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坦
首先有这么一个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上,国家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上来考虑,把生态文明建设渗透到社会、经济、政府、文化四大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应该是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来控制开发的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空间节约,让生活空间更宜居,让生态空间山更青、水更绿。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很重要的任务,涉及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国环境保护的历程是怎么走过来的呢?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全世界都是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形式,带来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人类开始寻求新的、健康的发展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环保思潮就出现了。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当时我们说社会主义国家哪有污染,在这次环境会议上把中国好好宣传宣传,于是我们带了10个样板,其中有一个是天津的,主要是关于锅炉燃烧无烟的宣传。世界的环境体系是逐步形成的,在这个大的浪潮下,中国展开了环保工作,进行了20年。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这个会上提出《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通过了一个很重要的《21世纪议程》。在这20年中,中国从不了解环保,到有环保办公室、环保局,再到环保部,各地区监测站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法规规章,包括监测条例、管理条例等。这时候又提出了21世纪可持续发展,中国于1994年在发展中国家第一个提出了中国的《21世纪议程》,当时把中国在21世纪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做什么,都做了详细的描述。
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不但要负责这一代而且要负责后一代,我们当代和后代都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距1992年20年以后,到了2012年,又是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大会,又叫“里约+20”峰会。这种世界性会议我们两次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提出来要围绕着消除贫困的背景下搞绿色经济及可持续发展,即反贫困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背景下通过了会议的文件,但是就在从1992年到2012年的20年当中,我们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使环境资源对生产力造成约束,而且约束越来越大。这时候我们提出要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怎么做更好?党的十六大的时候,科学发展观提出要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要发展循环经济。这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个理论基础,我们科学发展观要落实到人与自然和谐这点上。到了党的十七大的时候,就明确提出来了要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上升到一个国家战略高度,要“五位一体”同时来建设。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里最核心的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怎么算是尊重自然呢?地球的存在可以追溯到40多亿年前,那时候地球诞生,地球上刚刚开始有了单细胞的生命,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出现了耗氧呼吸的生物。大气当中游离氧比重增加,使人类诞生,大约在4亿年前,随着臭氧层的产生,生物从海洋走上陆地,由生物、植物共同组成了生命界的地球。人就是一种物种,不一样的地方是有高度发达思维,有语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的生存始终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空间,人类不要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应该作为一个符合生态系统的重要主体。在敬畏自然过程中我们经常说这么一句话,地球的存在可以没有人类的存在,但是人类的生存过程是离不开地球的,有人将它们的关系比作父子关系,人的内心要懂得敬畏自然。
第二个道理叫顺应自然。因为在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里面,自然界的生命体在地球里面是已经存在的,有丰富的自然规律。人类通过研究自然界的运行,掌握自然规律,并结合这些规律,将自然规律运用到不同的生活和生产方面。但是人一定要懂得一个道理,你要知道我们的认识终是有局限性的,人类对自然客观规律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都有显著的阶段性。就像现在笑话一百多年以前的人,当时的科学技术连原子、分子都不知道,当时研究的东西是什么,连最起码的化学结构都不知道。一百年以后看今天我们研究的成果,就像我们看一百年以前一样,也是那么不成熟,有很多的缺陷。应该知道人类对自然客观规律的认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个过程只能是逼近它。有人说,我们顺应自然实际上要保持这样的一个心态,就是自然与人类是师生的关系,自然永远是老师,人类永远要学习去接近它。
第三个道理是保护自然。一方面,我们要保护自然,这要求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通过各项措施,将我们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造成的影响降到最小。另一方面,我们要做到掌握现阶段的自然客观规律,我们怎么能够通过生态建设、生态修复、植树造林、自然保护等,主动协调和自然的关系。我们保护自然一定要建立在伙伴关系上,要主动在现有基础上创造更好的环境。(www.daowen.com)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指导人类看待自然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很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对我们人类的影响很大,最终是为了我们的目标——人与自然可以协同进化,这是在整个的过程当中我们所处的位置。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规划包括两个基本原则和若干主要做法。第一个原则,一定要把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作为我们城市发展重要的基础条件。新的环保法已经将针对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形成一个长期的机制列入法律里面。我们的制度建设也明确把资源环境承载力考虑进去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什么呢?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在大的生态系统里面,我们叫复合生态系统,复合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社会经济这块系统,也包括了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复合生态系统里面我们懂得一个道理,本来生态系统有固有的功能,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功能要让它均衡,让它很好地运行,人类活动不能超出强度标准,不能超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约束力,这就是承载力。自然和环境的承载力很重要,我们人类最早做环保工作就是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做到环境质量达标。现在超过标准,自然资源难以支撑环境容量,这决定了需要在顶层设计上不能够超载,而是要维持在环境的允许范围里面。
现在有一些重要的生态敏感区、生物的多样区正在受到破坏。最近一个国家课题,有几个大的交叉课题,比如长安大学做的一个课题,对黄土高原现在出现的灾害,研究其防控机制。该防控机制很重要的核心是黄土高原对人类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在哪儿。现在研究发现,人类灌溉和下雨都会造成滑坡的现象。对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和生态环境的敏感区,要充分考虑到环境规划里面,一定要懂得环境的承载力。水资源的承载力分两块,过去认为水资源只是常规供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外来协调的供水,现在还有一个非常规供水,即海水淡化,另外还有中水,把污水处理以后的再生水。基础设施到位,环境承载力就可以上去。像我们天津,当时看海水淡化3000吨,在一个岛上海水淡化10万吨,后来到澳大利亚去看,在澳大利亚西部,把海水淡化以后,整个进入水库,规模达到二三十万吨以上,那时候没想到中国现在是什么样。现在天津市规划30万吨到50万吨的水来自海水淡化。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出发,在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的环境资源是什么呢?是环境要素、环境容量。
第二个原则,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区域的生态功能,根据功能来划定作为城市空间结构和总体布局的依据。我们的环保总是认为城市的总体规划作为一个龙头,包括土地使用规划,主要以主体功能区划作为重要依据,环保规划的人说一定要在这之前把这个区域做一个生态功能区划,给整个主体功能区划作为一个依据。为什么在城市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里面要强调生态功能呢?把环境规划凸显出来,很重要的是要知道我们自己的这块地最适合做什么。要做好这个事情,要制定一个生态保护红线。天津市人大通过了一项法律,即《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这在全国各城市不多见,我们建立的生态保护红线,保护面积达到了2980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市域的25%,红线总面积占整个市域的15%。
总结一下,如何去做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工作。第一,城市在规划过程当中,要明确城市发展的理念;第二,要有科学的功能区划;第三,构建一个适合自身的生态产业体系;第四,加强城市骨干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五,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提供良好健康的生活环境;第六,一定要把制度建设完善好,制度建设是最有希望的。我们现在开始了第五个现代化,第五个现代化是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一定要把国家现有的规章制度用好,同时进行新的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共同努力,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根据现场速记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