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和经济繁荣在全球势不可挡,未来的城市化将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既体现特色,又突出可持续、健康和智慧等发展理念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大规模城市化的进程中,邻里(neighborhood)的形成塑造了城市的社会和空间结构,并影响居民的生活体验,是社会稳定和幸福指数提升的基本单元,城市发展的各种理念也不断向邻里、社区层面下沉,例如智慧社区等。由于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阶段、路径不同,且受到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影响,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因此如何理解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及邻里、社区的发展特征是吸收借鉴其经验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可以从不同国家各自的国情出发,通过思维碰撞与观点交流,为各自城市和邻里的可持续、健康及智慧发展助力。
议题1:智慧城市与社区建设的跨国比较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孙轩的发言题目为“居住环境调查:中国不同社区的社会服务设施配置”。他认为,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布局应该与公共服务设施匹配,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结构在不同类型的社区存在显著差异,应该采用多样化的布局方式;我国城市化发展并不均衡,公共服务设施呈“有偏分布”,这要求针对不同居住区的具体人群制定“需求导向性政策”,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岳文泽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人工智能辅助下城市街坊品质的空间感知研究”。他提出在大数据时代,城市空间研究已经转向对“关系空间”的探讨,更关注以人的行为为核心的“流空间”。生态文明时代背后的城市空间呈现出以下特点:多中心化和网络化,更具链接性;圈层化,复合化,社区化,强调体验性;场景化,个性化,地域性突出;权力性和阶层化,因此城市研究需要更加关注个体的“感知空间”。由于理论认知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因此城市研究需要更加精细化,更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城市品质量化的空间尺度指标体系,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帮助理解中国城市街坊的品质。
印度国家城市事务研究院德波琳娜·昆都(Debolina Kundu)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利用物联网和M2M(Macine to Machine)打造一个更智能的国家”。她认为印度的智慧城市建设表明不同城市不能依赖于同一套方案,应立足于城市发展水平、改变意愿、城市本身改革和资源优势等现实条件。城市时刻产生大量数据,有必要形成专门的数据观察口,即城市数据观测站,获取数据并对数据善加利用,通过数据的互通互联形成服务系统和有机体,拓宽和加深服务范围。智慧城市建设在资金分享和使用上应坚持城市分级原则,按照示范型城市、发展型城市和启动型城市3类进行统筹。印度在构建智慧城市方面,重点关注城市容量和发展水平的不均等,目前已建成的智慧城市存在覆盖率较低、融资困难和城市发展不均等问题。
坦桑尼亚伊法卡拉卫生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弗朗西斯·莱维拉(Francis Levira)的发言题目为“为政府开发电子土地现状图的建议:基于客户需求的决策工具”。他提出,坦桑尼亚的城市发展表明,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意义重大,特别是需要快速、完整、真实地获取地块信息。从城市治理角度,需要增强并合理规划、进行邻里导向的社区建设以及在规划活动中引入私营部门。从技术角度,需要充分利用新的工具,对未规划地块进行电子备案,提高土地登记的覆盖率,并绘制开发风险地图。
卢旺达大学副校长德奥·贾加尼(Deo Jaganyi)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基加利市的成长与教育服务供给的挑战”。他指出,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城市规划与居民收入水平之间的显著关系,收入水平较高的区域往往是已规划区域,而收入水平较低的区域则往往同时也是未规划区域。基加利市各类城市学校数量都表现出上升趋势,其中私营教育快速发展并对公共教育形成补充,但这也导致大量的教育成本被转嫁到学生父母身上。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降低,就学成本成为导致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卢旺达的经验表明,快速但不协调的城市化发展将会影响到免费教育的分布和有效供给,当公立和政府资助的学校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教育质量时,私立小学就将以教育质量作为重要指标,并产生更多后续影响。(www.daowen.com)
议题2: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城市与邻里
坦桑尼亚伊法卡拉卫生研究院易卜拉欣·姆茨亚(Ibrahim Msuya)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发展中国家非正式定居点的规划干预:以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为例”。他提出坦桑尼亚的非正式定居点比例非常高,这造成了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而有针对性地规划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应对方式。达累斯萨拉姆的案例表明,需要通过规划实现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与升级,需要综合使用遥感、机器学习、社会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社会经济人口和物理两个层面加以深入讨论。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吉迪恩·巴菲(Gideon Baffoe)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后殖民时期邻里的政治经济”。他认为基加利的城市发展依靠概念化的方式,并形成了混合式邻里的类型。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苏哈尔·艾哈迈德(Sohail Ahmad)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印度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化与居住不平等”。他指出,在印度城市发展过程中,居民的健康状况恶化与污染排放显著相关,但城市化水平提高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的短期健康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交通状况对居民的长期健康有显著影响。非机动交通成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提高汽油、柴油税收,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对公众健康水平和气候环境产生积极影响。与此相反,降低电能的税收将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
孟加拉库尔纳大学希尔皮·罗伊(Shilpi Roy)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孟加拉国可持续城市化的政策挑战”。她提出可持续的城市化不仅依靠经济、环境等个别要素,而且要实现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从而构建宜居的城市环境,提供平等的服务供应和发展机会,塑造包容的心态。通过政策“去中心化”、加大就业和小微经济发展力度、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等方式可以促进城市边缘区发展。面对不确定性以及资金、政策上的地区倾斜,应加强城市政府的带动作用,设计城市可持续建设的整体方案,并积极参与到政策执行中。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王亚平的发言题目为“中国的城市转型:自由市场经济影响的传统文化视角分析”。他指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尝试构建新的理论,例如传统文化的考量,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于城市化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共产主义的政治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现代化、以及“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现代化3个时期,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集体意识和等级观念、分层社会组织框架与自上而下的决策管制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