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ABC模式及低碳生态城的韧性优化

ABC模式及低碳生态城的韧性优化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经常讲的,我们要走向低碳生态城,但是在建设这个低碳生态城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汲取。根据我们建的城市是否具有韧性,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我们把它分成3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A,一种是B,一种是C。马斯达尔城用的技术非常贵,占投资30%左右,所以马上被淘汰了,因为新技术将其取代了。B模式很有吸引力,它认为生态问题都是城镇化造成的。

ABC模式及低碳生态城的韧性优化

仇保兴

(国务院参事、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

尊敬的朱校长、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叶嘉安教授讲到,采用了现代技术以后,我们可能更加关注虚拟城市,实际上虚拟城市和实体城市是永远分不开的。人类生活中虽然通过现代化技术创造了很多虚拟的东西,但是我们真正能够体验到的,是我们周边的实体空间,所以我们应该把实体跟虚拟结合起来研究。我们经常讲的,我们要走向低碳生态城,但是在建设这个低碳生态城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汲取。

这个经验教训可以总结为,我们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少掉一个环节,就是讨论我们建的城市是否具有韧性,这个韧性包括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等,这是一个治理的焦点。根据我们建的城市是否具有韧性,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我们把它分成3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A,一种是B,一种是C。这三种模式其实对应的是3种思路:A是认为技术可以创造一切,对所有的问题我们都是乐观的,我们可以通过技术解决的;B是很被动的,认为这个高科技是危险的东西,我们可以避免它,我们可以回到过去的那种田园生活;C是把这两种模式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可以自动强化的、适应人类需求的城市模式。

这3种模式都有很多的教训,特别是第一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工业文明的延续,认为我们可以用技术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样的模式投资非常大,产生了对高科技的依赖,而且难以复制。人类历史上存在很多乌托邦,现在就有一种高科技的乌托邦,马斯达尔城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这个城市总设想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创造出一个适合人居、绿色的零排放的城市。这种城市包含一种思路,就是技术能够挑战自然,能够解决自然的问题。这个设计把城市地基抬高7米,这需要大量的碳消耗。抬高7米是为了获得足够的风能,在这上面再建设一个城市,5万人口,投资巨大。该城市现在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这种以高科技、高代价追求高指标,最后达到零排放的模式,是其他城市很难模仿的,这个投入只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能够负担得起。

还有,它是把各种技术集成起来。我们过去有一句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马斯达尔的建造者认定罗马就是一天建成的,而且这个城市的建设过程用了很多高科技,它都是以技术能够应用,而不是为了使人的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这种技术集成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没有非常昂贵的建造维护费用,这个项目很难进行。它的5万人口总投资超过220亿美金,我们的总理访问这个地方时,连说3句话,“太贵了,太贵了,太贵了”。当然它也采取了先进的技术,用了BRT(快速公交系统),就是它在城市里埋下了磁感应的轨道,让车自动地沿着磁感应的轨道运行。这时无人驾驶很快被刚才叶教授所讲的V2V(从虚拟到虚拟)给代替了。V2V根本不需要在地下埋管道,也不需要每一个车都有非常高灵敏度的识别。马斯达尔城用的技术非常贵,占投资30%左右,所以马上被淘汰了,因为新技术将其取代了。

城市建设是为了人,对于城市能否实现低排放,人在其中扮演着主动的节能和创新的角色。假设城市是一台机器,人在里面无足轻重,你的行为要想对城市没有影响,这是多困难的事情啊。想要城市建设跟人的行为没有关系,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以这样的A模式建造的城市,它的组织韧性很差,它外部受到干扰的时候,政府所有的能力取决于技术,如果这个技术在,政府就可以发挥作用,如果这个技术中断,遇到障碍了就不行了。它的社会韧性更差了,它的脆弱性增加了,因为他不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依靠整个城市像一个机器一样能否协调运转。经济的韧性就更低微了,所以这样一个城市是不能持续的。

当然,我们现在这个论坛是韩国资助的,韩国也搞了一个高技术的智慧城市,但是目前也很糟糕,一样的,都非常萧条,这只是人类无数个乌托邦中的一个。

B模式很有吸引力,它认为生态问题都是城镇化造成的。我们能否重新反思城镇化?我们可以从外部植入一个原始板块,就像美国的阿科桑蒂生态城,还有中国辽宁黄柏峪村。阿科桑蒂是意大利的著名建筑师保罗·索莱建造的,由于他拥有大量的财富,于是就买了一块地,30平方公里,开始按照他的梦想世界来建设。他认为城市代表了所有人类当今的问题,于是他要回避城市,创造出他理想中的新的回避高科技的乌托邦,这样就开始了他的建设。黄柏峪村是威廉·麦克唐纳(William McDonough)带领团队,利用他觉得比较合适的技术,在辽宁的黄柏峪开始的实验。但是这些外来的技术跟当地的居民生活完全脱节,与传统的村落空间完全脱节,这两个脱节也产生了巨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初建时没有想到的。比如说他从外部植入的一些东西,大部分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利福尼亚州空气温和,冬天也不会结冰,可以大量采用可再生砖。但这种砖头都是磨压的砖头,在辽宁这种冬天-20℃的地方一旦加了雨水以后,就会马上结冰,结冰就会膨胀,膨胀就碎了,过了一年房子就变成了危房。辽宁这个点盖这么多房子,就只有村里一个没有房子的人住进去了,据说草长得和房子差不多高,被荒废了。

我们倒推到农耕文明或者原始文明,避开城市的问题其实是不可持续的。保罗·索莱有很多粉丝,整个工程都靠粉丝支撑,陆陆续续有大约5000多人分期、分批参加他的梦想城市的建设,但是最多的一般来讲都是待10天就回去了,因为太枯燥了,没有电视手机,远离了城市文明。年轻人刚开始有兴趣,长期就待不下去,这个工程陆陆续续成了不可持续的样板。“人总是奔着城市更加美好的场所去的”,这是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保罗·索莱则主张要尽可能避免机动化、避免使用新科技,实际上他也做不到。但是有一点是可取的,他在那里建了很多穹顶。为什么建很多穹顶?他发现在有穹顶的阴影下和阳光直射下,温度相差有20℃,所以穹顶为人和动物的生活提供了庇护的场所。但这是一种建筑师的梦想。

还有一种思想,就是经济学家讲的,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的干扰有一个曲线,这个曲线就是库兹涅兹曲线(Kuznets Curve),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人类会自动认识到对环境的干扰,开始重视环保。但是其实这是不现实的,资本总是为了获利大绑架了人的行为,所以造成了碳排放的持续高涨,这需要聪明的政府,包括NGO(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这已经被事实证明了。所以低碳社会可持续发展,绝不是人的一种自发的行为,人的自发行为很难做到的。

所以我们看这个B模式,缺乏社会韧性,因为它跟几千年的文明是断绝的,它更不具备经济韧性,这样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A模式和B模式由于工程与组织的韧性都有不足,所以说都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是否能把这两个模式适当结合呢?如果可以,这就是C模式。首先成本是可控的,因为一切都是要讲成本的,自身要是可持续的。既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它是自我净化的,净化过程中我们的成本又是可控的,这样做,就形成了中新天津生态城这样的设想。(www.daowen.com)

这样的设想在城市设计规划的环节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我们有一个多维的思想,但是万事要以人为本。

有3个尊重原则。第一,是尊重周边自然环境,尽可能以对自然环境最少干扰的方式进行建设。第二,是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包含大量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特别是中国,所有的地方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文明当中,人们学会了一条,就是我要向大自然索取最少,我还要生活得最好,这就是一种平衡。第三,是普通居民的长期利益必须受到保护。在3个尊重的基础上,有一个有创造力、不断迭代进化的规划管理过程,这使得碳排放持续减少。

万变不离其宗,城市应该是紧凑的,同时也是混合的,再加上周边宽敞的田园,肯定不能是城市蔓延,只有紧凑才能留下足够的空间,才有生物多样性。

再有,绿色交通与用地模式相融合。这个交通首先是绿色的,不论它是否智慧,随着人的需求和新技术不断的演化,跟绿色交通结合在一起,它都需要是紧凑的,只要紧凑,就意味着我们的交通工具肯定是小型的,肯定是零排放的。什么是最好的?自行车!自行车装一个小的电动马达,这是中国人现在最爱的。在全世界来看,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交通模式,而北美的模式是最糟糕的。再看亚洲的模式,特别是中国香港的模式跟内地这些城市的模式实际上是交通排放最低的模式,这种模式随着现在无人驾驶、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的兴起,我们既可以通过公交保持紧凑,通过交通的便达性,解决最后100米的距离,这样的方案可以持续用新技术改进,使我们在交通排放上保持最好的位置。

把可再生资源跟材料的循环利用结合起来,使其在产业发展上,包括经济发展上得以应用。我们记得有些城市通过环境的改善、材料的再生利用和可再生资源,产生的GDP增长量就有50%~60%,人类从工业文明转向后工业文明的时候,很多产业都是围绕绿色、低碳、可持续展开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财富,这种财富和人类未来的可持续是一致的。这样一来,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灰色水可以大量再生,变成干净水。水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这一观念已经被我们证实。

从建筑来看,建筑应该是本地化的。因为一种建筑在本地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当地居民在建造过程中做出了多少从材料、构造到建筑之间的组合都是适应气候的,而且这些建筑在成本与享受之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平衡。我们诚实地向这种古代的智慧学习,用非常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跟古代技术对接,就创造出很多非常好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首先是本地化的,这个建筑叫气候适应性的建筑,里面的气流在夏天和冬天是不一样的,能源流也是不一样的,而且建造成本比我们所谓的普通建筑高不了多少,而且它10年之内就可以收回所有成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低价格和合理价格应用做了清单,这个清单是不断变化的,每项清单的应用都可以减碳,对未来的有多少影响就可以被测算,以指导大家不要用昂贵的一次性的高科技,要用可以持续演进的技术。只要在城市规划过程当中,我们稍微做一些补充,我们就可以实现非常低的碳排放。

未来,我们将进入物联网时代,对于物联网时代我个人体会可以总结为3句话:第一句话,无处不联,每一处都接入了网络;第二句话,无处不感,传感器延伸到每个角落,一个手机就有20多个传感器,将来可能会有100个传感器、200个传感器;第三句话,无处不智,我们过去要拿到计算机才能运算,现在可以使用嵌入系统,无处不知,感知以后,信息在终端就处理了。所以无处不联、无处不感、无处不智就成为我们的社会的特征。这些和我们前面讲的技术连接在一起,使原来都是自己独立运转的事物,可以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把它们协调起来。还有第四句话,无处不协调,这个技术是不断演进的。

我们做一个小结。

第一点,在研究一个新的城市或者把老城市改造的时候,一定要避开A模式——以技术为主导,也要避开B模式——回避城市文明的这种低碳陷阱。它们是不可持续的,也就是缺乏韧性的。

第二点,是C模式,是传统智慧、适用的技术、现代化智慧城市和合理城市空间的结合,因为空间一旦确定以后是不可改变的,C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几个方面的组合。

第三点,以人为本,城市为了人,人是城市发展最具能动性的主体。这要求规划师在减碳投入产出、自身可持续、模式可复制、减碳可计算及可监督等方面做出安排。最后是激励,治理的核心也是激励,激励城中老百姓产生自我改进、自我提升、自我转型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政府、老百姓怎么应用这个技术,使城市具备可持续、有韧性的未来。

(根据现场速记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