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林业草原区划: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生产布局

林业草原区划: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生产布局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业草原区划是林业草原地理区域划分的简称,是林业草原的生产布局区划,是从宏观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为林业草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是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正确指导林草发展的科学资料。1990年至2020年宁夏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林业区划和区划调研工作有三次。这是迄今为止唯一正式出版发行的自治区级林业区划。再按照分区原则,将宁夏林业区划为六个林区六个亚区。

林业草原区划是林业草原地理区域划分的简称,是林业草原的生产布局区划,是从宏观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为林业草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是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正确指导林草发展的科学资料。1990年至2020年宁夏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林业区划和区划调研工作有三次。

一、1990年

自治区林业区划办公室编写的《宁夏林业区划》完成送审稿,经区内30多位专家审稿,自治区林业厅、科技委审查通过后,自治区国土整治农业区划委员会和自治区林业厅联合主持召开审定会,审定通过。1992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区划》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迄今为止唯一正式出版发行的自治区级林业区划。

该区划根据宁夏自然条件,从北到南先划分为八个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地理单元,即:贺兰山区、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区、引黄灌溉区、灵盐台地及毛乌素沙地区、盐、同、香山干旱草原区、清水河川道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六盘山区。再按照分区原则,将宁夏林业区划为六个林区六个亚区。

1.贺兰山水源涵养林区

2.宁夏平原防护林

2-1贺兰山洪积扇防护经济林亚区

2-2黄河冲积平原农田防护经济林亚区

3.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林区

4.同心香山丘陵防护林区

5.西海固黄土高原防护薪炭林区

5-1清水河川地农田防护林亚区

5-2西海固黄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薪炭林亚区

6.六盘山防护用材林区

6-1六盘山北部水土保持用材林亚区

6-2六盘山南部水源涵养用材林亚区

二、2014年12月

由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的《宁夏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根据宁夏林业和草原的不同治理类型,将宁夏林业和草原区划分为5个分区,即:

1.北部平原引黄灌区

2.中部干旱风沙草原区

3.南部黄土丘陵半干旱水土流失区

4.贺兰山林草区

5.六盘山水源涵养林草区

三、2019年

为深入落实“生态立区”战略,全面加强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有关文件精神,2019年5月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与国家林草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织开展了“宁夏林草发展‘十四五’规划战略研究”。按照宁夏的实际情况,提出“十四五”时期宁夏“一带三区多点”的发展区划格局,并写入《宁夏林业和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2020—2025年)》。

2020年7月21日,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的决定》,提出努力将宁夏建设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其总体区划:以“一河三山”(黄河、贺兰山、罗山和六盘山)为生态坐标,构建“一带三区”生态、生产和生活总体布局,即,黄河生态经济带和北部绿色发展区、中部防沙治沙区、南部水源涵养区。

为落实自治区党委第十二届第十一次会议决议,依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宁夏林业和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2020—2025年)》等规划,自治区林草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十四五”期间以及今后十年林业草原发展区划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在分析研究宁夏林草资源、经济社会现状和水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宁夏主体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以及林业草原功能、发展方向、经营方针等。按照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和黄河流域协同保护发展的思路,重点对宁夏“三区”和“三山”的区划范围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研讨,这对今后系统地开展林业区划工作提供了参考。其具体内容为:

将宁夏林业草原区划为“三区”和“三山”。“三区”:北部绿色发展区、中部防沙治沙区、南部水源涵养区;“三山”:贺兰山、罗山和六盘山。

(一)三区

1.北部绿色发展区

(1)范围与面积

该区位于宁夏黄河段两岸,为黄河冲积洪积平原、洪积扇前倾斜平原、河漫滩地等。包括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利通区、青铜峡市、沙坡头区、中宁县的黄灌区区域;本区属中温带干旱区,年平均气温8.5—9.5℃,无霜期140—175天,≥10℃活动积温3 000—3 400℃,年均日照时数2 800—3 1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黄河从南向北流贯全境,年过境流量达325亿立方米,有唐徕渠、惠农渠、秦渠、美丽渠、东干渠、西干渠等灌溉渠系;地势平缓,农田阡陌,林网交错,湖泊水系纵横,是宁夏重要的绿色生态空间和湿地生态功能区,也是宁夏粮食、蔬菜、水果和工业生产基地。由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三面环沙,生态系统脆弱。自然植被有森林、灌丛、草原、沼泽等基本类型;森林以人工防护林为主,是灌区森林植被的主体。在河滩、湖沼等低洼地,生长草甸、沼泽、盐生和水生植物群落。引黄灌区已实施了二代农田林网建设、城乡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大骨架的防护林体系已基本建成。该区土地总面积90.42万公顷,占宁夏国土总面积的17.42%,森林覆盖率8%。

(2)发展方向

①以黄河为轴,交通主干道为线,农田、湿地防护林为网,城市、乡村、工业园区为点,加快黄河沿线、城市水系景观、湿地恢复保护等生态绿化和综合治理,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②坚持新造、补植、改造并举,以提升完善农田湿地防护林、黄河主河道两岸护岸林、灌溉渠系、排水沟道两侧防护林、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防护林体系为重点。

③黄河两岸的滩涂及其他宜林空间,营造适应性强、防护效果好并兼具一定景观效果的生态防护林带,打造独具特色的黄河金岸旅游带绿色景观。

④环村庄周围因势造型,利用植物多样性配植,营造环村林带,构建宜人的居住环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积极鼓励在房前屋后种植经果林,发展庭院经济。

⑤新建、提升以枸杞苹果、红枣、设施园艺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对老果园、低质果园进行更新改造,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助推乡村振兴。

2.中部防沙治沙区

(1)范围与面积

该区域为宁夏中北部干旱风沙区,区域范围为:惠农区西北、平罗县、兴庆区、灵武市黄河以东、利通区南部、青铜峡市西南部的风沙区;沙坡头区西北部、中宁县西部、海原县中北部;红寺堡区、同心县、盐池县全境以及哈巴湖、白芨滩、沙坡头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和同心、海原的黄土丘陵区等地貌类型。年平均气温6.8—8.5℃,无霜期140—165天,≥10℃活动积温3 000—3 200℃,年均日照时数2 800—3 1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80—280毫米。水资源匮乏,地下水埋藏较深,水质差。土壤贫瘠、干旱少雨,干燥度达2.5—3.0。植被矮小稀疏、覆盖度低,沙源丰富。区域植被种类相对单一,属于荒漠草原植被类型。森林以人工种植灌木林为主。本区是宁夏草原面积最大的区域,草原面积的减少,造成草原破碎化,减少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天然草原中88%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本区属于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地总面积285万公顷,占宁夏国土总面积的54.91%,森林覆盖率15%。

(2)发展方向

①转变林草业建设传统观念,坚持“以水定林、林草融合”原则。增加林草面积,提高植被盖度,科学推进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建成乔灌草融合的御沙护牧生态屏障区,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工程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工程,增强防风固沙能力。

②继续落实封山禁牧政策,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遏制草原沙化退化趋势,以围栏封育、人工种草和补播改良等措施为主,改善草原质量,提高植被综合盖度,逐步建立健康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进一步推行并巩固已形成的圈舍饲养畜牧业发展生产方式

③“以水定产”,加强和完善林业产业建设,发展特色生态经济林,巩固和提升枸杞、红枣、文冠果等栽培管理水平;充分利用柠条等资源,发展特色沙产业。提升沙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④毛乌素沙地突出“防沙”,以封育保护为主,对流动沙丘,采用草方格加营造灌木林的方式进行治理;对沙化退化草原实施林草生态修复。在丘间地地下水分好的区域采取乔、灌、草、疏林搭配进行治理。

⑤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突出“绿沙”,守好沙漠边缘、绿洲外围沙漠扩张防线,将治理重点放在沙漠边缘。建立工程与生物固沙,固定流沙,防止风沙危害,建设沙漠绿带,阻止沙漠进一步扩张和入侵。

⑥在同心县、海原县的水土流失区域,严格保护现有林草资源,增加灌草种植、封山育林、封坡育草,扩大水土保持林面积;合理利用配置水资源,推行节水灌溉实施生态修复,禁止陡坡垦殖;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www.daowen.com)

⑦加强哈巴湖、白芨滩、沙坡头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巩固来之不易的治沙成果,防止沙化土地扩展蔓延。

3.南部水源涵养区

(1)范围和面积

本区包括六盘山周边及月亮山、南华山等土石山区,涉及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和南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黄土高原丘陵区。该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属于典型的黄土梁峁丘陵地貌,地面切割较深,土壤侵蚀模数大,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气温5.5—6.8℃,年平均降水量400—600毫米,时空分布不均,相对湿度较大。区内主要河流有泾河、葫芦河、红河、茹河、祖厉河、清水河等,水库、水堰较多。植物类型主要以针阔叶林、落叶灌丛、温性草原、山地草甸等为主。多年来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退化草原修复等林草重点工程的实施,林草植被不断增加,森林资源不断扩大。但受黄土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水土流失、草原退化仍然是该区域主要的生态问题。该区域面积114万公顷,占宁夏国土总面积的21.96%,森林覆盖率23%。

(2)发展方向

①本区生态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对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等县区黄土丘陵的宜林地、无立木林地营造阔叶混交、乔灌混交、灌木混交的水土保持林。在侵蚀沟坡两边采取拦蓄整地措施,穴状点播小灌木和草籽,增加林草植被盖度,降低沟岸的水蚀程度。

②重点实施400毫米降水线水土保持林营造工程,以水定林,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合理利用配置水资源,推行径流林业和节水灌溉实施生态修复。在河谷川道地立地条件较好地段营造农田防护林,对退化林进行改造。

③对退化草原及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草原,实施封坡育草、铲除毒害草、补播优质牧草;严格保护现有植被,对生长较好且植被盖度较高的草原,可适度刈割,促使草地保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促进草地物质平衡及良性循环。

④对重度退化乔灌木防护林采取小面积块状或带状采伐更新进行改造,种植适宜该立地条件的树种。对中度退化乔灌木防护林,可采用块状择伐、带状择伐、单株择伐等方式,伐除枯死、濒死木,并补植补造;营造混交林,优化林分结构。

⑤对生态移民迁出区,加强修复、治理与管理,巩固提高治理成果。

⑥“因地制宜、以水定产”,推进枸杞、红梅杏、苹果、梨等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和提质增效,强化品牌建设,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拓展巩固脱贫成果。

⑦充分利用林草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和生态旅游,发展建设田园综合体,开展休闲体验旅游及生态文化活动,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二)三山

1.贺兰山

(1)范围与面积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贺兰山山体的东麓,地处银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间,北起石嘴山市境内的麻黄沟,南至永宁县境内三关口,西到分水岭,东至沿山脚下。南北长170千米,东西宽20—40千米,保护区总面积为19.35万公顷,占宁夏国土总面积的3.73%。

贺兰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著名山地之一,纵峙于银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间,地跨温带草原和荒漠两大植被区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处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交界处,是我国八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阿拉善-鄂尔多斯中心的核心区域,是戈壁荒漠区乃至整个亚洲荒漠区特有植物集中的一个分布区。贺兰山由北至南犹如一堵天然巨壁,阻隔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使黄河在宁夏平原得以畅流,使蒙古冷高气压受截,又赖以山地森林植被,发挥着阻沙固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保障宁夏平原的生态安全。保护区内有维管植物84科361属793种2个亚种28个变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2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13种;有野生脊椎动物5纲24目56科140属218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33种。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煤炭矿山开发、人为干扰等,使林草植被破坏严重。使贺兰山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对此,中央、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2016年3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整治方案的通知》(宁政办发〔2016〕47号),将贺兰山作为一个整体,一体化保护、系统化修复。要求对已经排查出的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169处人类活动点位,全面进行贺兰山保护区内外的整治修复。实施了“一年整治、两年修复、三年提升”的工作目标,从根本上斩断保护区环境破坏的利益链条。截至2020年,自然保护区内169处人类活动点全部治理完成,并通过工程验收和销号,进一步巩固提升整治成效。

(2)发展方向

①加快推动以“贺兰山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地建设。开展自然保护地摸底调查及资源评估。对贺兰山开展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等方面的本底调查和科学考察。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和生态价值评估,按照国家公园建设标准和程序,做好国家公园建设前期研究评估工作,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②编制贺兰山自然保护地规划。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调整优化后的边界范围,修订原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完成新一轮贺兰山自然保护地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划定区域。确立贺兰山国家公园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关键区域中的首要地位,确保贺兰山国家公园在保护最珍贵、最重要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区中的主导地位,确定贺兰山国家公园保护价值和生态功能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③加强保护地生态修复。通过人工促进对矿山开采受损山体进行生态重建,逐步恢复矿区及周边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发挥贺兰山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屏障功能。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境内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延长食物链,恢复和扩大部分物种的栖息地,逐步扩大珍稀濒危植物群落和动物种群;优化境内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⑤实施自然保护地智能化监控。继续完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智能监测项目建设,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有序推进智慧自然保护地建设,持续强化以生物多样性监测、人类活动监控、应急救灾、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疫源疫病防控等为主要内容的监测网络体系,构建智慧贺兰山。

2.罗山

(1)范围与面积

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吴忠市的中心地带,与同心县和红寺堡开发区相接,保护区由大罗山、小罗山组成,总面积3.37万公顷,占宁夏国土总面积的0.65%。罗山地貌单元属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北部的衔接地带,构成以山地为主的地貌特征,海拔高程1 560—2 624米。属于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位于草原与荒漠生态过渡带上,素有“瀚海明珠”之称,是宁夏中部水源涵养中心。年平均气温8.8℃左右,近十年平均降水量在285.95毫米左右,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的60%—70%。≥10℃活动积温3 100℃,无霜期130—150天。与周边地区比,具有雨量较多、气候多变的特点。

罗山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青海云杉油松、山杨等天然林,面积1 587公顷,与贺兰山、六盘山并称为宁夏“三大天然次生林区”;有灌木林地1 657公顷。罗山分布大小泉眼36处,每日平均水流量约1 166.96吨。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丰富,有维管植物418种,陆生野生动物有221种、昆虫有1 008种。罗山保护区丰富的天然林、重要水源涵养林与较高的动植物多样性,与保护区周边干旱荒漠的生态环境形成明显的反差。同时,罗山保护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荒漠草原地带,自然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后无法恢复,具有不可逆性。因此,罗山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发挥水源涵养功能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2)发展方向

①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及资源评估。对罗山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价值以及变化情况等方面进行本底调查和科学考察。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和生态价值评估。

②编制罗山自然保护地规划。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调整优化后的边界范围,修订原罗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完成新一轮罗山自然保护区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保护对象,对因保护对象及生境发生变化的进行合理修订,建立矢量数据库

③加强保护区生态修复。以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为目的,对保护区一般控制区的林间空地和草原加强抚育管理,进行补植补造和补播,促进人工干预天然更新,提高林草综合植被覆盖度。对保护区疏林地、灌木林人工促进生态修复;有水源的区域人工营造乔灌木林,增加森林面积,提高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功能。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境内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珍稀濒危物种,延长食物链,恢复和扩大部分物种的栖息地;优化境内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⑤山泉活化。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向山下输水渠道拆除,对原山泉进行活化处理改造,利用自然山沟、小山谷对山泉的蓄积作用,干旱时泉水能够慢慢释放,滋润山上森林,改善森林林分。

3.六盘山

(1)范围与面积

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南端,由国家级、自治区级两个保护区构成,总面积6.8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9万公顷、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4.17万公顷),占宁夏国土总面积的1.32%。六盘山是我国黄土高原具有代表性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带谱完整、生态系统多样的地区。海拔高程2 000—2 942米,相对高度800—1 000米,山坡陡峭,山顶浑圆,水蚀切割严重。年平均气温5.8℃,生长季节短,无霜期90—130天,全年≥10℃积温1 846℃,年平均降水600—800毫米,是全宁夏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清水河、泾河、葫芦河、祖厉河及其主要支流均发源于此,水资源总量占宁夏的38%,水质良好。

六盘山林区是宁夏三大天然次生林区之一,以山杨、白桦、红桦、华山松、油松、辽东栎为主。60多年来,大面积营造以华北落叶松、油松为主的人工林3万余公顷,现有各类林木4.05万余公顷,森林覆盖率65.4%。植被类型主要包括针阔叶林、落叶灌丛、草原、草甸、沼泽、人工植被等7个植被型35个群系107个群丛。有维管植物110科422属1 072种;有野生脊椎动物297种,其中仅鸟类就有237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60余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六盘山保护区成为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等为一体的森林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之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巨大的水源涵养功能被称为“天然水塔”,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之成为生物资源多样性的“西北种质资源基因库”。

(2)发展方向

①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开展自然保护地摸底调查及资源评估。对六盘山(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开展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生物多样、生态服务价值等方面的本底调查和科学考察。启动六盘山国家公园建设前期研究评估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公园建设标准和程序,为六盘山设立国家公园奠定基础。

②编制自然保护地规划。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调整优化后的边界范围,修订原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完成新一轮六盘山自然保护地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保护对象,对因保护对象及生境发生变化的进行合理修订。

③以提升水源涵养功能为目的进行人工林抚育间伐。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对一般控制区高密度人工林进行间伐抚育,提高林分质量和综合效益,充分发挥泾河、茹河、清水河源头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六盘山“绿岛”效应。

④加强生态修复。以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为目的,对保护区一般控制区的林草间空地加强抚育管理,通过补植补造和补播,促进人工天然更新,提高林草综合植被盖度;对保护区疏林灌丛人工促进生态修复。

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境内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延长食物链,恢复和扩大部分物种的栖息地,扩大珍稀濒危植物群落和动物种群数量;优化境内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⑥加速六盘山特色林木种苗驯化繁育。六盘山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极丰富,进一步选择具有观花、观叶、观果、观形效果良好的野生乔灌木树种,进行驯化和繁育推广,不断丰富具有六盘山特色林木种苗群。

⑦完善自然保护地智能化监控。继续完善六盘山保护区智能监测体系,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持续以生物多样性监测、人类活动监控、应急救灾、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疫源疫病防控等为主要内容的监测。建设野外资源巡护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提升保护区资源管护和办公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