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究三、八岭山陵墓的年代——从冯家冢到楚王陵

探究三、八岭山陵墓的年代——从冯家冢到楚王陵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八岭山古墓群中,目前仅在冯家冢墓地发现与熊家冢墓地布局相似的、数量庞大的殉葬墓。而在平头冢、周家冢、换帽冢这三处能够达到楚王陵级别的墓地,经过详细的考古勘探,并未见殉葬墓存在的迹象。结合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所见东周时期殉葬之风的兴废,笔者认为这三处王陵的年代应晚于冯家冢。冯家冢楚王陵的建造,不仅标志着纪南城所属新陵区的开辟,也是楚国殉葬制度的尾声。

探究三、八岭山陵墓的年代——从冯家冢到楚王陵

笔者在冯家冢墓地考古发掘简报的结语中,根据北侧13号殉葬墓随葬的陶鼎、敦、缶这3件仿铜陶礼器的器型特征,判断其“年代为战国早期晚段至战国中期早段之间,其他殉葬墓的年代应与之一致”。[27]这个年代定得略为宽泛,主观上是为了给今后的研究工作留下余地。张绪球先生认为“冯家冢殉葬墓中所出陶礼器和玉器两方面的资料互相印证,年代定为战国中期前段”,进而推测为去世于公元前381年的楚悼王或去世于公元前370年的楚肃王。[28]笔者同意此说,但更倾向于楚肃王。

在八岭山古墓群中,目前仅在冯家冢墓地发现与熊家冢墓地布局相似的、数量庞大的殉葬墓。而在平头冢、周家冢、换帽冢这三处能够达到楚王陵级别的墓地,经过详细的考古勘探,并未见殉葬墓存在的迹象。结合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所见东周时期殉葬之风的兴废,笔者认为这三处王陵的年代应晚于冯家冢。

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殉葬制度在商代盛行,进入西周以后逐渐式微。《左传》记载春秋时葬秦穆公用“三良”为殉、葬宋文公“始用殉”,都是一种历史的反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各诸侯国中人殉之风愈演愈烈。《墨子·节葬下》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无论是儒墨宣扬的人本思想,还是法家鼓吹的耕战政策,都促使各国统治者必须要对殉葬这一陋习进行革除。《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献公元年,止从死。”时为公元前384年,当楚悼王十八年。下至楚悼王二十一年薨,仅有3年;至楚肃王十一年薨,有14年;至楚宣王三十年薨,已有44年。(www.daowen.com)

在纪南城周边已发掘的几座战国中晚期的大型楚墓,如天星观一号墓(墓主为邸阳君)、包山二号墓(墓主为左尹)、严仓一号墓(墓主为大司马)、望山桥一号墓(墓主为楚王孙、中厩尹),都没有殉人的现象。而在这一时期,士以上各等级的墓葬中往往随葬有木俑。有的木俑身体正面还彩绘有“组玉佩”,[29]可见它们代表的正是熊家冢及冯家冢殉葬墓中贴身随葬大量玉器的那一类殉人。

冯家冢楚王陵的建造,不仅标志着纪南城所属新陵区的开辟,也是楚国殉葬制度的尾声。平头冢、周家冢、换帽冢所葬之楚王,应从去世于战国中期后段的楚宣王、楚威王和战国晚期前段的楚怀王三者之中去对应,但目前还缺乏更进一步的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