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春秋时期的郑国文化与其衰落

春秋时期的郑国文化与其衰落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经历一系列的内乱与外患之后,国势渐衰,特别是郑国夹处于晋楚两大国之间,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历时最长,郑国成为两国互相争夺的对象,在外患频发、内忧不断的情况下,不断走向衰弱。因此,这一时期,郑文化因素表现得较弱,楚文化则闪现出一种较强的文化色彩。春秋晚期之际,侯家台墓地出土青铜器更多反映的是郑文化因素。

春秋时期的郑国文化与其衰落

我们对侯家台墓地青器的型式和分期做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其背后蕴藏的社会历史背景略作探索。

据史籍记载,郑武公随平王东迁,灭掉虢、郐等十邑,定都于今之新郑,并对周边小国进行侵伐,以扩张领土。定都新郑后,大量的人口涌入新郑,导致其人口增加,墓葬数量也随之骤增。但由于考古文化的稳定性,原本统治新郑的郐国的考古学文化特征并不会因为郐国灭国而突然消失,加之新迁入人群自己的文化特色,使得新郑地区在随后的一段时间成为了一个众多文化特征并存的区域,在侯家台墓地中,我们便可以清楚地了解。

春秋中期,郑国自武公迁都新郑后,自武公至庄公可谓盛极一时,史称“小霸”。郑庄公之后郑国立即陷入了君位之争的内乱之中,庄公的“小霸”事业戛然而止,而郑内乱期间正值大国崛起争霸,郑国未能在大国崛起前突破国小弊端,加之内乱不止,最终沦为大国征伐对象,屡受晋、楚、秦之欺凌。在经历一系列的内乱与外患之后,国势渐衰,特别是郑国夹处于晋楚两大国之间,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历时最长,郑国成为两国互相争夺的对象,在外患频发、内忧不断的情况下,不断走向衰弱。“在那些因重大政治变革而导致的一系列变化中,一种新的结构稳定的物质文化的形成,在时间上往往会相对滞后于重大政治事件本身的发生。”因此,这一时期,郑文化因素表现得较弱,楚文化则闪现出一种较强的文化色彩。

春秋晚期之际,侯家台墓地出土青铜器更多反映的是郑文化因素。这一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图强,不断对外兼并,此时郑国的外患比起前期晋、楚的威胁更甚,郑人更多的是对土地的需求。韩、魏对郑国国土的不断蚕食,使得本已弱小的郑国更加不堪,但好在郑简公时期,以子产为卿,郑国进入了短暂的平稳时期,国力稍见强盛。而这些器物也可以看作春秋晚期郑国气息奄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该墓地的一种反映。

青铜器发展演变缓慢,但极具时代特征。侯家台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在春秋中晚期到之际的一系列发展变化,真切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主导,以实物阐述了楚文化和郑文化在该区域的主要影响,这也为后来韩文化的出现埋下重要伏笔。

表一 侯家台墓地出土青铜礼器墓葬统计表

续表

续表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新郑市博物馆)

【注释】

[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西工区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8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洛阳凯旋路南东周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3期。

[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www.daowen.com)

[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工作站:《河南新郑县李家村发现春秋墓》,《考古》1983年第3期。

[6]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铁岭墓地M1404、M1405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2年第2期。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洛阳凯旋路南东周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3期。

[8]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铁岭墓地M550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0年第5期。

[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93页。

[10]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信阳市平桥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1期。

[1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新郑县蔡庄东周墓葬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7年第4期。

[12]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新郑铁岭墓地M1404、M1405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2年第2期。

[13]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新郑铁岭墓地M429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0年第1期。

[1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两座东周铜器墓》,《中原文物》1983年第4期。

[1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唐宫路小学C1M5560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第7期。

[1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西工区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