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内居址等遗存的年代分析

城内居址等遗存的年代分析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城内大多数居址的年代则应是纪南城的使用年代。目前,对纪南城内居址等建筑遗址做过比较系统发掘的是纪南城松柏区30号建筑遗址,这也是纪南城内考古发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此次发掘,发掘报告将该遗址分为早晚两期。那时的郢都如果有城垣,则城垣应为增筑,其年代晚于宫殿居址等建筑则是理所当然的。

城内居址等遗存的年代分析

纪南城作为楚国鼎盛时期的郢都,当年的繁华程度可想而知。考古勘探表明,现存的纪南故城内仅暴露于地表的东周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台基就有84座之多,而那些掩埋在地下的建筑基址则更是数不胜数。如此,则当年纪南城内的宫殿、衙署、府库、官宅民居等各类建筑应是鳞次栉比、分布密集。社会历史发展到了战国时代,作为楚国都城的纪南城,城内的这些重要建筑物如朝、寝、宗庙、社稷等都有可能是与城垣(城郭)同时规划而兴建的,因此,这些建筑物的年代应多与城垣的始筑年代大致相同,绝不会早出许多,而城内其他大多数建筑则应晚于城垣而修建。此外,一些大型建筑诸如宫殿、府库等也多有修整、扩建和重建的,此类建筑则肯定比城垣晚。所以,城内大多数居址的年代则应是纪南城的使用年代。目前,对纪南城内居址等建筑遗址做过比较系统发掘的是纪南城松柏区30号建筑遗址(即宫殿基址),这也是纪南城内考古发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遗址。

纪南城30号建筑遗址的发掘共进行过两次。第一次是1975年纪南城考古大会战时进行的发掘;第二次是2011—2012年所做的发掘。

1975年第一次发掘最大的收获是发现并发掘了纪南城松柏区30号夯土台基和两座大型房屋建筑基址,而这种大型台基和房屋建筑实际上就是纪南城内的宫殿建筑之一。此次发掘,发掘报告将该遗址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房屋基址松30F2为代表,其他遗迹主要有灰坑H1和水井J12和遗址文化层第5层。晚期以建筑基址松30F1(即松30号台基)为代表,此外,还有较多灰坑、水井和遗址文化层第3层。[23]在属于早期的灰坑H1及第5层中出土了形制清楚的陶器盂(原报告称钵)、盆、长颈罐等器物,盂为深腹,盆作折腹,长颈罐为垂腹和凹平底,属于春秋晚期的形制,因此,以松30F2为代表的早期遗存所包含的年代应为春秋晚期。考虑到这些春秋晚期遗存也存在于第5层-松30F2的建筑房基中,所以,F2的始建年代应不早于春秋晚期,而其使用年代则可能延续至战国中期。松30F1是叠压在松30F2之上的,其与同时期的遗址第3层以及J11等遗迹和地层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铜器、铁器等遗物。将这些遗物的形制进行类型学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以松30F1为代表的晚期遗存的年代属于战国中期,即松30F1的始建年代不早于战国早期,其下限年代应为战国中期,使用年代则主要为战国中期。综合观察,则松30号台基遗址的年代则为春战国之交至战国中期,松30F2的始建年代当为春秋晚期,或可晚至春秋战国之际。

2011—2012年第二次发掘是对1975年第一次发掘的补充发掘。此次发掘共发现三期遗存,发掘简报认为,第1期可与第一次发掘的松30F1夯土下的纯黄色夯土层和黄花土夯土层相对应,年代上限不清,其年代下限不超过战国中期晚段;第2期与第1期基本相同,年代不早于战国中期晚段;第3期的年代大致在战国中期晚段,或可晚至战国中晚期之际。[24]有人认为,这个第3期的年代还可视作松30F1年代的下限。不难看出,这三期遗存的年代均较晚,并且均为战国中期晚段,如果将其纳入战国时期考古学文化分期中去看,这三期遗存的年代加起来也只不过是战国中期的一段,并且是晚段,时间范围不过40年左右。因此,第二次发掘所揭露和发现的乃是松30号台基中属于较晚或至晚的那一部分,反映的是松30号台基及其建筑进行维修、扩建甚至重建的年代,也是其部分使用年代和废弃的年代。不过,发掘简报在结语中还说,“通过本次发掘,我们进一步明确认识到纪南城遗址宫殿区至少经过了两次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第一次应该是与1982年简报F2同期相关,其年代或在战国中期。第二次应该是与1982年简报F1同期相关,其年代应在战国中期晚段”[25]。简报将松30F1的年代下限定为战国中期晚段是正确的。但是,将松30F2的年代笼统地视为战国中期则还需要讨论。F2的夯土台基和建筑延续使用至战国中期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是说F2的年代下限可能为战国中期。(www.daowen.com)

除了松柏区30号建筑基址的补充发掘外,近几年来,考古工作者还对纪南城内的其他夯土台基及居住遗址进行了重新调查、勘探和局部试掘,发现纪南城宫殿区共有两期夯土台积,第一期台基多被洪水所毁,第二期则是在第一期的基础上加高并夯筑而成的。我们认为,这两期夯土台基的年代可与松30F2和松30F1相对应,反映的是纪南城内的两次大规模建设活动。

基于对松柏区30号建筑基址两次考古发掘的认识,我们认为,纪南城宫殿区的建设最早也是始于春秋晚期,最晚不过春秋战国之际,其与纪南城城垣的始筑年代基本一致。这就表明,楚人并非只单纯地营建了纪南城城郭,而且几乎同时营建了宫殿和宫城,并且一经完成便即行迁入,使之成为了楚国历史上最大的都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楚国政治成熟,国力雄厚,若要迁都或者建设更大规模的都城,都必将是先谋定而后动,城垣与城内主要建筑势必先做总体规划,建造时间也应基本一致。既是迁都,就应是将新都的主要设备设施建设完成之后再行迁移,不太可能先建宫殿居址并进驻之后再去垒建城垣和城门。即使城垣和城内建筑的兴建时间有早有晚,那也只是同一时期之内的先后顺序问题,不会相差到一个期别或期段。战国之前,楚之郢都或许无城,但并不能说楚人不想筑城,实际上,早在春秋早中期,楚人就曾多次谋划城郢,但终因种种原因未能遂行。那时的郢都如果有城垣,则城垣应为增筑,其年代晚于宫殿居址等建筑则是理所当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