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资源集聚。高层次的创新人才、高水平的科研机构的集聚是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基础条件。
1.创新人才集聚度不高
全球科技中心的建设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但目前集聚在上海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并不多。载至2013年底上海两院院士人数为165名,累计498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而同期北京分别为758人和909人,是上海的4.6倍和1.8倍。与全球创新中心相比,上海的国际化人才比例相对偏低。目前,上海常年在沪的外籍专家数不足10万,高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比例仍然偏低。
图7.3 上海和北京高端人才对比
2.高水准科研机构缺失
目前,上海拥有的高水准科研机构相对较少,难以支撑全球科创中心的重任。
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组织公布的2013—2014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邻近美国东部128公路高科技园区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分别位列第2、5和50位,邻近硅谷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排名分别为第4和第8位。而上海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跻身该排行的前200位。截至2013年底,在上海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13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而同期在北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1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8个,分别是上海的2.8倍和约5.4倍。
日本森纪念财团从经济、研发、文化交流、宜居性、生态环境和可达性六个方面对所选取的40个主要全球城市进行实力测评。其中,研发能力从研究集成(从事研究的人数、全球200强大学)、研究环境(数学及科学相关学术能力、外籍研究人员的待遇、研究开发费用)和研究成果(专利数、主要科学技术获奖人数、研究人员所拥有的交流机会)等方面进行衡量。2013年,上海位居第16位,2014年上海上升一位,位居第15位,距离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知名大都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由于高水准科研机构的缺失,上海也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和论坛。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会展和创新论坛,是创新思想碰撞、创新人才汇聚的最佳载体,是建设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消费电子展、德国慕尼黑的国际工业博览会,每年都会对行业的技术进步方向和路径产生重大影响。尽管上海已有包括工业博览会、技术交易会、商品交易会、汽车展、双年展等在内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交易会和展览会,但是大都缺乏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对行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推动力有限。
3.高新技术企业不足(www.daowen.com)
高新技术企业是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最有活力的载体。但是上海高新技术企业整体规模还不够大、竞争力还不够强。截至2013年底,上海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5140 家,同期北京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为8000家,美国硅谷的类似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在德勤公司2013年公布的《亚太地区高科技高成长企业500强》中,上海仅有10家企业上榜,而北京有51家,两者的差距明显。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内企业112家中,上海仅有10家,不足北京的三分之一。
表7.3 中国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一览
续表
资料来源:wind。
图7.4 《亚太地区高科技、高成长企业500强》上榜企业所在省市分布(2012—2013年)
与北京相比,上海在高校科研机构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很难在短期内改变。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背靠全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依然没有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足够的吸引力。上海无法发挥自身政策优势和科技金融体系更为完善的优势,又无法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形成广泛的高新技术企业联动,促进高新科技技术的流动与拓展。
4.研发投入结构不合理
2013年上海市研发投入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即R&D 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重)为3.6%,而同期的北京超过6.0%、深圳超过4.0%;另外从R&D 经费支出的活动类型分类看,尽管上海的基础研究占比从2007年的5.4%提高到2013年的7.1%,但这一比例远低于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研究经费过分集中于试验发展,导致原创新的技术过低,对上海建设全球创新城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表7.4 上海与主要国家R&D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分类比较
资料来源:2014年《上海统计年鉴》、OECD《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11/1》、2011年《中国科技统计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