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北亚区域安全和经贸合作分析

东北亚区域安全和经贸合作分析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推动区域合作发出的一个倡议,贯穿亚欧非大陆。为此“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东北亚的合作机制创造了契机。本论坛将“一带一路”与东北亚地区合作作为主题,围绕东北亚各国间区域合作、如何构建区域安全机制、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进行深入讨论。南开大学刘晨阳教授对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合作过程进行了回顾,认为相对于全球经济合作而言,区域合作可能是一种次优选择。

东北亚区域安全和经贸合作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推动区域合作发出的一个倡议,贯穿亚欧非大陆。作为中国新时代外交的支柱工程,“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但东北亚至今还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最薄弱环节。东北亚各国国情复杂,朝核问题、领土纷争、转型中的矛盾、大国干预等问题始终干扰着“一带一路”的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符合东北亚各国合作的现实需求,在充实和完善亚投行等现有国际机构的同时,“一带一路”有助于培育东北亚开发银行等新的合作机制。为此“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东北亚的合作机制创造了契机。本论坛将“一带一路”与东北亚地区合作作为主题,围绕东北亚各国间区域合作、如何构建区域安全机制、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进行深入讨论。

议题1:“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经贸合作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希罗·阿姆斯特朗(Shiro Armstrong)教授从全球背景出发,指出当前经济发展速度较缓,全球贸易体系面临着很多问题。从亚洲当前的世界地位来看,亚洲各国需要在全球经济中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借鉴美国与欧盟的经验,亚洲各国应进行的是社会保障(social protections)而不是贸易保护(trade protections),各国有能力和责任来整合经济。关于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最好的形式是让其他国家也可以加入。最后,希罗教授认为,为了打造开放经济联盟,中日韩3国需要构建三边联盟。

山东大学范爱军教授从“一带一路”倡议出发提出了次区域合作的必要性,主要探讨了山东与日本、韩国相应地区的区域合作。范教授认为山东与日本、韩国相应地区的沟通应有新的设计,从山东的地理位置出发,实施相应的建设规划,如中韩海底隧道和日韩海底隧道等,可以加强与日韩之间的联系。此外,范教授也提到了决定世界贸易运输的6个关键点,分析了东亚与各国贸易运输的航路以及中国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最后,范教授对中日韩经济新常态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同中国一样,日韩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后都迎来了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时期。对于中国来说,产能过剩是导致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原因,而“一带一路”对于扩展市场,解决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崔炳益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构建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战略与挑战”,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无所作为的代价;二是如何有效实现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崔教授从中国当前的工厂模式出发,指出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因素的影响,东亚国家需要将制造模式转变为消费模式,让消费来引领经济的发展。中日韩3国作为东亚的重要经济体,国内都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范式转换一定要跟上老龄化的速度;同时,3国至今也没有在政治上做出共同繁荣的承诺,这对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构建形成挑战。因此,需要考虑当前的实际情况,构建好相关制度和体系。虽然3国间存在很多不同,但可以求同存异,在电子、服务和环境等方面加强合作。最后,崔教授指出,构建东亚经济共同体还需要领导力,要有强有力的领导的指引。

复旦大学罗长远教授探究的是中国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首先,罗教授提出的具体问题是欧盟内贸易放缓与欧盟与中国贸易增加,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通过搜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罗教授发现,当欧盟国家从中国的进口增加时,欧盟国家间的进口会减少;当欧盟国家向中国出口增加时,欧盟国家间的出口会减少。其次,罗教授选取了两个工具性变量对之前的结果进行检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国与欧盟间的贸易会削弱欧盟内部的贸易。最后,罗教授指出这项研究尚未完成,后续还需要对如中国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影响进行分析,才能最终归纳出中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南京大学于津平教授对中日韩3国FTA(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进行了比较。从总体上看,3个国家都认识到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在3国之间,韩国FTA的发展速度领先于中国和日本。具体来看,日本在建立FTA的国家上会选择关税较高的国家以及小而友好的国家,并且优先考虑日本的外交与政治利益。近年来,日本的战略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以抑制中国为主,具体表现为积极加入TPP。中国的FTA是在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才发展起来的,主要开展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对经济利益的考虑较少。韩国则受到了亚洲经济危机的警示,主要考虑经济利益,推动了韩国FTA的迅速发展。通过将3国的发展过程与现状进行比较,于教授发现韩国的FTA发展更快,并且不像日本与中国一样局限于周边。在对象选择上,一般是收入高的国家选择收入较低的国家,收入较低的国家选择收入较高的国家。最后,对于3个国家来说合作变得日益重要,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克服对于周边国家的敌对心理。

南开大学刘晨阳教授对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合作过程进行了回顾,认为相对于全球经济合作而言,区域合作可能是一种次优选择。FTA与传统上的经济合作是不同的,自由贸易协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协定还涉及政治等方面。要实现东北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推进产品、人员、信息、机制等的互联互通,这样有利于扩大市场、降低物流成本,同时缩小东北亚的空间距离和增加整个地区的全球竞争力。东盟、G20(二十国集团)以及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已经将互联互通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它的实现需要各国积极发挥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机制上的障碍和资金的缺乏等,需要各国加强协调和建立一个系统合理的投资融资机制。最后,刘教授也提到了天津在连接周边国家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全面的互联互通做出的重要贡献。

南开大学盛斌教授认为当前的亚太经济一体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削减已经不符合现实要求,需要推进规制融合。盛教授以关税为例,通过具体数据说明传统的贸易壁垒已经减弱,当前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进行区域价值链合作与规制融合。盛教授通过对亚太的RTAs(区域贸易协定)和FTAs(自由贸易协定)进行分析,建立了覆盖率指标、广度指数、深度指数以度量亚太地区的贸易制度。从国别来看,美国和韩国对新议题最为重视,其次是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发达国家,东盟国家的差异较大,对新议题态度趋于保守,中国的议题覆盖水平一般,但在广度和深度指数方面表现突出;从规制情况来看,美韩等发达国家对政府采购、环境、劳工、竞争政策和知识产权等议题颇为重视,发展中经济体更注重合作类议题,电子商务成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议题。

议题2:“一带一路”与东北亚和平安全机制构建

美国丹佛大学赵穗生教授首先回顾了几任美国总统的对朝政策,指出所谓的“胡萝卜”政策和“大棒”政策都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2002年开始进行的相关多边会谈和六方会谈、自2005年以来各方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均未实现使朝鲜无核化的目标。赵教授指出奥巴马上台以后对此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做,而且在奥巴马任期间朝鲜进行了一系列的核试验,所以奥巴马任期内朝鲜核问题也无明显进展。特朗普上台以后虽然提出对朝政策的新方法,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新的进展,最终还是进行战略制裁,但是目前并未提供具体的行动方法,所以赵教授认为特朗普政府对待相关问题的立场还不如前任政府坚定,并且特朗普政府目前提出的冻结政策实际很难发挥作用,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也很小,同时朝鲜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

韩国延世大学徐祯敏首先指出东北亚有3个重要的同盟,即韩美、中朝、美日3大同盟,而朝鲜核武器问题涉及3个重要的双边关系,但目前来看东北亚并无有效的多边安全机制。当前朝鲜的政策将会进一步惹怒美日韩,各方的选择将会越来越少,可能会形成新的冷战,产生更多的不稳定性。另外,徐祯敏指出,如果局势进一步紧张,各方将都没有什么办法,所以目前韩国应该得到中国和美国的支持,这是重要的前提。文在寅总统在德国的讲话也表明,各方的合作将是实现朝鲜无核化最重要的前提。

韩国西江大学李根旭的发言谈到了东亚方面的话题、朝核问题以及对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看法等。他指出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达成协议很重要,但面临两难的选择,即承诺的实现很重要,而承诺的实现也具有不确定性。在萨德问题上,李根旭指出萨德的部署是韩国国内的事情,但是显然中国不这么想。在谈到中国南海问题时,他主要关注两点,一是采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但是完全遵守承诺是不能确保的,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力的分配方式问题。在朝核问题上,他认为加强制度建设这个问题;没有简单、单一的解决方式,需要通过相互协商找出最终的解决方案,因为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角度及面临的风险。(www.daowen.com)

中国社会科学院朴键一研究员的发言主要是关于中国学界对朝鲜半岛的理论构建问题。他指出这一问题的背景是朝鲜问题久拖不决并且愈演愈烈等。同时他对最基本的概念——朝鲜半岛问题进行了辨析与界定,并进一步从哲学视角解释了对朝鲜半岛问题的研究,指出朝鲜半岛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南北关系,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实质是同一民族内部的问题,最后朴键一总结了冷战后朝鲜半岛局势演变的宏观特征,即周期性特征、连锁型特征、溢出性特征以及临界性特征。

中国军事科学院姚云竹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解决半岛核问题的机遇与挑战”。如今半岛核问题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美韩与朝鲜之间不同的需求差异。中国对半岛问题的政策关注点聚焦于实现半岛的无核化。近期的韩美首脑会晤中,没有对中国提出的“双暂停”建议给出回应,加上最近朝鲜试射导弹导致近期半岛局势急转直下,但同时也存在积极向好的缓和半岛局势的机遇,主要有:(1)朝鲜没有完全放弃通过外交解决半岛问题的途径,还存在和平对话的契机,同时美国新政府也适当降低了开启和平对话的门槛;(2)朝韩近期互动趋多,韩方就人道主义援助和人质问题开启了合作;(3)中国积极斡旋,提出“双暂停”的双轨解决机制,为解决半岛核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山东大学毕颖达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朝核与萨德:中国视角”。目前朝鲜半岛问题的现状是无核化进程中断,这主要是由于六方会谈被搁置,朝鲜为了自身安全不外乎有两个选择:与美国达成安全协议或者实施安全自助,明显朝鲜采取的是后者。目前半岛局势紧张的原因有:(1)各方对实现无核化的路径选择存在差异,美日韩选择战略忍耐,中俄倾向于战略对话;(2)各方进行对话的门槛不一致,美韩将朝鲜弃核作为门槛,难以实现;(3)决策定位与目标选择错位,韩国不应该追求这一进程的主导地位,主导者应该是美朝。在解决方案方面,中国提出“双暂停”,与韩国新政府提出的“二阶段解决”有异曲同工之处。美国不应该寄希望于中国对朝鲜施压解决半岛问题。要想推进半岛问题的解决,各方应该放弃夹带的不切实的其他政治意图,这样更容易达成共识。

美国斯坦福大学申起旭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前进还是后退:美韩同盟与朝鲜”。美韩新总统第一次会晤有几个议题:(1)强调了美韩同盟的重要性;(2)协调双方的对朝政策;(3)商定萨德部署问题;(4)关于自由贸易协定和国防军费的分担问题。美国新政府对朝鲜极度不信任,加上韩国试图取得解决半岛问题的主导地位,这使得和谈和武力解决的可能同时存在,特朗普与文在寅的关系类似于小布什与卢武铉的关系。特朗普强调美韩同盟的同时,希望韩国分摊驻韩美军费用,同时就韩美自由贸易协定责难韩国,对朝采取极限施压与外交接触的政策,同时强调中国的作用。文在寅强调美韩同盟的强化,也主张与朝鲜对话接触,表示朝鲜如果停止核武进程,韩方愿意与朝鲜进行对话和谈,这与美国的主张有较大的不同。朝鲜半岛核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朝鲜洲际导弹的研发、美国特朗普对朝政策立场的不确定性等,韩国需要妥善处理萨德部署问题以及美韩同盟问题,这些都使得半岛问题的未来扑朔迷离,这一历程是推进还是后退,有赖于各方的互动。

南开大学李春福副教授认为朝核问题是朝美对立的产物,文在寅政府针对朝核问题提出的“分阶段、一揽子”政策与中国政府的政策是存在交点的,未来改变的重点在于美国、中国、韩国3国政府的协商与朝鲜方面的态度。

议题3:东亚命运共同体与亚洲新未来

比利时欧洲研究中心门镜教授围绕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一带一路”展开发言。首先,门教授介绍了“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目前“黑天鹅”频飞,特朗普上台重塑了美欧关系;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对美国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美欧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回应;国外对中国提出的“和平崛起”产生质疑,中国顺势提出“和平发展”的理念。此外,门教授指出,RCEP是一个促进经济交流的多边机制,会对地区安全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RCEP的合作进程存在一个主要挑战:印度如何选择和回应。中印之间的紧张关系无疑为RCEP的谈判带来不确定性。这启示中国,在对外政策中要平衡政治与经济利益,妥善进行经济安排,合理进行对外交流,尤其注重由领导人的更替带来的影响,中国不仅要注重外国的现任领导人,还要关注未来可能的领导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李向阳教授的发言是“‘一带一路’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未来”。李教授指出,在当今反全球化背景下,亚太经济合作面临重大挑战,而目前RCEP谈判进程受阻,以日韩为代表的亚太发达国家很难认可把RCEP作为未来亚太经济合作的经济机制。同时,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给全球价值链带来巨大冲击,造成亚太消费能力萎缩,使得亚太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面临困境。目前,我们需要明确“一带一路”是什么。以目前的发展状况来判断,“一带一路”是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但它区别于当今已经存在的其他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因为“一带一路”不是规则导向的,而是发展导向的,它极具开放性,不设门槛,并且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基础,这就是它得到认可的重要原因。同时,它也是一个框架下存在的多个合作机制的总和。

清华大学史志钦教授介绍了“民间外交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的相关问题。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主要定位于周边区域和国家,而稳定周边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情况主要有3类:政治互信不断提高(以菲律宾、哈萨克斯坦为代表)、政治互信相对稳定(以东南亚国家、日韩为代表)和政治互信度在恶化(以印度等为代表)。接下来他指出,目前民间外交主要存在民间外交官僚化、缺乏人文关怀、国企等企业在国外发展很难被认可、NGO(非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欠发达、侨务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他提出民间外交应该还归于民、完善资金支持机制、借鉴国外经验、引进竞争机制、加强对驻外人员了解当地风俗人情的培训、完善侨务工作机制、发挥在华外国人的媒介作用、鼓励外交官参与当地民间外交等建议。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林利民教授主要介绍了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存在的主要障碍。他分别从东亚地理空间范围,东亚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差异,东亚民族主义上扬问题,历史问题带来的纠葛和国家统一问题,域外国家的影响,区域热点问题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将这些障碍归因于东亚国家彼此之间缺乏政治互信。

天津外国语大学涉外法政学院姜龙范教授介绍了东北亚形势的变化与中国的应对,他分析了美朝关系的持续紧张、中朝关系紧张、中美蜜月期终结、中韩萨德危机4个问题。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刘丰教授以“中美互动与东亚安全态势新变化”为题发言。他发现,中美近期合作意愿上升,但关系存在两面性,合作性和竞争性的两面都在螺旋上升。一直以来,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是政治、经济两方面都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两个方面相向而行;但目前发生了变化,双方的核心议题转为安全,而目前两国的安全需求存在差异,会出现一定的摩擦。接下来,他对中美两国的关系进行了展望,他认为,中美两国会继续维持相对和平稳定的态势,双方会围绕本地区的中小国家展开互动,维持比较良性的关系,由于有相当的经验,彼此会较好地管控分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