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区域政策的优化启示

中国区域政策的优化启示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实践过程中,是不可能彻底消除个人或区域之间的差异实现均衡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制定“中国特色的教育及农村地区政策”。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先发展地区应该加快发展经济,而通过公平竞争累积财富的先富者应该积极纳税和捐款,全社会应该对这种为国家、社会做贡献的先富者表示尊敬,这就是针对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实施“中国特色区域开发政策”的手段之一。

中国区域政策的优化启示

(一)政治及计划用语的问题

韩国政府为解决区域差距问题使用了“均衡”一词,结果导致非首都圈地区不切实际的期待,对政府政策产生怀疑。在这种情况下,2002年的韩国大选过程中,执政党候选人卢武铉提出了迁都公约,使区域均衡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并在主要分歧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这点主要体现在2006年12月修订的《国家均衡发展特别法》中。该法如此规定:所谓“国家均衡发展”是指通过促进地区间发展机会均等和地区发展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可持续开发,增强国家竞争力。(大韩民国《国家均衡发展特别法》第2条第1项)

但是,“均衡”一词仍被放在政策的标题和内容里,一定程度上还会引起误解。“均衡”或“平等”这些词语的政治意味较浓,内含宣传性和鼓动性。在实践过程中,是不可能彻底消除个人或区域之间的差异实现均衡的。即使能够实现,也需要慎重思考均衡和平等的程度,因为我们能从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及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中,看到为了实现“均衡”及“平等”而产生的一些问题。

与韩国的“均衡发展”相比,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选择“协调发展”而不使用“均衡”,这可以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及政府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得出的认识。例如,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区域发展政策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67],“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68]

(二)先发展地区的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东部地区发展迅速,竞争力不断增强,龙头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这些区域适应全球化新趋势,在参与全球化的竞争之中提高自身实力。与此同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使得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及生活水平的差距逐步加大。与韩国相比,中国的国土面积是韩国的96倍,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自然条件差异、民族差异等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对公平及平等的强调占主导地位,但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护个人产权及参与政治的要求逐步增加,对地区之间差距不满及对减少地区差距的要求也不断增加。

但是,先发展地区的城市为了能和纽约巴黎伦敦、东京、首尔等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竞争,必须大力发展国际金融及高层次的第三产业,还要支援相对落后地区。所以我们必须找出既能够保障先发展地区的经济增长,又能支援欠发达地区的有效方法。

(三)对落后地区的支援及补偿(www.daowen.com)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把过渡战略和最终目标都包括在内。再者,希望中国不仅能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达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且能建设与西方资本主义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前提下,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进行支援补偿。如前所述,对相对落后地区的支援补偿应该由条件优越的先发展地区提供,把发展的成果分配给欠发达地区。在这种前提下,“科学发展观”和“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能够形成与发达国家相区别的、更加积极的支援政策,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走的实践方向。

首先要制定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给予分配补偿的依据及标准。前提是对接受补偿地区的划分标准达成共识,它们应该是那些为人们提供粮食、自然资源、矿产能源、水资源和劳动力等资源的地区。虽然欠发达地区的矿产、能源等资源都是有偿提供给发达地区的,但是在政府发展政策倾向于增长极城市的背景下,以低廉价格提供资源给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地区就应该分享前者的发展成果,所以要对那些粮食产区、被控制或禁止开发的保护地区受到的影响和损失予以补偿。为了实现这些政策,应结合各地特点和主体功能区划,建立对矿产、能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保护价值的评价标准和补偿标准。

与其同等重要的是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的补偿,特别是在城市化及建成区扩展过程中,土地征用及交易产生的土地收益应该最大限度地归还给农民,而归于政府和开发商的比率不应像现在的这样高。同时通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活环境,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休闲娱乐大幅提高农民收入。这里要强调的是,需要转变认识,即在发达地区土地价值增值中,隐含着周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牺牲和让步,所以应承认当地居民的股份,并将此股份作为产权转移的依据。

对欠发达地区及农村进行支援的目标、原则、政策的核心是赋予它们公平竞争的机会。从实现机会公平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对农村孩子即农民的子女赋予公平的教育机会,从而保证良好的教育环境,是解决区域差距的最关键措施之一。由于教育环境的差距是区域差距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农村教育环境和条件的改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贫穷代代相传,缩小区域差距。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制定“中国特色的教育及农村地区政策”。比如说,实施“教育人民公社”[69](暂名)的政策。“教育人民公社”指的是在生产领域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而在分配领域的教育方面,积极推进为农民子女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比如,在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城市郊区建设寄宿设施完备的学校,学生与“教育人民公社”生产队以同等的方式进行集体生活,这会成为赋予全国人民教育机会平等的实践方案之一。教育政策的核心目标是赋予不同地区公平的教育机会,防止因父辈收入水平的差距影响后代受教育的机会。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先发展地区应该加快发展经济,而通过公平竞争累积财富的先富者应该积极纳税和捐款,全社会应该对这种为国家、社会做贡献的先富者表示尊敬,这就是针对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实施“中国特色区域开发政策”的手段之一。

无论是在农业社会还是在工业社会,土地一直是所有财富的源泉,教育是可以获得和继承财富与身份的最有利的方法。因此,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实行“教育人民公社”制度,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也有利于逐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