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应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社会问题

应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社会问题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优化城市公共政策的理念与制度设计城市化过程中社会问题的本质是城市移民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政府在解决问题、制定政策方针时,要采取理性的方式去满足移民的需求,实现“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伴随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乡村衰败问题。关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留守儿童。社会价值观建设应该以人为本,力求简短、易记、适合个人生活、方便操作。

应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社会问题

(一)优化城市公共政策的理念与制度设计

城市化过程中社会问题的本质是城市移民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政府在解决问题、制定政策方针时,要采取理性的方式去满足移民的需求,实现“以人为本”。

在城市政策制定过程中要以目标群体为中心,建立汇集民智、民情和民意的顶层设计。推进决策的开放和透明,推进政治组织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制度化,从注重组织控制向注重机制整合转变,建立利益表达与聚合偏好的治理机制,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范围。

高度重视伴随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乡村衰败问题。在人口对策上,要设法留住年轻人,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的潜力。在文化对策上,由重视物的开发到注重精神价值的重构。在组织对策上,要激活村落的自治传统,加强村落组织建设,实现村落合并与组织重建。

关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刻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社区应该给予流动家庭更多的关怀。注重教育和相关资源的合理分配,减少因为户口问题而带来的城乡分层,推进户籍和福利制度改革。

(二)优化城乡关系,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的国情决定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集中、后分散的城镇化模式,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缓解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教育获得、就业、社会流动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不平等。应致力于教育改革,加大用于农村教育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改变教育经费的分配机制,使经费更多地向义务教育倾斜,向农村和落后地区倾斜。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确保劳动报酬相对于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应得份额。

完善户籍制度,逐步取消城乡之间利益分配的差距。根据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把以户口管理为重点转向以人的管理为重点,最终实现开放、动态的户籍制度。取消附加在户口上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户口不应与社会待遇和福利(包括就业、教育、住房等)等各种社会利益的获得相关联。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入手,重点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制度衔接,在此基础上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特殊及弱势群体,如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等,应予以额外的关注,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其合法权益。(www.daowen.com)

(三)缓解城市焦虑,凝聚社会共识

消除城市群体间隔阂,使移民真正地融入城市中。应注意预防和解决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因难以与城市人口形成群体认同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媒体要宣传该群体的积极特质,消除城市人口对其形成的消极偏见。邀请社会、心理专家为城市移民进行心理辅导,鼓励他们更多地与城市人口进行互动。

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绝大多数成员自觉认同的社会价值观。要重视官方倡导的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中价值观的协调一致。社会价值观建设要与传统文化接轨,不能在抛弃传统的基础上谈创新。价值观建设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继承,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做出新的解读。社会价值观建设应该以人为本,力求简短、易记、适合个人生活、方便操作。

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古迹承载的文化和人们对它的情感记忆。不要使物理环境变化太快,造成人与环境之间的疏离。

(四)积极应对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冲突

现阶段城市公共冲突的主要特点是行政化的冲突形态主导的公共冲突不断减少,而社会化的冲突形态主导的公共冲突不断增多。要形成在功能上层次分明又相互依赖的有机立体结构,该结构包括5个层次的管理机制,即不同主张的表达机制、对立观点的交流机制、冲突利益的整合机制、争议事项的裁决机制和对抗行动的制动机制。

调解公共冲突的重点在于调解基层利益冲突。我国既有的社会公共冲突绝大多数发生在基层。要找到矛盾根源,兼顾基层利益。应建立正规的调解机制,包括司法途径(涉法涉诉)和司法文化建设,让司法机制更加可操作,更接近公民生活。

【注释】

[1]本书中各部分所列人员职务均为论坛举办时职务,另有少量机构名称亦为论坛举办时名称,若后有变化,本书不予更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