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葫芦型城镇化与收入分配格局

葫芦型城镇化与收入分配格局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此次将“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目标提出来。中国当前收入分配格局,实际上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经济发展因素和体制改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一个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演变的过程。从各省市的情况看,“葫芦型”可能是未来的趋势。

葫芦型城镇化与收入分配格局

陈宗胜

南开大学教授、南开大学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名誉院长)

我将从收入分配这个角度谈一谈收入分配与城镇化的联系,主要涉及4个问题。第一,“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目标的提出。第二,中国当前“葫芦型”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过程。第三,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第四,与城镇化相联系的建议。

第一,“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目标的提出。研究收入分配格局有很多方式和思路,第一种思路可以用数据来表示,比如过去我常常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做这个测算,也有很多专家研究收入分配长期演化趋势的格局,有“倒U”型、波浪型等。第二种思路是研究人口与收入分布的格局,可以看是中型还是单峰长尾型等。第三种思路是研究收入/人口分布。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第三种思路,收入/人口分布研究以及收入分配的格局。实际上这是在图形上显示出来的,收入分配格局是一种“橄榄型”还是一种“金字塔型”,“金字塔型”是尖锐一点儿的还是钝一点儿的,“橄榄型”是什么形态。现代社会多数学者认为比较理想、稳定的现代化国家应当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两头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比重不大的“橄榄型”结构。因为这种结构有一个庞大的社会中间层,两头比较小,这样就与生产结构、经济结构、需求结构相吻合,所以比较稳定,这是一个学界、政界、社会各界大家普遍认可的一种分配格局。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概括性地提出分配格局的基本框架,在这之前并没有提出这个目标。2007年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重视公平。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此次将“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目标提出来。因此本次研究的重点就是:第一,要了解中国目前收入分配格局是什么形状?究竟是金字塔形状(是尖锐的还是矮胖的)还是别的形状。第二,从“金字塔型”能不能直接过渡到“橄榄型”,中间有没有过渡。

第二,中国当前“葫芦型”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国当前收入分配格局,实际上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经济发展因素和体制改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一个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演变的过程。我们利用国内的资料测算了一下1985、1990、1995、2002、2005、2007、2010这几年的情况,后面还有后续的情况和公开资料。在1985年、1990年、1995年,中国居民的收入大多在1万元人民币以下。2002年有点儿像“金字塔型”,2005年尖锐一些,2007年更加尖锐。这里需要解释“众数组”这个概念,众数组指收入水平相对比较接近,占比最大的组别、社会阶层。通常一个社会只有一个众数组,但是有的时候会出现另外一个次众组。众数组或者次众组的出现决定了社会的分配格局。

利用众数组的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1985年、1990年、1995年,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类似于一个“飞碟型”,这种情况表明收入差别过度平均。它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发达。1万元以下是1990年以前万元户的标准,人均万元是没有的。全部都在这个水平之下,是因为经济不发达,收入没有拉开差距。而收入差别过度平均反过来又会抑制人民的积极性,使中国经济陷入低水平发展的恶性循环中。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这个情况。

随着经济发展,众数组的比重逐渐减少,1995年是95%,2002年是90%、80%、73%,2010年是59%了,高收入阶层逐渐增加,收入超过1万元的人数逐渐上升,这个时期的收入分配格局从“飞碟型”逐渐演变成“金字塔型”了。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在保持全体居民收入不下降的前提下,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适度扩大收入差距,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做大“馅儿饼”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一旦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富有的人口数量扩大了,因此“飞碟型”变成了“金字塔型”,矮的“金字塔”变成了尖锐的“金字塔”。

问题的核心是收入分配格局下一步将会演变为什么形状,下一步演变为“橄榄型”是理想的,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更可能演变为“葫芦型”,这就跟中等收入陷阱挂上钩了,如果直接演变为“橄榄型”,就可以直接过渡了。

以上是全国的情况,下面可以看一下中国各省份的情况。到2010年的时候,各省份中有收入超过1万美元的,2010年全国人均收入才四五千美元。从全国趋势来看,从1000美元、2000美元、3000美元到1万美元的情况有没有一个大致的演变趋势呢?处在低收入和中下等收入阶段的省份,比如贵州是1000美元、2000美元,安徽是3000美元,河南是3600美元,湖北是4000美元,福建是5900美元,已经开始呈现为“葫芦型”而不是“橄榄型”。处在中上等收入阶段的省份,辽宁是6000多美元,内蒙古是7000美元,江苏是7800美元。其中辽宁很典型,它的形状很像一个葫芦。处在高收入阶段的,像北京、上海都是超过1万美元,北京是1.1万多美元,上海也是1.1万多美元,上海略高一点儿,但是两个形状不太一样,北京是中间略有点儿鼓的形状,上海类似“葫芦型”。仔细分析一下这两个城市人口的结构、收入水平情况,北京作为首都,常住人口的1/4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从海外来的人员,这些人员是收入较高的企业家、官员等。上海有1/5是来自周围省市的迁移人口,更加市场化,所以吸引的人口收入相对低一些。因此,北京作为首都具有政治优势,吸引了富裕人口,所以中间有一点儿鼓起来,上海更代表全国其他地方的情况。从各省市的情况看,“葫芦型”可能是未来的趋势。

进一步分析2011—2015年最新的数据,2011年、2012年、2013年、2015年的“葫芦型”形状是不一样的,但基本上呈现出的是各省市的葫芦有点儿扁,大体上都一样的形状,有关省市会出现大大小小的“葫芦型”,因此整体看来中国目前正在向着“葫芦型”的方向转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个情况表明社会由原来的一体化总体收入水平比较低(形态类似于“飞碟型”),逐步在向平均收入提高到分离成两个众数组的趋势转变,众数组的主要成分由农村的居民构成,次众组主要由城市的居民构成。由此看来,中国目前的“葫芦型”格局是由于特定的以户籍制度为特征的二元结构造成的。

第三,中等收入陷阱问题。2015年的数据显示,高收入阶层占17%,中等收入阶层占36%,低收入阶层包括贫困阶层占47%,而在中等收入阶层里面,中上等是19%,中下等是17%,中下等的17%恰恰处在“葫芦型”的中间。所以,这看起来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结构情况和收入分配格局情况。这种情况会带来中等收入风险,可能使这个国家陷在这个陷阱里发展不起来,那它的风险究竟在哪儿呢?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2011年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到了中等收入水平以后,没有任何国家会持续保持高速发展,都是要转换的,成功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都在大幅减速,以实现结构转换,并将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转为“橄榄型”,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当中,像拉丁美洲国家等。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0年前后是美国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美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万美元以上,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它的“橄榄型”也已经形成。其他的高税收、高福利国家也都类似于这种形状,像瑞士、荷兰、丹麦等都先后呈现了程度不等、形状不同的“橄榄型”,但是大致上来看都是这种形状。

成功的国家都经历了一个收入差距成“倒U”形状的变化。从路线来看,可能从过度平均到收入差距上升为“金字塔型”,到进一步演变成类似于“鸭梨型”,再往下发展到发达阶段转变为“橄榄型”以及比较矮胖的“橄榄型”,大概是这样的规律。(www.daowen.com)

不成功的国家都是二元结构没有完成,没有实现“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二元结构很严重的国家表现为“葫芦型”,这种情况在拉丁美洲国家比较突出,基尼系数高于0.5的拉丁美洲国家有很多,有的处于低收入阶段,有的进入中下等收入阶段,有的甚至进入中上等收入阶段,但是没有办法再发展下去,所以处在中等收入陷阱中。

在亚洲地区最成功的是“亚洲四小龙”,已经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但是比较大的经济体还是日本和韩国。从发展时间上看,韩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用了8年时间,日本花了12年时间。从收入格局来看,形成了它们类似于“橄榄型”的收入格局,表明它们成功跨过了并且完成了“橄榄型”的转换。所以这样一来,像中国这样有大规模人口的国家,14亿人口跨过中等收入阶段显然不是这几年就能完成的,预测到2025年前后可以实现。2025年以前中国的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能不能跨过去,能不能保证2025年一定进入高收入阶段是一个问题,风险在哪里呢?一个是“葫芦型”格局的出现表明收入组别的分化,首先会引起社会需求不平衡,富裕组需要更多的奢侈品,低收入组为基本的需求而努力奋斗。最近这几年,在中国出现了这种现象,一部分人要到日本等其他国家去买冲水马桶盖、名牌包等,一部分人还处在脱贫情况中,在为基本生活需求而努力,这就导致了需求跟供给不匹配,所以中国提出供给侧改革。其次,在一个经济体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之后,通常基础设施建设都已基本完成,不是说彻底完成,而是拉动经济的动力转向消费,消费大规模上升需要中等收入阶层,“葫芦型”恰巧是对于“橄榄型”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的结构的否定,从消费需求的角度上也是一个陷阱。最后,“葫芦型”格局引起了很多争议,不公平、民粹主义盛行引发了社会不安定、不稳定的情况。这几年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风险,这都可能使中国陷入陷阱当中,跟“葫芦型”相匹配。

第四,与城镇化相关的建议。成功的国家在经济发展当中,分配格局似乎有这样的规律,就是低收入阶段是“飞碟型”,中下等收入阶段是“金字塔型”,中上等收入阶段是“鸭梨型”,高收入阶段是“橄榄型”。恰巧在“鸭梨型”的阶段中国出现了问题,呈现的却是“葫芦型”。这里中国具有一定的特征和特色,但是整体的规律是这样的。

成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跨过陷阱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持续推进城镇化,完成二元结构,从而实现一元现代经济;二是要改进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这二者实际上可以合二为一同时推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转换二元结构,完成“葫芦型”的改进。没有这个条件,就会像拉丁美洲国家一样陷入陷阱里面。

具体来看,二元转换显然是很难的,它需要持续推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分配、再分配手段在比较短的时间之内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差距缩小到什么程度才是“橄榄型”呢?理论上很多专家认为,基尼系数大概在0.3到0.4左右会达到“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

以2010年的情况做基础来推演、模拟一下达到“橄榄型”需要什么条件。从我测算的结果情况看,第一,总收入差距要缩小到33%,也就是比现在的经济基数缩小1/3。为了缩小总的收入差距,每一个阶层都在变化。低收入阶层从2010年的35%降到15%,下降了20%;中下等收入阶层从24%降到20%,下降了4%;中等收入阶层从19%上升到30%,也就是上升了11%;中上等高收入阶层也相应增加一些。这个变化是很大的,通过分配和再分配的方式可能完成不了。从人口结构来看,人口比重有20%的变动,某些阶层就会增加,某些阶层会减少,这就是社会革命,这个过程不是简单推演一下就可以的,在操作上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所以这是一个挑战。第二,在变动过程当中,必须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要把低收入阶层减低20%,想要让它上升到中上等收入阶层就要提高它的收入,人均收入相当于在1.8万元,比2011年实际值1.1万元高60%,对应的人均GDP应该在7万多元人民币,也就是约合1.4万美元。我国目前不具备这个条件,必须到更高收入阶段才可以实现。这里还要提出另外一个条件,实现从“葫芦型”到“橄榄型”转变还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仅仅在现代社会通过再分配是完不成的。

所以,通过简单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些结论。

第一,中国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收入水平比较低,收入差别比较小,是一个“飞碟型”,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演变为“金字塔型”。现在由于经济社会调整不均等,收入差别分配格局呈现为“葫芦型”,这种变化有可能导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第二,在我国目前阶段,还不可能通过短期、人为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要实现“橄榄型”就要持续推进经济发展,在存在一定差别的前提下持续推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消除“葫芦型”、实现“橄榄型”是同时的。由于不能消除“葫芦型”而没有完成结构转换,就跨不过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意味着转型了。

第三,要想方设法尽快突破“葫芦型”,加快人口收入比重的转变。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不能忽视分配和再分配,应注意过程当中分配体制、政策机制的改进等,目前最重要的发展政策就是在注重分配政策的同时,注重发展政策,最重要的发展政策就是持续推进城镇化,以及扩大中等收入比重。

我认为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措施,将发展政策同分配政策相配合,消除二元结构,实现一元经济,消除“葫芦型”,实现“橄榄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将经济发展到发达经济阶段,完成民族大业。

具体来说,第一,持续推动城镇化,加速二元经济转换,依据工业化和城镇规模的发展,尽快使更多的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中国要改进户籍制度,使那些农村的居民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第二,加快农村、农业的发展,以工业反哺农业。第三,加大力度培训中等收入阶层,通常增加专业群体是扩大中等收入阶段的核心内容。第四,发展服务业,为消费扩张做准备。第五,增加居民收入中资本收入的比重,发展民营、中小微企业,也是很重要的条件。第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等。

(根据现场速记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