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卒年排列)
郭根生(1954—1999)原籍安徽,出生于宁夏固原。1975年10月在六盘山林业局参加工作。他从事森林管护工作24年,先后担任过护林员、生产组长和护林队长、木材检查站站长,曾多次被六盘山林业局、平(平凉)固(固原)两地区护林联防委员会评为优秀工作者、护林防火先进个人。他所领导的沿川子木材检查站,1996年被国家林业部评为“全国文明执法单位”。1999年3月3日晚9时许,秋千架林区五十六号林班发生火情,郭根生闻讯,立即率领在场的12名护林员赶赴现场,与增援的同志一道,奋力投入救火现场。经过5个小时的奋战,大火终于被扑灭,大片林木得救。救火人员开始撤离现场,郭根生看着一堆堆仍在冒烟的灰烬,放心不下,就主动留下来,并把带来的7名护林员分成3组,轮流值班,彻夜守护,监视火情,随时扑灭复燃的林火。就在扑灭最后一次复燃的林火时,不慎从山上滚落到山沟里,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2000年10月2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宁政发(〔2000〕130号)文批准郭根生同志为革命烈士,也是自治区成立以来为扑救森林火灾而英勇献身的第一人。
王北(1938—2009)曾用名王林,辽宁朝阳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6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保专业。历任宁夏农林科学院林科所研究员、治沙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治沙造林研究,主持、参与了10多项科研课题,其中:“盐池沙地旱生灌木园建立及其研究” 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毛乌素沙地立地分类评价和适地适树研究”获1994年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盐池沙地树种选择及抗逆性造林”获1993年林业部二等奖;“灵武沙地花棒引种及造林试验”获1983年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盐池城郊万亩治沙样板林试验”获1985年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宁夏森林》获1994年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加多部学术著作的撰写,发表论文50多篇。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田 原(1930—2011) 山西祁县人,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林学系造林专业,宁夏林业勘察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宁夏林业勘察设计院副院长、院长,宁夏农业区划委员会顾问,自治区农口高级职称评委会两届委员,自治区林业厅第一届科技委委员,宁夏林学会第三届、第四届副理事长。主编出版了《宁夏林业区划》,根据宁夏自然条件,从北到南先划分为八个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地理单元,再按照分区原则,将宁夏林业区划为6个林区6个亚区,符合当时宁夏林业的实际。参与编辑《宁夏森林》等书。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自治区、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三等奖四项,四等奖三项。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树荣(1916—2012) 宁夏中卫人,民盟盟员。1946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林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卫固沙林场、盐灵固沙林场场长、吴忠市林业局工程师、宁夏农业科学研究所森林系主任、芦花台园林场工程师、自治区林业局(厅)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曾任民盟宁夏农水委员会主任、宁夏林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自治区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自治区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顾问等。论著有《林木采种技术》《林木育苗》等,参与了1973—1974年,《宁夏农业地理》林业部分的编写工作。
钟鉎元(1936—2012) 江西兴国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59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历任宁夏农学院教师、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研究员、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枸杞新品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主要科研成果:“宁夏枸杞生物学特性及其丰产栽培技术”获1978年自治区科学大会奖;“枸杞叶面喷肥对防治落花落果的作用及经济效益的研究”获1984年农业部科技改进奖二等奖、1985年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枸杞幼树不同密度丰产比较试验”获1985年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四等奖;特别是选育出的枸杞新品种宁杞1号、宁杞2号、宁杞3号,其中宁杞1号获1992年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为宁夏及国内枸杞栽培的主栽品种。参与宁杞5号、宁杞6号、宁杞7号、宁杞8号等枸杞新品种的选育,为宁夏枸杞育种留下大量的育种材料和技术方法,也为宁夏和内蒙古培养了一大批枸杞育种、栽培方面的技术骨干。先后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枸杞高产栽培与育种》《枸杞高产栽培技术》等著作。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www.daowen.com)
张一鸣(1939—2013)湖南安化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61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园艺系。曾在灵武园艺试验场长期蹲点,做果树研究与试验。曾任宁夏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宁夏园艺学会副理事长、自治区林业厅科技委委员、自治区科委专家咨询委员、《西北园艺》杂志兼职编委。主持过“克服元帅苹果大小年修剪研究试验”“苹果黄叶病研究与防治”“全国果树资源调查(1980年宁夏地区)”等研究项目。1990年参加自治区“兴果富民工程”彭阳果树基地建设,主持彭阳基地示范课题的开展。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向基地农民传授嫁接、修剪、管理技术,受到彭阳果树基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其研究成果三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二项获四等奖;主编了《苹果早果高产优质栽培》(1992年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参与《西北的杏》(1989年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一书的编写。发表论文20余篇。199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魏象廷(1927—2014)河南灵宝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51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园艺系。1951—1983年在王太堡农业试验场、芦花台园艺总场、灵武园艺试验场工作。1984年3月任宁夏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农学会、中国园艺学会理事、宁夏园艺学会理事长,宁夏农学会、宁夏林学会理事等职。先后主持过蔬菜引种栽培、病虫害防治、温室栽培试验、果树引种、育种育苗、栽培技术等26项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68篇,出版了《果树栽培》《西北的苹果》《红富士苹果早果丰产优质栽培技术》等著作六部。有14项科研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用了30余年的时间,通过人工杂交,先后培育了宁秋、宁冠、宁锦、宁金富等苹果新品种;在果树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相关的推广品种。在栽培技术方面,总结出宁夏苹果幼树安全越冬“前促后控”“摘心落叶”等五大措施;提出了宁夏苹果优质丰产管理技术、果树预防晚霜冻措施等。为宁夏的果树、蔬菜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自治区科技先进工作者”“自治区农业劳动模范”“优秀科技工作者”“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等荣誉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吴志胜(1938—2017)江苏句容人,中共党员,六盘山林业局技术员。1984—1999年任挂马沟林场场长。二十多年如一日,他踏遍了挂马沟的沟梁山峁,在荒山秃岭造林护林。先后带领林场职工开发出苗圃41.3公顷,共营造、培育针叶林一万余公顷,使昔日的荒山秃岭成为郁郁葱葱的森林。他创新使用了“立体移植造林法”,使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在造林绿化和抢险救灾中曾多次受伤,但仍然带着伤病坚持工作,坚守在营林抚育的第一线,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受到林场职工和当地群众的赞誉。1999年8月获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称号;2000年4月获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总工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
李 丰(1938—2019) 甘肃定西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林学系,宁夏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自治区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自治区林业厅科技委第二届副主任、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银川市城区第八届人大代表。1990年主持中宁县轿子山林场、青铜峡树新林场两个“枣树种质资源库”建设。经过8年的观察、研究,选择推广适宜宁夏栽培的枣优良品种12个,项目1998年通过自治区级鉴定。主持的白蜡嫁接水曲柳和白杜(丝绵木)嫁接栓翅卫矛两个树种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参与的“白榆种源选择的研究”课题,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