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地区历来是大国竞争与博弈的主要区域,主要源于地缘政治的敌对结构及思维惯性。东北亚区域合作避不开敏感的传统安全议题,东北亚各国国情复杂,朝核问题、战略转型中矛盾、域外大国干预等问题突出。2018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明显转暖,朝美召开了历史性的新加坡峰会,朝韩、中朝关系也得到巩固。但朝美围绕无核化进程与缓和制裁顺序仍针锋相对,中美围绕半岛秩序转型过程的竞争与博弈在加剧。半岛无核化和平进程何去何从,中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不可避免吗?如何化解东北亚深层矛盾,关键是东北亚如何实现从地缘政治对立到地缘和解合作的转型。
议题1:大国关系与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互动:机遇与挑战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魏苇做了题目为“建立朝鲜半岛和平机制是构建东北亚合作机制的关键”的发言,指出朝核危机目前处于一种相对缓慢、有一点儿停顿的状态,但要解决朝核问题,最重要的是推动各方保持一种互动的势头。尽管这个势头的发展是缓慢的,但是可以逐步积累解决朝核问题的有利条件。从目前的朝美关系、朝韩关系、中朝关系来看,半岛无核化进展迅速。尽管当前无核化的进程暂时缓慢下来,但各方也应该保持定力、积极与耐心。同时,朝鲜问题目前在美朝之间处于僵局情况下,可以由第三方或者第四方介入。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栋副教授认为中美韩的关系既体现出所谓战略三角理论描绘的某些特征,又不是非常符合标准的战略三角关系。美国是解决东北亚安全困难及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韩国在中美之间可以寻求更加平衡的立场,而中国需要下更大的力气,以更大的战略积极性、主动性来引导和推动半岛的无核化进程,同时,中美韩需要在推动东北亚和平发展的蓝图上寻找更高层面的共识。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朝鲜蒙古研究中心亚历山大·沃伦佐夫(Aleksandr Voronstov)提出2007年俄罗斯就朝鲜半岛问题提出3个阶段的设计,其中第二个阶段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今年也面临阻力与挑战。他认为,真正最重要的是要达成双方的谅解,要减少和讨论制裁,希望用更加安全和和平的手段解决这个问题。
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道下德成(Narushige Michishita)认为日本对中国的近海军事演习和军备扩张持警惕态度,对应性地开展军事演习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并且希望保持双方港口的开放。同时,在陆地上,两国还是有很多合作的。再者,两国在讲合作的时候总是会提到第三方合作。因此,中日两国已由竞争关系主导转向竞争合作并存,中日两国政府也开始出现先导性的计划来解决安全性的问题。
韩国大学院大学安豪荣(AHN Ho-young)教授在发言中认为出于政治考量,在超过65年的历史上,美韩保持了安全联盟。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会《1990财年预算修正案》通过以后,美国计划进一步从韩国撤走部分美军,但朝鲜开发核武器使美国不得不停止撤军,因此他认为当时美国做出的选择相对理性。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理查德·J.库克(Richard J.Cook)做了题为“等级体系视角看朝鲜半岛的核危机”的发言。他认为把等级体系用于理解朝鲜半岛问题,有利于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朝鲜半岛核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美韩、中朝有特殊政治关系。迫于国际压力尤其是美国的压力,韩国放弃了核武器开发,但是朝鲜以研发核武器作为自身国家安全机制。尽管半岛问题各方谈判的立场是不对等的,但是仍希望各方协作达成共识。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张沱生认为,由于朝美对话停滞不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朝核谈判的形势持一种悲观的态度,但各国仍要尽最大努力把朝核对话保持下去。他认为特朗普竞选是个小的机会窗口;同时,中韩目前在解决朝核问题的政策上是非常相似的;最后,应该把中日关系的改善作为有利条件。
韩国亚洲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金兴圭(Kim Heungkyu)认为,目前中美两国应该要看到合作的前景,同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美国相应的政策是新的热点问题。他提出两个问题:如果朝鲜仍然坚持他们核武器的发展,如果没有美国的干预,对于区域内的安全意味着怎样的威胁?有没有一个第三方的道路能够帮助中国和美国来寻求发展合作和稳定关系?
议题2:新形势下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与和平安全机制构建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张沱生做主题发言,题目为“构建东北亚和平合作机制的主要障碍与路径”。他认为总体来看,冷战结束以来,虽然发展不平衡,但东北亚地区的双边经济安全合作机制建设还是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但地区的多边经济安全合作机制建设明显滞后,收效甚微。他由此分析了构建东北亚和平合作机制面临的主要障碍与困难以及有利于构建地区和平合作机制的因素,最后,他提出地区各国将东北亚和平合作机制建设推向前进的5点建议。
张先生演讲后,与会专家展开讨论。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李春福副教授:将来围绕构建东北亚安全机制可能再发展到六方,而且需要分阶段的解决方法。
美国外交学会研究员斯科特·斯奈德(Scott Snyder):对于朝鲜半岛问题持悲观态度,但是要抓住每一个可能有的机会,审视包括美中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共同处理朝鲜的问题。错过对话机会会带来严重后果。
韩国高丽大学经济学院姜晟振(Kang Sungjin)教授:从朝鲜角度来看,希望朝鲜能够借鉴东亚国家的一些经验,可以选择对一些政策做出改变,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
金兴圭:韩国毫无疑问是支持安全且自由的国际秩序发展的,在未来,韩国会持续加强支持美国和朝鲜的对话,以及美国和中国的对话。只有这种对话才能建立有效的机制,帮助我们解决区域内的这些问题。我建议,韩国能够作为一个中间的力量去调节。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王俊生:解决问题的出路一是朝美直接对话,进行国际合作,二是考虑中国提出的双轨并进路线。如果想彻底解决朝鲜半岛问题,需要3个对话机制。我们还要考虑这两点:第一,能否考虑鼓励朝鲜加入亚投行;第二,是否可以考虑在亚投行或者“一带一路”背景下建立一个东北亚建设基金。中国提出的双轨并进也符合朝鲜方面的利益,包含了朝美之间各自的重大关切,一是停战,二是安全问题,另外就是解决核问题。(www.daowen.com)
安豪荣:关于中国的模式或者是越南的模式,事实上对朝鲜来讲都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我们要思考对于朝鲜的政体的稳定来说,他们要采取什么样的道路进行未来的开放以及发展,在中美战略竞争下他们怎么选择自己的定位,这是很难考虑的事情。
亚历山大·沃伦佐夫:多数美国人会持悲观态度是因为中美、朝韩之间存在的不信任。政治互信以及关系的提升,有利于去核化进程的推进。
张沱生:一是所有的国家尤其是日本和韩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促进朝鲜半岛局势的平稳以及促进中美关系的良好发展;二是朝鲜和日本现在面临很严重的问题,这两国的问题对第三方和其他会谈造成了影响;三是我们应该缓慢地减少对于朝鲜的各种制裁,鼓励朝鲜放弃核武器开发的进程。
姜晟振:韩国总统是支持中国现在的一些立场和方法的,也强调去核化,但问题是朝鲜在提议区域性的无核化。我们也不能逼朝鲜来做出这样的选择。首先还是要团结一致,最终才能促成政治互信的局面。
王俊生:跟之前的六方会谈最大的不同是,目前美方以及朝方都显示出了很大的诚意,要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双方都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
姜晟振:国际的标准其实有很多的不同,对于朝鲜半岛的无核化问题,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考虑,但我们最主要的目标是希望实现真正完全无核化。
李春福:最大的核心还是朝鲜的变化,现在很多专家都讲到了当前朝鲜半岛局势趋缓的动力还是来自朝鲜主动的政策转型,这点能否持续、能否制度化还是非常重要的。从中国的角度来讲,应该实行平衡的朝鲜半岛政策,中朝关系、中韩关系两手抓,两手都要发展。
议题3: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及东北亚各国的战略抉择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处处长李鼎鑫认为:(1)“一带一路”是开放性、包容性的区域合作倡议,是一个大家共商共建共享的经济发展联动倡议;(2)“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3)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有些发达国家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在不断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山东大学张景全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海洋空间是一个共享的空间,不能持有零和博弈的观点,要有新的立体的、完整的海洋观;应该建立中日韩智库联合体,共同推进这3个国家之间的海洋协作;在政府以及公共领域方面促进对3个国家的研究。
延边大学安国山教授强调在图们江区域国际物流合作中,要把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关系和区域内的政治因素、国家因素尽量降下来,通过经济和经贸合作的平台,构建一个跨国港口群,为下一步的区域合作与研究做铺垫。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何包钢教授认为要建立一个地区性的联盟来解决地区性的问题。在东北亚地区中国的作用在进一步加大,以中国为主导的地区主义在国际关系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主导的地区主义已经模糊化敌友划分,强调互利共赢;地区性联盟要克服极端化倾向,建立更加宽容和包容性的机制。我们希望六方会谈能够成为地区性的安全机制,其关键点是如何处理该机制和美国主导的联盟政治之间的关系。
韩国国立釜庆大学芮东根教授指出,中国要考虑复杂的海洋边界的问题、与邻国的边境线问题等;单方面规划要变为双边规划,单独发展变为区域发展,单方所有应该向多方共享发展,单独管理要变为多方治理,民族文化应变成融合复合文化。
韩国延世大学郑泰勇(Jung Taeyong)教授认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有许多限制条件,但有和平稳定的合作基础;实现东北亚和平与安全,要以道德政治和经济条件为基础。建议实现东北亚地区峰会形式的嬗变、中国的东三省地区和东北亚国内相应地区的融合。
南开大学刘丰教授提出中美要达成一种有限的包容性的竞争,在这个基础上避免在东亚地区或者在亚洲地区构建排他性的地区安排,不要试图把另外一个大国排除在这个地区之外。
美国外交学会研究员斯考特·斯奈德(Scott Snyder)认为,如依赖于国家开发银行及国有银行提供贷款,为国家发展基础设施提供便利,“一带一路”具有可持续性。美国并没有反对中国主导的地区主义,但是确实担心中国会把美国排除在外。东北亚地区融合不一定能够进一步促进解决各方之间存在的问题,可能只是一个经济发展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