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鄂渝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商时期龙窑的考古发现:历史探秘

鄂渝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商时期龙窑的考古发现:历史探秘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鄂渝地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商时期龙窑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为配合三峡大坝水利工程建设而发现的,主要发现地点也是在长江三峡地区,另在江汉地区也有少量发现。现将两地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商时期龙窑的资料情况,依其时代早晚顺序介绍如下。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龙窑仅发现两座。商时期龙窑共发现五座。[5]图一鄂渝地区新石器商时期的龙窑1

鄂渝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商时期龙窑的考古发现:历史探秘

所谓“龙窑”,整体形状狭长,宛如一条巨龙(有学者称为“蛇窑”“蜈蚣窑”)。龙窑的建造必须要有一定的地理环境,一般而言,龙窑多选择建造在山坡或是缓坡地带,这样的选择建造具有以下几大优势:第一,南方多雨,地势稍高,可避免水流的影响,可保持窑炉干燥;第二,龙窑建造选择在山坡或者缓坡地带,其倾斜度一般在10°到20°之间,个别龙窑倾斜度甚至超过20°以上,这样,火势可顺坡势而上,加大抽风力度,大大提高了效率,从建筑施工方面来说,建造时不必砌筑窑基;第三,当时南方烧窑的燃料主要是木柴,在窑炉附近一般多有可供烧制陶器的土源,燃料来源方便,泥土可以就地解决;第四,由于龙窑多建筑在山坡上,荒山得到了开垦,农田得到了保护,鄂渝地区山多耕地少,尤其是鄂西和渝东地区;第五,对烧制陶器的废品及窑渣的处理方便,可就地倾倒在窑炉旁边的山坡上,省工省力,尤其是汉以后,这种现象非常明显,在窑炉旁边的山坡上堆积有大量的窑渣及残次品。

鄂渝地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商时期龙窑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为配合三峡大坝水利工程建设而发现的,主要发现地点也是在长江三峡地区,另在江汉地区也有少量发现。现将两地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商时期龙窑的资料情况,依其时代早晚顺序介绍如下。

1.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商时期龙窑的发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北地区共发现新石器时代至商时期龙窑共7座,这7座龙窑中除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两座外,其余5座皆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发现的。从考古发现的地点看,主要是在鄂西长江西陵峡地区和江汉地区东部和北部。

(1)新石器时代龙窑的发现。

湖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龙窑仅发现两座。2002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孝(感)襄(樊)高速公路建设,于随州金鸡岭遗址中清理出一批窑炉,共6座。[1]其中两座为龙窑,编号为Y2、Y3,结构相同,均为长方形,两窑依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倾斜坡度在15°左右。Y2在建造时部分是利用了Y3的一段窑壁,Y3相对要早于Y2。

Y2残长1.92米、宽0.52米~0.56米,窑壁残高0.19米~0.26米。窑壁为纯净的黏土砌成,表面光滑致密,由北向南可分三个窑室。北室平面呈椭圆形,并有一圆形烟囱。中室平面呈圆形。北室与中室之间有潜火道相通。南室破坏严重,西侧窑壁部分利用Y3的一段窑壁砌筑,中室与南室之间有火道相连,火道顶部保存较好,并有两个烟囱(图一,1)。

Y3残长2.4米、宽0.52米~0.60米,窑壁残高0.19米~0.26米。窑室内部结构被破坏,大体可分为两个窑室。窑室底部较平,不见其他遗物。另外,在窑炉南部中间残存一弧形窑壁,可能为窑门所在;北部窑室内残存有圆形烟囱。

(2)商时期龙窑的发现。

商时期龙窑共发现五座。首先是江汉地区东部黄陂盘龙城商时期遗址中发现的两座龙窑,其次是鄂西的长江西陵峡地区的秭归巴东几处商时期遗址中发现的3座龙窑。

①黄陂盘龙城遗址中的龙窑。

1979—1983年,湖北省的文物考古部门为配合盘龙城围堤的修筑和逐年加固工程,于南垣外的王家嘴遗址中清理了两座龙窑,[2]编号为PW2Y1、PW2Y3,分别属于盘龙城二期和三期。

PW2Y1(盘龙城二期),窑炉上部已残,平面形制为长条沟槽状。全长54米,一般宽2.4米~4米,最大宽度(包括所有的结构在内)达10米。窑身建造在一东北高西南低的坡地上,其结构为窑头、窑室(包括窑底、窑壁、窑内灰烬层堆积、窑门、窑顶)及窑尾三大部分。窑头在西南,腰围在东北部高处,首尾高低差2.75米(图一,2)。窑头,平面呈长条形,长6.8米、宽2米~3米。窑室,全长39.5米,由窑底、窑壁、窑内灰烬层堆积、窑门和窑顶构成。窑尾,高出窑头2.75米。平面形状为曲尺形,一端连接窑室,一端通向窑外岗地高处。(www.daowen.com)

PW2Y3(盘龙城三期),平面形制为长条沟槽状。沟槽自东向西倾斜,全长30、宽3米~5.6米、局部宽9米。首尾两端高2.3米(图一,3)。东段上部遭到严重破坏,仅剩底部,中、西段保存尚可。结构由窑头、窑室(包括窑底、窑壁、窑门、窑内灰烬层及窑顶)和窑尾构成。窑头位于两端,为不规则长方形,长4.2米,宽2.5米~4.2米。窑头底较窑室底低0.8米~1米。窑室位于整个窑炉的中段,全长20米,由窑底、窑壁、窑门、窑内凹槽、窑内灰烬层堆积及成群陶缸(片)和窑顶构成。窑尾位于岗顶高处,已遭到破坏,仅残存底部。从残存的两片烧土遗迹来看,平面形状略呈长方形。烧土遗迹长4.8米、宽2.9米。

②秭归大沙坝遗址中的龙窑。

199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秭归大沙坝遗址进行发掘时,清理出商周时期的窑炉1座(编号Y1)。整座窑炉坐落在坡地上,由火膛、火道、窑室三部分组成,火膛在下部,窑室在上部,中部由火道相连。窑室长1.8米,窑底坡度30°。火膛残长0.45米,宽0.44米,火道呈扁圆形,火道口径0.2米~0.4米,长约0.4米(图一,4)。窑室底与火道底基本在一个斜面上。[3]

2002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秭归何家大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商周时期窑炉1座,该窑炉破坏严重,残长1.2米,宽0.4米~0.5米,残高0.2米。火膛只残存南边一段,长0.35米,宽0.54米(图一,5)。窑床呈坡状,坡度20°。窑床底部近平,窑左壁弧拱。右壁、烟道和火膛大部分已毁。火膛在东,烟道在西。窑炉建筑方法为就地挖掘建设,从窑床呈斜坡式长条形看,应当属于龙窑范畴[4]

④巴东吴家坝遗址中的龙窑。

2006年,湖北荆州博物馆三峡考古队在巴东吴家坝遗址商周地层中清理出1座窑炉,窑炉建于东高西低的地势上,坡度约25°。窑门设在西边,烟囱设在东面。烟囱、烟道与窑室残存下部。窑炉平面呈长方形,烟囱、烟道与窑壁结合部均呈红色。质地坚硬,结构紧密。窑室残长1.5米,残宽0.82米,残高0.64米,烟道平面为长方形,长0.8米。烟囱高出窑顶面约0.6米,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圆角(图一,6)。烟囱南、北壁直壁式,东壁渐向内倾斜,平直与烟道一致,据其地势和构筑形式,应属“龙窑”类。[5]

图一 鄂渝地区新石器商时期的龙窑

1.随州金鸡岭遗址Y2、Y3 2、3.盘龙城遗址Y1、Y3 4.秭归大沙坝遗址Y1 5.秭归何家大沟遗址Y1 6.巴东吴家坝遗址Y1 7.忠县中坝遗址Y15

2.重庆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商时期龙窑的考古发现

相对湖北地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商时期龙窑而言,重庆地区仅见于忠县中坝遗址,其他地区几乎不见。20世纪90年代末,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古文学院联合对忠县中坝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该遗址中发现了几座龙窑。[6]几座龙窑的形制大致一样,现以Y15为例(图一,7),进行介绍。该窑炉平面呈长条形,首、尾略弧,东南—西北向,残长9.2米、宽1.4米~1.7米。东部被Y14打破,破坏严重。从西部剖面观察,室内堆积大致分五层。该窑的建筑方法是:先在地面上挖一深0.4米的基槽,形成窑面或利用下面的Y16的窑面共同使用。整体上看,Y15构造无火膛、火道、窑膛、烟道等明显划分,平面也没有明显倾斜,与后来西汉时期的龙窑在形制上差别较大。[7]另1998年,也在该遗址中清理了3座龙窑,其中1座为西周时期,另两座为西汉时期。西周时期龙窑形制与上面介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窑形制基本相似。[8]

总的来说,鄂渝地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商时期龙窑数量还不是很多(或许还有一些龙窑的资料未有整理发表),但考古在这一区域里已发现了早到新石器时代的龙窑,其后的商周时期龙窑仍有发现,这为我们研究该地区龙窑的由来与发展演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