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解决国内行业职工教育培训面临的问题:以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管理培训中心为例

如何解决国内行业职工教育培训面临的问题:以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管理培训中心为例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行业职工教育和院校职业教育可谓一路高歌猛进。行业职工教育面临着一些发展问题,本文将对职工教育进行深入剖析,以求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途径。(三)行业教育培训管理剖析行业教育培训是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手段。

如何解决国内行业职工教育培训面临的问题:以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管理培训中心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行业职工教育和院校职业教育可谓一路高歌猛进。30多年来无论是行业职工教育还是院校职业教育都曾有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态势。行业职工教育面临着一些发展问题,本文将对职工教育进行深入剖析,以求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一)行业职工教育培训沿革

国内行业企业一直很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大致分几个阶段:双补阶段,1979年9月,教育部会同劳动部召开了全国职工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对广大职工开展全员培训,进行多种形式的业余或脱产集中培训,给他们提供补习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机会。于是,行业企业从1981年到1986年开展了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文化补课主要是补习初中文化课,技术补课主要是补习初级技工的应知应会。技能培训阶段,从1987年到1990年,行业广泛开展技能型普通工种的技能培训,要求所有独立建制的单位都要进行此项工作,所以每个单位都建立了培训中心或职工学校,配备的专业教师占到职工总数的千分之三,几乎所有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都成为兼职教师。专业技术培训阶段,行业从1990年开始,技能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并举,但重点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1995年以后专业技术培训达到了高峰期。2000年以后行业职工培训的重点又转移到了技能培训,但此时的技能培训针对的不只是初级工,而更多是对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从2000年开始,行业职工学历教育的重点由过去的专科教育逐渐转移到了研究生、MBA,还有其他类似研究生班的短期培训,同时也加大了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2007年以后,国内主要行业开始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直到现在实训基地这种培训模式还是相当重要。

总之,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的改革逐步深入,行业的职工教育培训从国内发展到国外;从职工岗位技术培训发展到了全员培训;从普通职工到了企业高层主管;从一般文化补习、学历教育、技术培训到现代科技知识(信息、网络)、各种管理专业、最现代管理理念和高级技能培训;从临时、简陋的场所到设施齐全、技术先进的职工教育培训院校或职工教育培训中心。

(二)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在行业中的位置

2000年以前,几乎所有企业都有一个教育培训部门,这个部门在过去双补的时候叫职工学校或培训中心,双补以后大多称为教育科或教育处,2000年以后,这个部门演变成人力资源部下设的分支教育培训处(部或中心)。这种名称的演变好像淡化了职工教育培训,其实不然,它是从原来的盲目培训转化为人力资源开发,目的是在提高职工素质的同时优化人力结构,可以说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经常有人问,人力资源部是干什么的?它与职工教育有关系吗?其实,人力资源部就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很大的一个职能和责任就是提高人员素质、优化人力结构。提高素质或优化结构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个途径,一是靠学校分配学生,二是靠自己培养原有队伍。学校分配的学生由于数量限制,所占比例较小,对企业整体人员结构的影响不大,那么改变人员结构主要还是靠第二个途径,况且新分配来的学生也需要岗前培训和适应性培训。问题简单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方法就是职工教育培训,只有通过这种手段人力资源结构才能更加合理,人员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可以说职工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力手段,这就是职工教育培训作为人力资源部分支的奥秘所在。总之,人力资源管理包含人力资源开发,开发的手段和途径就是职工教育培训。

(三)行业教育培训管理剖析

行业教育培训是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手段。加强教育培训数据的科学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的准确性;有利于使教育培训的任务、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环节更好地衔接和配合;有利于全面快速地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行业的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为行业的健康良性快速发展提供了急需的人才支持,但是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还有很多挑战去克服,比如未来的新兴技术、现代化管理等,还需要更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这些人才,提高人才的使用效能,是企业和培训机构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企业和培训机构在规划下一时段或者未来几年的教育培训规划时,如果不把过去的教育培训的数据和资料详加分析就列出规划,这是不科学、不规范的。历史数据和资料是未来工作开展的依据和基础,必须要注重历史数据。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很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好的经验都能如实反映出来,只有通过这样精确的分析,才能找到规律,得到未来发展的方向、趋势,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过去,培训计划书都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但对于未来的企业培训,拍脑袋定计划是不可取的,必须摒弃。对于培训机构也是这样,必须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发展趋势,才能开发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培训体系和培训课程,做出符合行业需要的培训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培训中心或未来企业大学的良性健康发展。

(四)专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剖析

众所周知,专业高等学校是培养行业人才的摇篮。20世纪,专业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多注重理论教育,教材体系几十年不变,培养出的学生进入工厂后必须由一个或几个师傅来带,出现了非科班出身师傅带科班出身徒弟的怪现象。进入21世纪,这种现象有所改变,专业高等学校考虑到了教学与市场的脱节,于是在开设课程上有所调整,最近几年越来越好。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多地注重讲理论,忽略技术的实战操作,许多技术或理论现在已经过时了,甚至已经不用了,但老师还按部就班地去讲解,老师没有机会接触新的理念与新的技术,造成了专业老师只能上讲台不能当专家的怪现象。本科教育,应该更多地结合生产技术的发展来设置课程,课程设置范围要宽泛一些,特别注意不断地加入新知识和新内容。另外,工厂实习不可忽视,实习不要走过场走形式,要直接到最前沿、最现代化的企业去实习。还有就是教学设备,教育设施必须与时俱进,紧跟市场变化,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专业高等学校在办好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要大量开展行业内的继续教育工作,经常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举办专题培训班,培训课程尽量涉及前沿技术、国际先进技术、新概念、新能源、交叉学科等具有学术性质的内容,这是专业高等学校的独有优势,企业的培训中心无法做到。专业高等学校要想打造成合格的人才摇篮,就必须开办继续教育工作,因为继续教育是全日制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它们既是因果关系又是递进关系。行业企业的人员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企业的培训中心可以承揽技能人员和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但对于高端的管理人员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将这个培训任务交给专业高等学校,既培养了队伍又夯实了学校的科研和与市场接轨的实力。因此专业高等学校应该在校内建立类似企业培训中心的培训机构,不妨叫作培训学院

现在普遍存在毕业生不能立刻上岗工作的现象,于是,社会上许多单位的招聘条件特别强调工作经历。为什么刚毕业的学生不能胜任工作呢?不是在学校已经完成了实习课程吗?原因是学校里的实习时间短,实习没有涉及具体工作或涉及不深。如果高校与企业联手,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毕业生流动站,学生毕业后先到流动站工作半年到一年,从流动站出来的学生一定会受到市场欢迎。(www.daowen.com)

总之,专业院校开设的课程应与时俱进,常变常新;培养的学生在知识上应博学,在专业技术(技能)上应精通。

(五)行业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剖析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但社会关注度低、生源紧张、就业出口小、理念陈旧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国内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1)社会认可问题。国内高职教育起步比较晚,发展高职教育也没有固定的经验或模式可学习和借鉴。行业的大部分高职学校是由中专成人教育学校升级或转型而成,某些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有限,且对高考成绩要求也不高。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间还不长,“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百姓内心根深蒂固,人们印象中的高等教育都是以培养高、尖端人才为目的,对接受完高等教育后的期望值很高,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成长道路、经济收入与普通本科生存在的差异。这些都让普通民众对高职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不理解,甚至不能接受。

2)资金投入问题。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它是高成本、高投入的教育,和国外职业教育、国内高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国内职业教育的实际投入很低。由于行业财政投入不足,阻碍了国内行业教育的发展。

3)校企行联动的体制机制问题。目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行业层面,相关法律法规对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

4)教学改革乏力问题。长期以来,行业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以学校及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主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没有落到实处,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也缺乏应有力度。

5)生源质量逐年下降问题。近年来高教扩招和普教扩大,对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普通民众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认识。

(六)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建立毕业生流动工作站

为了有效地开发和使用人才,国内行业企业目前的职工教育培训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与行业有关的专业院校(包括行业外院校)也必须随着企业的改革而改革,形成院校里有企业培训基地,企业里有院校毕业生流动工作站,彻底改变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一直脱节的被动局面。专业院校在办好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要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经常为行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举办专题培训班,培训课程尽量涉及前沿技术、国际先进技术、新概念、新能源、交叉学科等具有学术性质的内容,这是专业院校的独有优势。企业要与专业高校联手,在有条件的企业里建立一些毕业生流动工作站,比如建立像博士后流动站一样的“学士后流动站”“硕士后流动站”,学生毕业后先到流动站工作一段时间,从流动站出来的学生一定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七)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的行业职工教育培训模式由于系统性弱、连贯性差、教学效果不明显等因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专业院校由于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课程开设陈旧、技术技能滞后等原因造成了毕业学生进厂后不能尽快上岗工作的局面。如果在院校里建立企业培训基地,在企业里建立院校毕业生流动工作站,那么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实践证明: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构建的“课堂(理论)—实验室(验证)—专业实训室(操作)—实训基地(职业技能)—企业现场(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路径;才能完成学校和企业合作设计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思想意识的融合与渗透;才能完成学校和企业合作实施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塑造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职业历练过程;才能最终达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的彻底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