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的资源问题:土地、能源和淡水限制人口增长

中国的资源问题:土地、能源和淡水限制人口增长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土地资源,中国人最好不超过10亿;按能源负载,中国人最好不超过12.6亿;按淡水资源,中国人只有4.5亿才好。2005年,我国淡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只有2300立方米,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为1.1万立方米,人均约9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GDP每增加10倍,矿产资源消耗相应增加40倍。

中国的资源问题:土地、能源和淡水限制人口增长

打开中国地图,绿色的平原很少,大部是黄色、橙色的高原、丘陵,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适合人们生存环境的只有300多万平方公里。全世界平均只有1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400米以上的地方,而中国超过2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上地区。中国人生存环境之恶劣,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1935年,胡焕庸发表了我国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方面的第一批论文,他绘制了一张与众不同的中国人口分布图。这张地图被一条线分为两半,从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线上是中国64%的土地,只有4%的人口,而线下36%的国土居住96%的人口,今日线下300多万平方公里住12.2亿人口,线上仅住1亿多人口。人口几乎全挤在线下方。

按土地资源,中国人最好不超过10亿(欧洲标准人均年500kg粮食);按能源负载,中国人最好不超过12.6亿;按淡水资源,中国人只有4.5亿才好。我们是真的地小物薄。

(1)贫瘠的土地

在跨入2009年那一刻,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比10年前减少了1亿亩,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人均耕地不足1.4亩,在全世界26个5000万以上人口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仅比弾丸之地孟加拉国、日本略胜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国土面积比印度多600多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却比印度少7亿亩。比美国少10亿亩。18.2亿亩耕地中,满足光、温、水土质标准的优质土地仅占6%,中低产田占90%以上,而优质土地基本上集中在胡焕庸线下方,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如何平衡,考验着全国人的智慧。

自2008年起,中国的粮食产量基本上维持在1万亿斤左右,每年约进口5亿吨的粮食,到2030年,我们国内生产能满足需求的42.5%,大部分粮食要进口,毫无疑问我们有能力支付大量进口粮食,事实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增加那么多粮食出口满足中国的缺口。1980年以来,世界粮食每年出口约2亿吨,其中一半来自美国,预计20年后,美国人口约增加1亿,美国可供出口的粮食不会太多,中国只有靠自己保护耕地。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这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增广贤文》中的词句。珍惜土地,民才能安。

(2)物薄的资源

我国有170种矿产资源,据1996年地矿部资料:煤已探明储量10000亿吨,可开采量4000亿吨,占世界11.09%,排名世界第3位,到2015年煤需求会达到40亿吨。150年前,德国人李希霍芬乐观地预言山西煤炭资源可供世界2000年之用,今天,中国最富足的煤炭仅可供中国百年之用。

2006年底,我国石油可开采量仅为20.43亿吨,仅为世界人均15%,年进口已超2亿吨大关,到2020年石油消费会超过5亿吨,年缺口会达3.5亿吨。据摩根士丹利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国际油价每上升10美元/桶,将使中国的GDP减少5%,CPI上升0.3%~0.4%,若成品油价上升10%,则将令交通、建筑用原材料、矿产及建筑业毛利率下降3%~5.4%不等。同样的工业化进程,我国要比西方国家多付出近50倍的石油成本。(www.daowen.com)

2005年,我国淡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只有2300立方米,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为1.1万立方米,人均约9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北京成为了世界上最缺水的大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世界水平的1/30。

还有天然气可开采量仅为世界人均10%;森林可开采量已不足10%,仅为世界人均的21.3%,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2/5的资源性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全国资源性城市118个);1/5的城市空气污染;3亿人缺水;1/3土地水土流失,受酸雨影响;90%的草原不同程度沙化,不同程度退化;地下水每年下降12cm。

根据《世界资源报告》(2001年-2002年)计算,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如此消耗,中国的资源需求不仅是中国的包袱,也是世界的包袱,而且造成中国人买啥啥贵。

铁矿石一半是进口的,平均价格涨幅率和2002年比上升200%多,2/3的铜精矿需要从国外进口;60%的氧化铝,90%的铬需要进口;仅2008年,53亿吨的物料和矿产品来自国外。每年增幅达10%以上。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GDP每增加10倍,矿产资源消耗相应增加40倍。每使用1吨煤,就会带来150元人民币的环境损失。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的15%,这意味着9%的经济增长会同时产生15%的损失率,而治理永远比不上污染。

2008年5月,国家环保局6个检查小组分赴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调查水污染状况,得出的结论是:四大流域的整体污染现状已经成为常态,七大水系中26%的水质为五类和劣五类,9大湖泊中7个是五类和劣五类。五类和劣五类属于连农用水都不能做的废水。曾经水草丰美的渭河平原被形容为“八百里秦川,一千里污染”。每年注入长江的污水相当于黄河水水量。北京除远郊区有一些水库,支流为二类水质外,市区地下各河、湖几乎金部被劣质的超五类水所覆盖。

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煤占3/4),燃烧产生大量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被称作“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断蔓延,已占国土1/3。酸雨被称为森林的墓地,中国南方已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中国的环境现实是“逢水必污,逢河必干,逢雨必酸”。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千年前《资治通鉴》里的语言今天仍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