遗物,其年代可能为战国中期。如若下一步工作还能发现更多此类墓葬,或可说明在战国早、中期之际楚灭蔡之后的战国中期,楚人沿用了下蔡的西圈墓地。基于以上认识,西圈墓地的遗存序列或可总结为:下蔡墓地(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楚人墓地(战国中期)→楚都寿春城遗址居址区(战国晚期)。结合层位关系,本次发掘能够进一步完善寿县地区长久以来比较欠缺的陶器序列和文化编年,为深入的考古学研究提供重要基础。第五,从文化因素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些墓葬所出陶器尤其是仿铜陶礼器与蔡昭侯墓同类铜器风格相同,具有明显的中原传统;随葬品组合中有较大比例的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为典型的长江下游吴、越风格;车马器所显示出的繁复纹饰和技术工艺,则具有强烈的楚文化特征。由器物展示出的文化因素特征可以看出,下蔡时期的蔡国与楚国吴国之间错综复杂、难解难分的密切关联。

综合以往寿县地区下蔡遗存(主要是墓葬)的发现情况,我们有理由相信下蔡城的地望应在淮河以南的寿县地区,但具体城址的位置仍需要今后的考古工作来揭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