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外企、民企和国企现状分析

外企、民企和国企现状分析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外企、民企和国企都面临着新环境、新形势的挑战。改革开放初期,外企进入中国,看中的是中国劳动力便宜。特别是电子以及汽车、钢铁制造业等高端装备,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那时中国市场基本上是外企的天下。在这种极端困难的环境中,民企的成长是最靠得住的,中国经济的希望就在这里。

外企、民企和国企现状分析

目前,外企、民企和国企都面临着新环境、新形势的挑战。

改革开放初期,外企进入中国,看中的是中国劳动力便宜。但慢慢的中国市场启动了,他们更看中的是中国的市场。特别是电子以及汽车、钢铁制造业等高端装备,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那时中国市场基本上是外企的天下。中华民族聪明勤劳,虽然创新能力不足,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这几十年下来,我们造出来的东西价格低、质量好,虽然服务不如外企规范,但是比他们快、比他们好。今天,中国一般产品的制造能力、配套和服务能力已经完全可以和世界上同类企业竞争,在多个领域已把美国甩到了后面。这是我们实力的真正体现,所以外企的竞争环境恶化。再加上美国人总是把中国当做他的对手,在很多方面限制中国,迫使我们在安全和战略层面上,肯定是要用国产的东西,外企在中国卖东西更为困难。他们在中国只有两条出路,要么是他们的产品中国没有,要么是已经本土化,如果走不通的话,就只有走人这条路,这就是外企在中国今天所面临的环境。

国企原本的红利已经基本吃完,在十八大之后,我有一个判断,就是国企垄断地位的前景不妙。除特殊行业之外,在国内反垄断的大背景下,中石化、中粮银行等的成长空间已经被大大压缩。只有那些完全市场化的国企还有成长空间,但是靠资本、靠国家保的那些国企的成长空间基本上很小了。改革开放35年来,国企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的承包制,主张放权让利搞活经营,当时成长了一批草莽级别的企业。第二个阶段是始于1994年的公司化改制,提出的口号叫抓大放小,国务院确定了100家大中型企业为现代企业的重点,1998年又提出了3年脱困,国企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国企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相对规范的时期。2003年之后,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兼并重组,要把当时的国企压缩,然后调整国企管理,以资本管理替代资产管理。副产品是培养了权贵资本主义,我们原以为国企可以弥补市场失灵,体现国家战略,实际上没有达到此目的。如今国企改革的大方向就是国资委要从“老板+婆婆”的位置退到出资人的地位,让市场去决定国企的最终出路。

今天的民企,已进入你死我活的竞争型阶段。量大面广的自由竞争市场,早已成了民企的双刃剑。进入之前形势一片大好,进入之后迅速成为炮灰,没有成为炮灰的,那就是英雄或者枭雄。在这种极端困难的环境中,民企的成长是最靠得住的,中国经济的希望就在这里。华为就是在这种氛围里成长起来的世界级企业。(www.daowen.com)

综上所述,企业现在面临的危机,不只是行业供求不平衡那么简单,企业过去所赖以成长的背景、前提和基础,都变成了企业自身的战略危机。

战略虽然指的是企业方向性、长久性的东西,但它也是阶段性的。在有些人眼里,战略似乎是云里雾里,其实不然。宝鸡曾经有个卖面皮的小店,虽然店开了不长时间,但每天做多少面皮都能卖完。该店不仅面皮质量好,主要是调料很特别,后来面皮按质量由别人代工,但坚持自己配调料,生意仍然很好,他的战略就在调料里面,一定要比别人特别,这样才能比别人长久。所以战略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内涵是不同的。

目前企业所面临的战略危机在于,原有的经营方式、理念、经验在新背景下的失灵,有的甚至成为导致企业失败的根源。但遗憾的是企业对战略问题的忽视是全球性的,日本的家电、诺基亚就是战略选择失误的典型。所以企业在新背景下重新定位战略,经营模式创新求变,是适应新时代背景的前提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