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封山育林: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

封山育林: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证明,封山(沙)育林是一项行之有效和事半功倍的植被恢复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宁夏营林工作的重要方法,并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截至2020年,共完成封山(沙)育林育草30.12万公顷。按照宁夏的自然条件,封山(沙)育林分为乔木型、乔灌型、灌木型和灌草型四种类型。灌木型及灌草型封山(沙)育林的重点区域为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叠叠沟、火石寨地区,以及中卫市的香山地区,贺兰山东麓地区及黄河两岸的滩地。

封山育林: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

封山(沙)育林是利用乔、灌、草天然下种和根蘖或地下茎萌蘖能力,通过封禁,以人工辅助手段,使疏林、灌丛、无立木林地及荒山、荒地演替为森林或灌草植被的一项技术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将贺兰山六盘山罗山划为封山育林区进行封育,宁夏的封山(沙)育林经历了70多年的历程。实践证明,封山(沙)育林是一项行之有效和事半功倍的植被恢复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宁夏营林工作的重要方法,并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封山(沙)育林的基本情况

宁夏的封山(沙)育林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80年代,兴盛于20世纪初。1950年宁夏确立了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为封山育林区,禁止砍伐、放牧、开垦等破坏森林的行为,划定31.34万公顷的天然林区进行封育。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首先对恢复快,能见效的六盘山外围阴湿区进行封育,收到明显效果。1982年将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确定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并于1988年和2002年分别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和2006年灵武白芨滩和盐池哈巴湖分别被确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保护区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展了大规模的封山(沙)育林活动。

1997年,自治区林业厅做出实施“六个五”计划的营造林规划,计划“九五”期间全区封山(沙)育林50万亩;1999年8月20日,自治区林业厅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呈报了《百万亩封山(沙)育林规划》,规划从1999年开始实施,4—8年完成,总投资2 013万元,一次性封育100万亩(6.67万公顷)。其中:重点封沙区19 159公顷,黄河滩地9 499公顷,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区38 008公顷,涉及10个县市、2个国有林场。

2001年3月,宁夏正式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至2010年完成封育和飞播造林14.9万公顷。2003年4月2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对草原试行全面禁牧封育的通知》,决定自5月1日起在全区范围内实施草原禁牧封育。

2011年,第十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禁牧封育条例》,使封山(沙)禁牧和封山(沙)育林育草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和地方性法规,由局部封育转向全面封育和整体治理,对全区封山(沙)育林育草和生态建设起到了里程碑式的战略引领作用。

截至2020年,共完成封山(沙)育林育草30.12万公顷。

二、封山(沙)育林的主要区域和技术措施

1984年,自治区林业厅制定了《关于封山育林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1995年3月,国家林业部颁布了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对封山(沙)育林所具备的条件、类型和方式的划分,成林标准做了规定。按照宁夏的自然条件,封山(沙)育林分为乔木型、乔灌型、灌木型和灌草型四种类型。乔木型和乔灌型封山育林的重点区域是六盘山、贺兰山、罗山、南华山等山地森林类型的保护区以及六盘山外围阴湿地区。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天然下种条件,通过严格的封育措施,进行天然更新,恢复乔木型或乔灌型森林植被;在缓冲区和实验区一般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封育恢复原有树种,另一方面选择适生树种补植补造,改善封育区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灌木型及灌草型封山(沙)育林的重点区域为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叠叠沟、火石寨地区,以及中卫市的香山地区,贺兰山东麓地区及黄河两岸的滩地。封沙育林的主要区域是盐池县、灵武市、平罗县陶乐镇的毛乌素沙地及中卫市沙坡头区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采取的方法主要是与飞机播种造林和人工补植及人工模拟飞播造林相结合,通过围栏封育培育灌草型和灌木型植被。(www.daowen.com)

三、封育的成效

封山(沙)育林对于宁夏森林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

(一)加快了森林植被恢复,促进了森林覆盖率的提高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通过封山育林,1983—1999年有林地面积增加3 333.9公顷,年均增加222.2公顷;疏林地面积增加5 200公顷,年均增加346.7公顷;灌木林地面积增加1 553公顷,年均增加102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0.4%增加到13.4%,1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1996—2002年实施的中德合作宁夏贺兰山东麓生态林业工程,在贺兰山东麓实施封育3万公顷,经验收林草综合盖度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在六盘山自然保护区,采取长期的封育措施,利用天然更新,使原来残败的次生林得到恢复和发展,实现了正向演替。自1961—1995年的30多年,有林地面积增加了8 200多公顷,活立木蓄积量增加147万立方米。1996—2002年,在平罗县河东地区(原陶乐县)通过飞播加封育使10多万亩的荒沙林草覆盖率达到56%,并建立了2万多亩的花棒采种基地。

(二)有利于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

海原县南华山和西华山自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10年的封山育林育草,使十几万亩荒山长起了茂密的灌丛,林草综合盖度达70%以上,使山泉水水量增加,成为海原县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2014年,南华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州区的叠叠沟、西吉县的月亮山也都是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封山育林育草成为重要的水土保持林区。

(三)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

香山位于沙坡头区东南部,属于荒漠草原干旱区。过去由于乱砍滥伐,乱牧滥垦,使林草植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1982年成立了香山林业站,坚持进行封山育林育草,1995—2010年,森林资源清查和动植物普查结果表明,封育区内不但生长有羽叶丁香,沙冬青、蒙古扁桃、卫矛等灌木树种,而且还出现了柴胡、防风、黄连、百合等17种药用植物。由于植被盖度增加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条件。过去绝迹的黄羊、雉鸡数量明显增多,秃鹫、隼等鸟类出现,而且还发现了獾、豹猫等稀有动物。另外,封育区林木病虫害显著少于人工造林区,而且还具有适应性广、投资少、生态系统稳定等优点,已在全区全面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