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田野考古揭示战国楚王陵:初步辨认

田野考古揭示战国楚王陵:初步辨认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田野考古新收获及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推断位于荆州境内的熊家冢、平头冢、冯家冢、周家冢和换帽冢这5处大型楚冢为战国时期的楚王陵。熊家冢墓地核心为一大一小两座墓冢,封土已严重破坏。[7]在勘探简报结语中,将冯家冢M1坑口尺寸与目前已发掘的、墓主身份明确的大型战国楚墓进行对比,判断冯家冢是一代战国楚王陵。学者们对此多有赞同。此外,还发现有50余座祭祀坑及陵园外围建筑的迹象。

田野考古揭示战国楚王陵:初步辨认

田野考古收获及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推断位于荆州境内的熊家冢、平头冢、冯家冢、周家冢和换帽冢这5处大型楚冢为战国时期的楚王陵。

熊家冢位于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张场村、宗北村与当阳市河溶镇星火村交界处,东南距楚纪南城约26公里,其西北约4.5公里处即是当阳赵家湖古墓群。熊家冢墓地核心为一大一小两座墓冢,封土已严重破坏。考古勘探表明,大冢为“甲”字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墓道向东,墓口东西长67米、南北宽70米。小冢亦为“甲”字形墓,墓道向东,墓口东西长约36米、南北宽约30米。小冢位于大冢北侧,两者相距约14米。[2]2006年至2010年,荆州博物馆对熊家冢墓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基本明确了墓地的布局。已发掘了五十余座南侧殉葬墓(勘探发现92座)、2座北侧殉葬墓(勘探发现30余座)、1座大型车马坑(南北长132.6米,东西宽11米~12米,已发掘总长度的2/3)、39座小型车马坑以及大量的祭祀坑。[3]有多位学者已撰文认为熊家冢墓地为一代楚王陵。[4]从地理位置看,熊家冢与当阳季家湖楚城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与纪南城相距较远。

在纪南城正西面5公里~8公里处为八岭山古墓群,在约2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800余座大大小小的墓冢,大多为东周楚墓,少数为隋唐明清墓。据墓冢分布情况及自然地貌,可划分为108处墓地单元。2011年以来,荆州博物馆对八岭山古墓群中的平头冢、冯家冢等十余处较大的墓冢及其周边进行了详细的考古勘探,各个墓地的布局、墓葬形制已基本探明。其中平头冢、冯家冢、周家冢和换帽冢这4处墓地可能为战国楚王陵。

冯家冢位于纪南城西面约7公里处的八岭山中部,从地面可见墓地核心为一大一小两座墓冢。2011年,荆州博物馆对冯家冢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5]发现其中的大冢(编号M1)为“甲”字形竖穴土坑木椁墓,现存封土为覆斗形,底边南北长约85米、东西宽约98米,高约13.4米,顶点海拔94米,为本地区第二制高点;墓道向东,墓口东西长约62米、南北宽约58米。小冢(编号M2)亦为“甲”字形墓,现存封土为圆丘形,直径约57米、高约6米;墓道向东,墓口东西长约29米、南北宽约28米。小冢位于大冢北侧偏东,两者封土间距约6米,墓道方向基本一致。在大、小冢的西侧发现有2座大型车马坑,其中较大的一座长约156米,北端宽约24、南端宽约12米。小冢北侧发现94座小型殉葬墓,已发掘了其中7座。[6]大冢南侧发现24座小型殉葬墓,已发掘了其中5座。[7]在勘探简报结语中,将冯家冢M1坑口尺寸与目前已发掘的、墓主身份明确的大型战国楚墓进行对比,判断冯家冢是一代战国楚王陵。学者们对此多有赞同。

平头冢位于冯家冢墓地北面约1.4公里处,墓地的核心为一大一小两座墓冢,因封土顶部较平坦而得名。2011年,荆州博物馆对平头冢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8]发现大冢为“甲”字形竖穴土坑木椁墓,现存封土为覆斗形,底边长约100米,高约13米,封土东面局部呈脊状隆起并向外侈出;墓道向东偏南,墓口长约68米、宽约64米。小冢亦为“甲”字形,现存封土亦为覆斗形,底边长约60米、高约9米;墓道向东偏南,墓口长约34米、宽约32米。小冢位于大冢北侧偏东,两者封土紧邻,墓道方向基本一致。在大、小冢的西侧发现2座大型车马坑,其中较大的一座长约138米、宽10.5米~14米。此外,还发现有50余座祭祀坑及陵园外围建筑的迹象。值得注意的是,该墓地没有发现殉葬墓的存在迹象。

周家冢位于冯家冢墓地正南面约1.2公里处,墓地的核心为一大两小三座墓冢。2014—2015年进行考古勘探,[9]墓坑均为“甲”字形,墓道均向东。大冢居中,现存封土为覆斗形,封土东面底坡局部向外侈出,底边东西长约75米、南北宽约72米,高约10米,墓口东西长约41.5米、南北宽约40米。北小冢现存封土为圆丘形,底径27米~40米,位于大冢北侧,两者封土相连,墓口东西长约20.5米、南北宽约18米。南小冢现存封土为圆丘形,底边直径22米~25米,位于大冢西南侧,两者封土间距40余米,墓口东西长约18米、南北宽约12米。在北小冢西侧约60米处还有一座较小的“甲”字形墓,封土已平毁,墓口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8.8米。上述4座墓葬的墓道角度基本一致。在大冢西侧发现有1座长约71米、宽约10米的大型车马坑。大冢南侧还有一座“T”字形坑,性质不明。该墓地也没有发现殉葬墓的存在迹象。

换帽冢位于周家冢南面约2.8公里处,墓地的核心为一大一小两座墓冢。2015年进行考古勘探,[10]发现大冢为“甲”字形墓,墓道向东。现存封土保存较完整,鸟瞰平面为五边形。封土最大径约65米,高约10米,顶点海拔101米,为本地区第一制高点。墓口东西长约38米、南北宽约30米。小冢封土破坏较严重,位于大冢北侧约40米处,直径约25米,残高约1米。因墓口上方堆满大量石块,墓口形状及尺寸未能探明。在大冢南侧约50米处有一座较小的“甲”字形墓,未见封土,墓口东西长约12米、南北宽约10米。在此墓的西南方约20米处还有一座长方形墓,东西长约8.8米、南北宽约5米。在大冢西侧发现有1座车马坑,勘探难度较大,长约30米(?),用探沟解剖判断宽约10米。未发现殉葬墓。

与熊家冢、冯家冢及平头冢相比较,周家冢与换帽冢的大冢墓坑开口尺寸偏小,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两座墓达不到楚王级。对此,笔者认为墓坑的开口尺寸虽与墓葬等级有一定的关系,但决定因素在于封土规模及坑底椁室的尺寸。荆州地区已发现的高等级楚墓开口巨大、四面坑壁设置多级台阶,逐渐下收。这是因为本地区地下水位高、土质易塌方,古人在向下挖掘时,为保障施工安全及墓坑的规整而不得已为之。如果墓葬所在地的土质较好,只要能保证坑底的面积,坑口不妨小一些、坑壁台阶也可以陡一些。在勘探周家冢时,发现墓坑填土中夹杂有较硬的砂岩碎块。换帽冢周边的耕土层厚0.4~0.8米,以下即为砂岩山体,其小冢中更是夹杂了大量石块。而冯家冢所在山体有较厚的生土层,其下的砂岩层也较软。熊家冢的墓坑更是开挖于膨润土之中,当年在对殉葬墓进行考古发掘时,多次发生塌方事故。(www.daowen.com)

笔者认为,车马坑的宽度是判断楚王陵的重要线索之一。车马坑一般较浅,受埋藏地点土质的影响较墓坑为小,因而坑口与坑底尺寸相差不大。车马坑的宽度达到10米以上,车马即可分两行埋葬,例如熊家冢的大车马坑,宽11米~12米。[11]而宽度在5米左右的,仅能埋葬一行,例如荆门严仓墓地(墓主为大司马悼滑)的一号车马坑,宽4.45米。[12]八岭山中的其他大型墓冢如黄金冢、系马冢、李家冢等,勘探所见墓坑开口长宽在30米左右,车马坑或无、或宽4米左右,其级别应下王一等。[13]

除上述5处墓地可初步指认为战国楚王陵外,还有4座受到研究者关注的大型墓冢值得一提,即大薛家洼冢、金牛冢、双冢和谢家冢。

大薛家洼冢位于荆门市沙洋县纪山古墓群之中,南距纪南城约11公里。墓地的核心为一大一小两座墓冢,在小冢北面还有44座带封土的小墓。[14]从地面所见墓地布局来看,与熊家冢、冯家冢相似。这处墓地以往也是探寻楚王陵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3年对其进行勘探后,发现大冢的墓坑及附属的车马坑反而小于小冢的。[15]已有学者对其墓主进行推论,或认为是楚威王、或认为是楚怀王,但演绎成分较多,其年代及性质应再讨论。

金牛冢位于荆门市沙洋县纪山镇,在大薛家洼冢东面约4公里处,一冢独占山岗,以往也疑为楚王陵。[16]湖北省考古所于近年进行了勘探,发现其为东西向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墓葬,周边地表散见有砖瓦残片,勘探者判断为秦汉时期。[17]笔者推测或与临江王有关。

双冢(一名双宗祠)位于荆州区川店镇宗南村,在熊家冢西南约3.5公里处。墓地核心为一大一小两座墓冢。以往的调查工作认为,大冢在南,封土为覆斗形,高约10米,底径约100米;小冢在北,封土高约5米,底径约50米。[18]几代研究者都认为双冢与熊家冢规模等级相当,时空关系密切。荆州博物馆于2018年七八月间进行了勘探工作,其结论颠覆了以往的认识。勘探者认为两座墓冢的尺寸实际上没有那么大,其所处岗地因修路、建房等取土活动而被破坏为两个高出周边的台地,以往误将生土台判断为墓冢封土的下半部,而勘探发现大冢的墓坑开口长宽也仅有30多米。[19]

谢家冢位于枝江市青山古墓群之中,东南距季家湖古城约6.8公里,东北距熊家冢14公里。湖北省考古所也对其进行了勘探,发现在主墓的北部有63座、南部有29座殉葬墓,均排列有序。[20]目前该考古资料公布内容较少,笔者尚未到现场观摩过,在此暂不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