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楚明器与秦文化的对比

楚明器与秦文化的对比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一直到战国晚期,楚国明器基本就是仿铜礼器。(一)秦国的明器为了更好地理解楚文化中的仿铜陶礼器,首先要梳理秦国的早期例子。此外,楚墓一般分两类,第一类是随葬日用陶器的墓葬,第二类是随葬明器的墓葬。这种现象证明了三足鼎在礼器组合中的重要性。楚文化接连经历了两次葬俗变革。

楚明器与秦文化的对比

文化楚文化早一点出现仿铜陶礼器。春秋早期,秦国人已经使用陶器模仿青铜礼器,而且他们也会制作各种陶模型,比如仓、俑、动物、马车车轮等随葬品。不过,一直到战国晚期,楚国明器基本就是仿铜礼器。在战国初期(约公元前5世纪),人们开始使用男、女木俑随葬,不过,这种传统在战国中期晚段(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才发展起来,未曾显示出特别重要的地位。在本文中,“明器”一词指代仿铜陶礼器。

(一)秦国的明器

为了更好地理解楚文化中的仿铜陶礼器,首先要梳理秦国的早期例子。公元前6世纪,在秦国明器中出现了谷仓的模型,即陶囷,之后又出现了陶制的家畜模型。[1]咸阳任家咀墓地,[2]考古人员发掘了242座墓,年代为春秋中期至秦统一前后,[3]出土了27件陶囷(图一),随葬的仿铜陶礼器包括35件鼎、25件簋、23件壶和2件双耳方壶;[4]罕见匜、盘,除了M36出土的匜,其余陶匜、陶盘的形制与铜匜、铜盘迥异。在170座有随葬品的墓葬中,有35座墓随葬仿铜陶礼器,约占20%,但单座墓葬中的仿铜陶礼器数量不是很多:有26座墓葬随葬1件或2件鼎,16座墓葬随葬1件或2件壶,12座墓葬随葬1件或2件簋,偶尔随葬1件盘或1件匜。一些墓葬的明器体现出器物组合:或是鼎壶簋的组合(M103、M74、M94、M171),或 是 鼎 壶 组 合(M131、M123、M108、M211),或 是 鼎 簋 组 合(M180、M212、M96、M196),或是壶簋组合(M210、M36、M101)。在所有仿铜陶礼器中,鼎和壶的等级最高,其形制最忠实于其铜器原型。但若不论外形,有些明器的质量实在特别粗糙。

图一 陕西咸阳任家嘴墓地陶囷

在任家咀墓地,有些墓葬的规模十分庞大。[5]比如,年代为战国早期的M74是随葬品最为丰富的墓葬之一,其墓口大小为6.3平方米,内置两椁一棺,外椁西侧开有一长方形头箱(2.52米×1.44米),头箱内除了4件仿铜陶礼器(2件鼎、1件簋、1件有耳壶),还有6件普通陶器(罐4件、盂1件、甗1件)、1件陶囷、1件铜构件、2件石圭、1件玉圭和1件玉器残件。[6]

(二)楚国的明器

楚国墓葬呈现出与秦国墓葬相反的特点:楚墓的墓椁和墓坑都相对较小,尽管规模不大,但随葬品却相当丰富,其中或有仿铜陶礼器,或有日用陶器。

其实,楚墓开始随葬仿铜陶礼器的年代也很早,比如,在当阳赵家湖墓地编号为ZHM1和ZHM2的墓葬中,就出土了形制比较简单的陶鼎,其年代相当于春秋早期后段,为公元前720年至前670年。到了春秋中期早段(公元前670—前620年),陶鼎的制作细致了一些,这从ZHM3出土的陶鼎可以看出(图二)。[7]自此以后,明器的质量逐渐改善和提高。以上提到的三座墓葬,ZHM1、ZHM2和ZHM3皆有一椁。不过,到公元前6世纪前期,赵家湖墓地的仿铜陶礼器还是只有陶鼎一种。此外,楚墓一般分两类,第一类是随葬日用陶器的墓葬,第二类是随葬明器的墓葬。除了普遍随葬的陶豆以外,随葬明器的墓葬一般不会出土日用陶器,随葬日用陶器的墓葬一般也不会出明器。(www.daowen.com)

图二 湖北当阳赵家湖出土的仿铜陶礼器鼎

郢都(位于今荆州附近)周围的重要墓地,包括当阳地区的赵家湖楚墓,荆州地区的枣林岗楚墓[8]江陵雨台山楚墓[9]和江陵九店楚墓[10]。这些墓地的主体多为中小型墓葬,随葬品通常很丰富。其他楚国墓地规模比较小,可以当作补充材料。[11]通过对四片墓地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借助图表来总结明器的使用规律(表一)。

表一 楚墓地青铜礼器和仿铜陶礼器的发展

中小型楚墓很少随葬铜礼器,不过在公元前6世纪仍可见少量例子,之后,铜礼器便逐渐消失殆尽。在这种转折之初,仿铜陶礼器主要是三足陶鼎;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陶礼器的形制开始多样化,日用器皿逐渐消失,只有陶豆一直沿用到了战国末期。

在众多器类中,鼎是最重要的一类器物,不管是在铜器组合中,还是在仿铜陶礼器中,数量都远远占优,几乎所有随葬明器的墓葬中都出现了鼎。原因可能是祭祀祖先时,用鼎烹煮牺牲是重要的仪式之一,也可能是鼎象征着墓主人的身份与地位。实际上,这两个现象是相互联系的,有时,陶鼎和铜鼎会同时出现在高等级墓葬中。比如,当阳赵家湖JM9就同时出土了陶鼎和铜鼎,其年代为公元前620—前570年。这种现象证明了三足鼎在礼器组合中的重要性。四片墓地中,只有赵家湖墓地出土了簋,因为它先后被簠和敦取代了。

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仿铜陶礼器开始在楚地流行,形制渐渐多样化,同时,人们不再随葬除了陶豆以外的日用陶器。仿铜陶礼器的做工日益精良,陶工们试图忠实地再现它们的铜器原型。公元前4世纪开始,陶礼器的外表开始出现彩绘花纹。

楚文化接连经历了两次葬俗变革。在公元前5世纪,中小型墓葬中的日用陶器消失,人们以仿铜陶礼器代之。接着,在公元前4世纪,又一次变革发生了——在大型墓葬中,铜礼器也被明器替代了。不过,不管葬俗如何变化,三足鼎作为随葬品的重要性不曾动摇,先是铜鼎,次之陶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