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稳中求进,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

稳中求进,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2017年和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都是6.5%左右。为实现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报告》强调,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稳中求进,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标的关键之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更严峻,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要做好打硬仗的充分准备。同时也提纲挈领地阐明了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这说明,我们的政府是坦诚的、负责任的。充分阐述有利条件,固然可以鼓舞士气、提振信心,但如实向人民群众交底,实事求是地讲清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有利于增强忧患意识、凝聚起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回顾历史,我们国家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依靠全国上下同心协力、顽强奋斗,都走了过来。就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说,我们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不仅率先企稳向好,而且为整个亚洲和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还实现了“弯道超车”,在世界的位次不断前移。何况今天我们有多年形成的雄厚物质基础,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和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特别是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什么样的风险挑战不能战胜?所以《报告》指出,我们有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坚定意志和能力,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按照总体要求,根据需要和可能,《报告》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5%;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进出口稳中提质;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金融财政风险有效防控;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与去年相比,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同时根据形势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有的作了适当调整。经济增速作为基础性、综合性指标,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2017年和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都是6.5%左右。《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6%—6.5%,这是经过反复研究确定的。今年形势更为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更大,宜实事求是适当调低增长预期目标。同时,今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有的重大变化和风险挑战目前还难以预料,经济增速在月度、季度之间难免出现一定幅度波动,预期目标应增加弹性。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今年适当降低了增长预期目标并采用了区间方式,以避免各方面关系绷得太紧。2016年我们就采用过区间方式,当年的增长预期目标为6.5%—7%,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6%—6.5%的增速,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按照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测算,今明两年约需6.2%的年均增速。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6%—6.5%的增速,能够确保实现新增就业目标。从目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看,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190万到200万人就业,按照6%—6.5%的增长预期目标测算,可以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目标和近几年实际达到的1300万人规模。同时,这一预期目标,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国内外预期比较吻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是高的。总起来看,确定6%—6.5%的增长预期目标,符合我国发展实际,是积极稳妥的,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需要指出的是,6%—6.5%的增长预期目标是就全年而言的,对月度、季度之间出现一定幅度波动要有平常心。只要全年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在合理区间,就要保持定力,引导各方面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实现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报告》强调,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今年减税降费力度要加大,财政收入增速将放缓,同时还要继续增加支出规模,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增大,有必要适度提高赤字率。今年赤字率拟按2.8%安排,比去年预算高0.2个百分点;财政赤字2.76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83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9300亿元;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与2018年赤字率较2017年下降0.4个百分点、赤字规模持平相比,今年这样的安排,明显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有利于引导企业预期和增强市场信心,也为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风险留出政策空间。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财政赤字率、政府负债率等指标并不高。截至2018年末,我国政府债务余额为33.35万亿元,负债率(债务余额/国内生产总值)为37%左右,比前两年有所下降,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其中中央政府负债率略高于16%,地方政府不到21%。社会上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比较关心,2018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8.39万亿元、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为76.6%,低于国际通行的100%—120%的警戒线。应对经济形势可能出现的超出预期的重大变化,我们在提高赤字率、扩大债务规模方面是有空间的。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6.5%,规模超过23万亿元,是2009年的3倍,重点支出是能够得到较好保障的。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长10.9%,缓解困难地区财政运转压力,促进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增强困难地区和基层政府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能力。

《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稳健的货币政策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表述,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基本取向,就是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以“稳健”二字着眼的是使整个经济体系稳健,而不是单纯为了金融体系自身稳健。这些年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基本取向没有改变,但会基于每年国内外和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确定货币政策操作的具体目标和运用的政策工具。近几年,伴随货币投放机制变化,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持续下降,特别是最近两年下降幅度较大。广义货币M2增速由2016年末的11.3%降至2017年的8.1%,2018年末保持这一水平,已连续两年低于名义GDP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由2016年末的12.8%降至2017年末的12.0%,2018年末又降到9.8%;2018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9.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少3.1万亿元。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本取向不变,但要“松紧适度”。《报告》指出,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旨在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合理增长,以更好满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需要。同时《报告》强调,在实际执行中,既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又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有效缓解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报告》指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对我们这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讲,就业是头等大事。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与财政、货币政策并列,旨在强化各方面更加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我国适龄劳动力数量虽然逐年减少,但未来十几年内仍将保持在8亿人以上的超大规模,每年需在城镇就业的新增劳动力将维持在1500万人左右。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一些在传统产业就业的劳动力需要转岗,一般的体力型劳动力仍然过剩,而一些新兴产业劳动力供给不足,技能型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如何提高劳动力供给的适应性、推动就业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基于此,《报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不仅是为了强化已有就业促进政策,以应对当前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和经济下行压力对就业的影响,而且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扩大就业、促进就业转型的立足点更多放在加快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智力和技能水平上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城镇新增就业要在实现预期目标的基础上,力争达到近几年1300万人的实际规模,既保障城镇劳动力就业,也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留出空间。要促进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更好发挥就业主渠道作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社会稳定之基。只要就业稳、收入增,就能推动内需扩大、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就更有底气。就业优先政策既是社会民生政策,也是经济发展政策,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好。(www.daowen.com)

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报告》强调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三大攻坚战首战告捷,《报告》强调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精准发力、务求实效。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输入性风险。打好脱贫攻坚战,要坚持现行标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加大攻坚力度,提高脱贫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守阵地、巩固成果,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等重点任务,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注重把握好以下关系。

一要统筹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凝心聚力办好自己的事。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很多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从总量看,我们很多方面确实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甚至居首位,比如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等。但从人均看,我国在世界上的排名就不高了,不少处在中后位置。特别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创新能力、产业层次、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的基本支撑。我们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推动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按确定的目标和部署推进工作,善于化外部挑战为机遇、变外部压力为动力,最大限度趋利避害。只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我们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增长与风险是相伴而生的,处理好二者关系是发展中的永恒主题。我国经济领域存在的诸多风险隐患特别是重大风险必须加以化解,否则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但化解风险隐患必须遵循规律,讲究战略战术和方式方法,按照坚定、可控、有序、适度要求,在发展中逐步化解,坚决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实践证明,对风险隐患持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消极态度是错误的,将会严重损害经济长期持续增长,而那种单兵突进式的化解方式也是不可取的,会引发更大的“处置风险的风险”。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首先要稳住增长,否则会导致各类风险“水落石出”、集中爆发。因此,出台政策和工作举措要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调结构,防控风险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防止紧缩效应叠加放大,决不能让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同时,也不能只顾眼前,采取损害长期发展的短期强刺激政策,产生新的风险隐患。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点和结合点。

三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法宝。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报告》通篇贯穿改革开放大逻辑,强调以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结构性矛盾,直接提及改革的有109处、为历年之最,“市场化”“市场主体”分别有10处,这些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我国有上亿市场主体,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只要市场主体有活力,就能增强内生发展动力、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着力为市场主体打造便捷高效、公平竞争、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必须紧紧依靠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保障基本民生,推动解决重点民生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发展基础上不断改善民生,也有利于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