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农业革命、手工工场、城市化和外国技术、资金及人员的引进的发生与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其中包括人口增长、技术创新、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和就业需求、国际贸易、政治体制和能源系统。比如,高工资与廉价的能源供应导致英国企业对采用新技术和新机器设备有强烈需求(艾伦,2012)。这些因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早期主要集中在纺织、采矿、冶金等领域。手工工场在英国得到大力发展。与手工作坊相比,手工工场不仅表现在生产规模、技术分工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手工工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的做法令工序易于管理,原料也能更有效地分配,工人之间的合作更有效率。例如采用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在一个半世纪内,英国的采煤行业的煤产量增加了15倍。通过手工工场可以使已经发展起来的商业资本直接变成工业资本,从而成为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新生产方式的先驱(Dobb,1954)。英国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在1840年前后被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厂所取代,进入以蒸汽动力为特征的大机器生产阶段。
煤炭的使用在英国特别突出,为手工工场提供能源,后来成为工厂的主要能源。例如,1610年前后,煤已用于玻璃生产;17世纪40年代,焦炭用于烘干麦芽,在酿酒行业中被广泛使用;17世纪80年代,煤成为冶炼铅、锌、铜等金属的燃料。英国1700年的煤炭产量为250万至300万吨,估计是整个世界其他地方煤产量总和的五倍。1800年,英国的煤炭年产量为1500万吨左右,而当时整个欧洲大陆的煤炭年产量也不会超过300万吨(里格利 等,2006)。(www.daowen.com)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工业时代城市化的国家,英国的农业革命和圈地运动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以支持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又分流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为手工工场提供劳动力。城市化为工业生产提供劳动力,从英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城市化的发展是更多的工业化需求造成的,当然,城市化本身也产生经济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自16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在经济上出现了长期的、较快的发展,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优势明显,而这与英国在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程度显著高于其他欧洲国家是完全一致的。研究表明,当把人口规模为5000人及以上的居民定居地算作城市,欧洲整体的城市化水平在1600年时为12.9%,1800年上升到13.8%。但是,如果把英国排除在外,1800年的城市化水平竟然有所下降。18世纪下半期,英国城市增长明显,而欧洲其他地方的增长缓慢。结果,仅英国一地的增长份额就占了这个时期欧洲全部城市增长的70%左右,而英国的人口在欧洲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只有8%。所以,从1600年到1800年,欧洲城市化的发展实际上主要是英国做出的贡献,如果不算英国,欧洲大陆在1800年的城市化水平比1600年时没高出多少(Bairoch,1988)。
从英国发展历史来看,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变化是交织在一起的,商业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从来都不是在真空中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工业化之前一个民族的政治架构是商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商业需要的政治环境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政治实体和稳定的政治秩序。英国是一个一直以国王为核心的国家,并提供着经济发展必要的秩序。直到17世纪中叶,国王与议会,国教与清教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冲突,但这场冲突最终在1688年的光荣革命中得到了解决,这使得英国的商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陈晓律 等,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