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下蔡地望考察及历史考古工作回顾

下蔡地望考察及历史考古工作回顾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地理学界普遍持州来、下蔡地望“凤台说”,原因是从《汉书·地理志》到明清地理志书均将州来定位在淮河以北的凤台县一带。就这一层面而言,蔡迁州来的下蔡地望也应在淮河以南地区。

下蔡地望考察及历史考古工作回顾

学界对于下蔡地望的讨论主要意见有以下两种:一是以《汉书》的记载为蓝本,结合后续历史时期的文献记载,将下蔡的地望厘定为今安徽凤台县境内,典型代表为谭其骧先生所著《中国历史地图集》[13];二是通过对一系列与下蔡相关的墓葬等考古材料的分析,认为下蔡的地望应在寿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下蔡地望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如何确定州来城地望的问题。历史地理学界普遍持州来、下蔡地望“凤台说”,原因是从《汉书·地理志》到明清地理志书均将州来定位在淮河以北的凤台县一带。[14]这一说法一度成为学界的主流认识。当然,在这一前提下,有关州来城治所的具体位置也存在争议,如有学者认为其治所在今凤台县城关附近,[15]也有学者认为“先秦汉晋时的下蔡故城似当在今凤台县西南、硖石山北不远的淮水西岸”[16]

1955年治淮工程取土时,在寿县县城西门内北侧发现一座大型墓葬,经过发掘清理获得一批数量庞大以青铜器为主的随葬品,其中有铭文青铜器约70余件。后通过对其出土遗物的整理,确定其为蔡国墓葬无疑,后又根据器物铭文研究,多数学者主张其墓主身份为蔡昭侯申。基于此,陈梦家先生进一步认为“寿县在春秋时代是州来国地……此地区,迭为州来、吴、蔡、楚所据之地,先后为蔡、楚的国都,更前当为殷代南方诸侯的疆域”[17]。时至今日,关于该墓主人的讨论还在继续,但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其应为蔡昭侯申之墓。1958年和1959年在淮南市八公山乡蔡家岗赵家孤堆又发掘了两座战国墓。据发掘简报称,两墓共计出土铜剑13把,其中有铭文者4把,据释文为蔡侯产剑3把,铭文均为错金纹饰,戈4件,可惜锈蚀严重,无法释读。发掘者根据墓葬形制、规模以及随葬品种类将其墓主推断为蔡声侯产。[18]随着寿春城遗址课题的开展,1984年在寿县南关村西圈小队又发现墓葬14座,发掘清理了3座,出土随葬品的器物风格与蔡侯墓所出同类器相似,时代可能为春秋晚期。[19]基于上述考古工作所揭示出的蔡国墓葬的分布情况,有学者对“凤台说”提出了质疑,倡导“蔡都寿县说”,并推断寿县城东南部大府铜牛、春秋晚期铜方壶等遗物的出土地点可能为下蔡都城的宫殿区;[20]另有学者则是认为州来城延续时间很长,柏家台一带发现的曲尺形城墙为州来城遗迹,但蔡迁州来只是临时客居,淮北蔡城筑成后即不再居此。[21]

就地理方位而言,寿县与凤台夹淮河而南北分隔,有关下蔡地望探讨和争论的焦点也是“淮南”和“淮北”的问题。《左传·昭公九年》记:“二月庚申,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孔颖达疏云“州来,淮南下蔡县”。卢茂村先生从吴子季扎受封之州来不可能与下蔡所迁之州来为一地这一认识出发,根据寿县地区出土蔡国墓葬而凤台境内基本没有任何考古资料和线索的情况,认为作为蔡都州来的下蔡在寿县境内,而季扎受封的州来在其东,即今凤阳东北。[22]晏昌贵先生则认为,《左传》孔疏是古文献中唯一一条关于古州来在淮水以南的记述,对此已有前人对这一记述进行过驳议,他进而认为要想论证州来(下蔡)在淮河南与寿春同地,除非推翻古文献中对其在淮河北岸凤台的所有记载;此外他还指出根据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墓与城址之间的相对关系,蔡侯墓出土在淮河以南这一情况,不仅不能证明下蔡在淮南,反而更加支持下蔡在淮北的传统观点。[23]近些年,又有学者通过寿县、凤台两县范围内古城遗址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认为春秋时期州来地域横跨淮河南北,蔡迁州来之下蔡是吴公子季扎受封之州来分割出的一部分,其封邑与下蔡长期并存,而下蔡地望当在淮河以南今寿县境内。[24](www.daowen.com)

纵观学界对下蔡地望的讨论,我们认为有以下三点需要格外注意:第一,不能先入为主地将现在的寿县城等同于下蔡都城,导致蔡侯墓是葬于城内从而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墓分布规律的假象。主张下蔡“凤台说”的观点,其逻辑是在没有确定下蔡城具体位置和规模的前提下,通过否定蔡侯墓不得位于城内而否定下蔡地望在寿县。很显然,这从逻辑论证本身的方法论来说是不够严谨的。截至目前,我们在寿县境内仍没有找到确切的春秋战国时期城址可以与州来或下蔡进行对应,甚至于在楚都寿春城遗址范围内都没有发现这一时期的夯土墙基类遗迹。

第二,要客观分析蔡迁州来之际楚、蔡、吴三者之间的战略态势以及蔡迁州来的政治动机,因为这将极大的影响下蔡地望的选择。昭侯时期,适逢吴、楚在淮河流域的争夺进入第四阶段,即楚势复苏,并逐渐收复乃至全面统治淮河流域。[25]楚昭王二十二年对蔡国采取的军事行动,给蔡人尤其是蔡昭侯以沉重打击,导致蔡对楚既不满又无奈又惧怕。而此时吴国在攻越取得成功、越王勾践屈服后,急于北上争霸,为防范西边的楚国东进,也需要在兵家必争之地州来设置屏障。所以,无论蔡昭侯是主动请求还是受吴国挟持,蔡迁州来这一事件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楚人对东国的经略态势看,其在淮河以北的势力要远强于淮河以南;而淮河以南的地区经过吴师入郢事件之后则多数被吴国占据;[26]蔡迁州来本就是想摆脱楚国的控制,而吴对蔡无论是出于庇护还是利用等方面的考虑,也必须使其迁入自己的实际控制区域内。就这一层面而言,蔡迁州来的下蔡地望也应在淮河以南地区。

第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依靠扎实而充分的考古工作,同时对于相关考古材料的运用和分析也需实事求是。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蔡家岗赵家孤堆的两座战国墓,虽出土有自铭为蔡侯产的兵器,但从其墓葬形制、规格以及出土随葬品的种类、组合等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其绝非蔡侯墓。以寿县西门内北侧的蔡昭侯墓作参照,该墓墓圹平面近正方形,长8.45米、宽7.1米、深3.35米,无墓道、无台阶,其墓室面积近60平方米,出土青铜器、玉器和骨器等近600件,更重要的是青铜器中有成组的礼乐器。反观这两座墓葬,M1墓口长5.05米、宽4.25米、深3.7米,口大底小,墓底长3.4米、宽2.17米,M2规格与之相近。就墓室面积来说,其面积仅约7.5平方米,较之蔡昭侯墓的面积相去甚远,这说明墓葬规格达不到侯一级别;出土随葬品方面更是天壤之别,可以想象,即便是该墓没有被盗,其狭小的墓室空间也不可能放置大量的随葬品。发掘者仅以兵器铭文判定墓主身份明显证据不足,而后来的研究者在引用该成果时则缺乏相应的客观分析和判断。得益于楚都寿春城遗址考古工作的广泛开展,寿县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较之邻近的凤台县要丰富得多,尤其是近些年的一些考古新发现越来越倾向于支持下蔡地望“寿县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