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各式各样随葬品的墓葬的发掘,使得我们能够勾勒出楚国物质文化的特性与重要性。在这些墓葬随葬品中,公元前6世纪初以来生产的漆器制品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与墓葬中精心铸造的青铜器一道作为这一时期这一地区最受珍视的器物。
在木材表面涂上从漆树提取的汁液作为保护和装饰的这种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漆器才更广泛地运用到礼仪和日常生活中。漆器的生产本身依赖于适当的工具以及原材料、漆树的汁液。位于南方的楚国,气候温和,降雨适中,湿度充足,是漆树理想的生长之地。从春秋时期开始,到之后的战国时期,这里的土地被用于种植漆树。由此,楚国发展成为漆的生产中心,出土的大量漆器也证实了楚国漆器艺术和工艺的繁荣发展。[1]
楚墓中出土的漆器都制作精致、色彩鲜丽,图案和纹饰也非常优雅。漆器器类、器型丰富。随着春秋时期青铜礼器数量逐渐减少,到了战国时期抗酸碱的漆器则成为最重要的器类。漆匠起初模仿青铜器制作漆器,后来很快创造出新的造型。这时分工有序的漆器作坊已开始发端,类似现代社会的批量化生产,但有着高质量标准。[2]和其他的媒介如备受推崇的青铜或玉一样,工匠们聚集在作坊中进行加工生产,这些作坊有着高度专业化的组织和劳动管理。很多器物的主体都坚持使用高质量的生漆和木材,达到了很高的质量标准。工匠们能胜任各种工作,首先是用草图的方式创造出新的器类和器型,包括估量这件器物的可用性和实用性。下一步是选择木材作为器物主体,掏挖制作出器物雏形,然后在木材表面熟练地雕刻出精美的动物纹或云纹。随后,将精炼的漆树汁液和细粉末混合,涂抹第一层漆作为底漆以使木器表面光滑。在最后的有独特纹样的装饰层上会再涂抹红色或黑色的单色漆。(www.daowen.com)
很多不同的器物上都覆有漆,如镇墓兽、木偶、乐器、棺木、家具、盒具以及饮食具。新器具的大量出现似乎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在楚地中心地区发掘的墓葬中发现了很多新的器物类型,它们可能是礼仪用品,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后符合新的墓葬随葬品组合要求从而被随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