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介绍几种名贵古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介绍几种名贵古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株古核桃树一直被村民们精心养护。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海原县发生有史以来的里氏8.5级特大地震,震中烈度12度。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这次大地震共造成28.82万人死亡,有30余万人受伤,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令人称奇的是哨马营这些古旱柳,地震造成树干中间撕裂,左旋位移量达0.45米。

介绍几种名贵古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一、习近平总书记手植灵武长枣树

2008年4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等人的陪同下,来到宁夏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视察防沙治沙工作,并和职工一起植树,亲手栽下了一株胸径8厘米的灵武长枣树,并为这棵新栽的苗木浇了水。

2016年7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再次到宁夏视察,他讲道:“2008年,我曾到灵武的白芨滩,他们在王有德同志带领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治沙成效值得学习”。十多年来,伴随着这株灵武长枣树的成长,白芨滩人时刻牢记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惦念,立下“让绿色在习近平总书记植树的地方延伸”的心愿,扑下身子治沙造林,让沙漠从这里回退了20多千米,实现了人进沙退,树进沙绿。

习近平总书记手植的这株灵武长枣树,生长健壮,树冠圆满,树姿开张,2020年,胸径已达18厘米,株高4.2米,冠幅5.4米;金色的秋天,鲜红的长枣挂满枝头。在习近平总书记植树的地方建成一座小公园,取名为“宸喜园”。

二、胡锦涛总书记手植北沙柳和沙拐枣

2007年4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自治区主席马启智等领导陪同下,来到宁夏灵武白芨滩沙区,视察毛乌素沙地防沙治沙工程,同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亲切交谈。他详细询问了解防沙治沙工作情况,顶着大风扬沙,登上沙丘实地察看治沙固沙情况。对这里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满意。并饶有兴趣地了解治沙先锋植物北沙柳、沙拐枣的生态特性。胡锦涛总书记亲手在沙漠中种植了一株北沙柳和一株沙拐枣。胡锦涛总书记在现场指出:“要大力加强防沙治沙工作,依靠广大群众,运用先进技术,努力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建设祖国西北绿色生态屏障。”

这两株北沙柳和沙拐枣生机勃勃,冠形浑圆、枝条茁壮。2020年实地测量,平均株高2.5—3.5米、丛径3.1—6.8米。在胡锦涛总书记植树的地方建成一座小公园,取名为“宸和园”。

三、周恩来总理拴马的古核桃

西吉县兴隆镇公易村原集市中心街道西头的马岳忠家院内,有一株古核桃树,主干通直、冠形圆满,侧枝苍朴密匝,树冠硕大美观,树龄150年以上。这株古核桃树高18.5米,主干高1.8米,胸径1.1米,冠径20米。

1935年10月初,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和叶剑英、林伯渠等中央领导率领的中央工农红军,长征时经甘肃静宁县七里乡到达固原公易镇一带,驻扎于兴隆镇公易村。红军向当地群众宣传“打土豪,救穷人,北上抗日”等革命道理。红军战士在核桃树下休息、搭锅做饭。在距核桃树约50米处,有一小高房,周恩来副主席就在里面住宿、办公,所骑的马就拴于那棵核桃树,直至离开公易村。

时光虽已过去了80多年,然而周恩来总理当年拴马的核桃树,以及在临近住宿过的情景一直在当地群众中传为佳话。那株古核桃树一直被村民们精心养护。现树下立一纪念碑,碑宽2米、高4米、上刻碑文以资纪念。

四、董必武副主席视察宁夏手植圆柏

1963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率领中央代表团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周年”庆典,先后视察了银川、青铜峡等市、县,董老在视察时看到银川、青铜峡等西部土地及贺兰山东麓树木很少,他要求:“要动员群众多种树,要在村庄周围路边、渠边、沟边、山边、山上多种树木,绿化宁夏山川。”1963年10月11日,董必武副主席在自治区党委书记杨静仁等人陪同下,视察银川市郊区红花公社北塔大队,并在北塔公园手植圆柏一株,以纪念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周年。他登上北塔(海宝塔),观赏银川风光,下塔后,赋诗一首:

登银川市北塔(一九六三年十月十一日)

银川郊北赫连塔,高势孤危欲出云。

直以方形风格异,只缘本色火砖分。

登临百级莫嫌陡,俯市三区极可欣。

四野农民皆组社,庆丰收亦乐清芬。

海宝寺院内董必武副主席手植的圆柏,2020年实测胸径18厘米,树高15.5米,冠幅5.8米。树干挺拔,冠盖如伞,苍翠凝重,风姿雄浑。

五、海原“震柳”

海原县西安镇西华山北麓的哨马营,是自西夏以来驻军的要塞,有五株明代的古旱柳,生长在干涸的哨马营河的河床上。据专家考证,它们植于明朝弘治(1488年)年间,树龄有500多年。传说当时共栽植了7株柳树,呈“北斗七星”状分布状。古旱柳曾是驻军拴马和乘凉休憩地,2020年只遗存了5株。

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海原县发生有史以来的里氏8.5级特大地震,震中烈度12度。地震造成大地扭曲错位、山崩地陷,地形变化剧烈。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这次大地震共造成28.82万人死亡,有30余万人受伤,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令人称奇的是哨马营这些古旱柳,地震造成树干中间撕裂,左旋位移量达0.45米。但至今仍枝繁叶茂,长势良好,成为研究海原大地震的“活标本”,被称为“震柳”。其中:

1号古旱柳:树高17.6米,平均冠幅直径18.8米。当年地震劈开的树干呈“V”形,东西两半分离体,东半体胸围380厘米,西半体胸围330厘米。主干基部被劈成两半,基部已经中空,成人可宽松地来回穿行,远观时既好似两棵树相伴而生又如同天然彩门,上部枝繁叶茂,冠盖如云,人称“门柳”。

2号古旱柳:树高13.3米,胸围560厘米,平均冠幅13.3米。地震断层逆时针旋扭造成山体错位,这棵古柳受损严重,但还是顽强地存活下来,现依然生长旺盛。

3号古旱柳:树高14.8米,胸围460厘米,平均冠幅16.2米,该树震后部分主枝震断,有一主枝前端分叉生长,似人手五指,长势健壮。人称“五指柳”。

4号古旱柳:树高15.3米,胸围420厘米,平均冠幅14.8米。该树西南方向有一主枝从5米处折断,人称“断臂柳”。

5号古旱柳:树高14米,胸围460厘米,平均冠幅12米,震后该树一主枝向下倒地,仍坚韧生长,人称“睡柳”。

六、海原元龙山古灰榆

位于海原县红羊乡张元村元龙山石窟(元龙山道观)的半山腰,有一株古灰榆树,树龄1 000年左右,树高6.5米,胸围345厘米,平均冠幅8.7米。其主干斑驳、根部凸露,枝干扭曲,状如蛟龙,老态中又显生机。

相传古时候,元龙山一带村庄,瘟疫流行,六月五日晚,有一老者夜梦神仙点化,让他“采山上榆树叶泡饮,可驱瘟疫”。次日早晨,老者依梦上山采集这株老灰榆树叶一筐,分发给瘟疫病人,泡饮喝茶,没过几天,其病痊愈。从此,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山前岭后的男女老少都登元龙山“采茶”,有时多达三五百人。采集的灰榆树叶,经晾干后,用铁锅炒熟泡饮,可清热解毒、驱疫祛病。神奇的是,在泡饮时,放点龙井铁观音等茶做引子,就有龙井、铁观音的味道。饮之清凉、爽口,特别是盛夏之时,用陶器盛之,做凉茶饮用清香纯正,风味悠长。当地群众奉为山珍,常用来馈赠亲友。直到现在,仍有人采集这株老灰榆树叶制作成“元龙茶”饮用。千百年来,风雨沧桑,这株古灰榆依然郁郁葱葱,盘根错节,傲然屹立于元龙山半山腰上。

七、滚钟口风景区“宁夏第一槐”

滚钟口俗称“小口子”,位于银川市西北30千米处的贺兰山东麓中部,为贺兰山东麓著名的避暑、旅游胜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www.daowen.com)

位于滚钟口景区老君堂前的一株国槐,它是银川市树龄最长的古槐树,号称“宁夏第一槐”。这棵国槐栽植于“康乾盛世”的1 780年,树龄240年。树高28米,东西冠径18米,南北冠径19米。树干基部分三股,最大股胸径100.3厘米,次股胸径44.2厘米,最小股胸径34.3厘米。2002年,这棵古国槐被银川市人民政府命名为“001号”古树名木。

“宁夏第一槐”得到很好的保护,周边由铁制围栏围护,最大树股的空洞已做了修补,并用铁制支撑进行保护。枯死的枝条及时锯除,长势良好。树下大理石基座上立一贺兰石石碑,上书“宁夏第一槐”。此树雄伟高大、树冠圆满、树姿优美、体态浑厚。七八月槐花盛开,黄花团簇,独立成景。

八、灵武市“长枣王”

灵武市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自古以来,就有“塞上江南花果之乡”的美称。据文献考证,灵武枣树栽培的历史,可追溯到1 500多年前。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灵洲“桑果余林仍列洲上”,唐代著名诗人韦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就是对灵武一带林果繁荣景象的生动描述。灵武市保存古枣树共有1万余株,最有名的是“灵武长枣王”。其位于灵武市郊东塔镇果园村一队的秦渠新上闸西侧。据果树专家喻菊芳、赵世华、刘廷俊等考察,年龄360年左右,是灵武市保存的古枣树中树龄最大的一株,被当地人称为“灵武长枣王”。

该树是灵武东塔镇果园村一队村民赵柱的承包树,其言在他五六岁时,“村里最大的长者就说这棵树有300多岁了,这棵树都活成精了”。经现场测量,树高19.2米,胸围225厘米,平均冠径15米,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在主干1.5米处分布4个主枝,树冠圆满、树体开张、枝繁叶茂,丝毫不显“年老”之状,每年开花结果,可收鲜枣100多千克。现树下立石碑一块,上书“灵武长枣王”五个大字。

九、灵武市世界枣树博览园古枣树群

2006年5月,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灵武市为“中国灵武长枣之乡”。灵武市现保存百年以上古枣树10 422棵,为了更好地保护灵武古枣树资源,传承我国源远流长的枣文化,2008年灵武市政府利用城区原有老枣园的古枣树资源,就地建立了“枣树博览园”。该园占地面积120公顷,原地保护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枣树2 582株,对每株古枣树上挂牌,铭牌采用先进的“树木二维码”,只要用手机一扫二维码,该古树的所有资料包括树龄、株高、胸径、冠幅等均可在手机上显示,十分方便快捷。同时又从全国各地引入枣优良品种326种,包括敦煌大枣、灰枣、骏枣、夏枣、雪枣、木枣、龙枣、水枣等品种。经过补植、栽植枣树和各类花草树木,使该园成为集收集保存枣树古树、枣品种资源、科学研究和供市民参观、游览、休闲、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自然生态公园。2009年9月26日,中国经济林协会正式将灵武市枣树博览园命名为“世界枣树博览园”。

在灵武世界枣树博览园内,古枣树群呈“大分散、小集中、就地保存”的自然格局,古枣树群最大连片集中面积约8亩,有古枣树百余株,小的片区也有古枣树5—10株,古树之间基本匀称。经测量,灵武枣博园古枣树群,平均单株树高13.5米,胸围126厘米,冠幅8.2米。经过精心管理,这些古枣树恢复了生机,树冠圆满、枝叶繁茂。初夏枣花浓香扑鼻,秋天鲜红的长枣挂满枝头。已经成为灵武市民、广大游客了解灵武历史、领略枣文化、生态观光、吸取科学知识的好去处。

十、沙坡头区南长滩古树群

南长滩,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地处宁夏、甘肃两省交界处,因黄河黑山峡冲刷淤积,在黄河南岸形成狭长河滩地而得名。该地两面靠山,一河环流,形成了弧形半岛,黄河两岸怪石嶙峋,高崖耸立,是黄河进入宁夏的第一个行政村,素有“宁夏黄河第一村”之称。南长滩村村民大多复姓拓跋,据传说是西夏时期党项族的一支拓跋氏部落世代定居于此,经营数百年缔造的一个“世外桃源”。村中古宅庭院错落有致,石砌小道环绕其中。2008年12月,南长滩村被确定为宁夏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南长滩古树群,集中分布在南长滩在黄河南岸的二级阶地上,范围面积400亩左右。经调查,有古梨树166株,古梨树平均树高16.5米,平均基部干围325厘米,平均冠幅15米,树龄300年左右。主要品种为香水梨(软儿梨)、兰州冬果梨等。这些古梨树均由“坐地苗”嫁接培育而成,不禁使人惊叹古人的嫁接技艺。大部分古梨树树冠圆满,枝叶繁茂。个别古梨树生长衰老,仅留残枝断臂。

有古枣树共有2 000余株,平均树高13米,平均胸围185厘米,平均冠幅12米,树龄250年左右,主要品种为中卫大枣、景泰大枣等。古枣树主干挺直,树冠圆满,株间匀称,枝条稀密有致,林相整齐。古树群均有灌溉条件,绝大部分古树已挂牌,古树群周边树种还有旱柳、核桃等。

每年的4月中下旬是梨花盛开的季节,南长滩村的古梨树绽放着如云的梨花,争奇斗艳;6月古枣树黄花盛开,花香袭人;秋天,金黄的梨儿,通红的大枣,这些焕发青春的古树和滔滔的黄河水相映成趣,景色宜人,构成了一幅怡然自得的天然画卷。

近年来中卫市政府将每年的4月20日、9月15日分别定为“南长滩梨花节”“南长滩采收节”。届时南长滩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成为人们亲近自然、户外探幽的一个重要去处。南长滩已成为宁夏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品牌之一。通向南长滩的公路,被“网红”称为中国版的“66号公路”,是网友在中卫旅游的“打卡”之处。

十一、海原县海城“将军榆”

海原县海城镇五原村,有一棵140多年树龄的大榆树巍然屹立,其树体高大,树冠浑圆,树姿开张,枝繁叶茂,甚为壮观,人称“将军榆”,它与担任过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张元和(1920—2016年)将军,有着不解之缘。

张元和将军,出生在海原县。少年时期,他为了逃避国民党政府抓丁、收缴苛捐杂税,曾多次跑到五原村,每次都藏身于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榆树上,躲过了灾难。1936年秋,红军西征路过海原时,年仅16岁的张元和抱着为穷人打天下的决心,毅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随红军部队转战甘宁陕,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从一名少年成长为一名身经百战的优秀部队指挥员。他先后6次负伤,曾荣获八一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先后4次受到毛主席接见,最后在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南昌警备区司令员任上离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元和将军先后四次回到海原家乡,看望亲人。每次,他都会来到这棵老榆树下凝望许久,拍照留念。2004年7月,老将军最后一次回家乡时,不仅向亲友们讲述了这棵榆树的历史,并和大家在“将军榆”下留下了最后一张合影,临登车前还面对古榆树注视良久,显得难分难舍。这株“将军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就是村上的“公树”,被乡亲们誉为“风脉’的象征、驱邪化凶的“保护神”,是“革命的活文物”,关爱保护有加。

经现场测量,“将军榆”主干高2.2米,株高19.5米,胸围480厘米,冠幅24米,占地面积400平方米,树龄140余年。

十二、银川市中山公园古桑树

银川市中山公园,位于银川城区核心区,面积47.4公顷,始建于1929年11月。长期以来,经过多次建设和提升改造,园内有各种林木有33科(含亚科)62属113种,总株数达5万余株。园中有“一山两岛、三湖一榭、八桥九亭、二十八景点”,景色绚丽,风景宜人,是银川市最早建立的公园,也是宁夏名胜古迹之一。进入中山公园的游客,都要驻足观赏公园的“镇园之宝”——古桑树。

这株位于园内文化广场的古桑树,是园内唯一一株在册的古树。据考证,其栽植时间为清朝后期的1890年,树龄130年。其原地为“马营三关庙”,这株古桑原是三官庙道士在正殿前栽植的两株桑树之一,南侧的桑树于20世纪50年代被毁,北侧一株存活至今。

1958年中山公园扩建时将三官庙遗址拆除,辟为文化广场。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株唯一存活的古桑树,2007年中山公园专门邀请北京知名专家对这株古树进行复壮保护。通过开挖复壮沟、打通气孔、填补树洞、清除枯枝、防治病虫、做支撑等一系列措施,为这株古桑树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促使其不断茁壮生长,每年中山公园都在早春发芽前和初冬落叶后两次对其补充营养。

经现场测量,古桑树高19.2米,冠幅18米,胸围235厘米,主干2.3米处分生三大主枝。这株百年家桑树形圆满,冠盖如伞,枝繁叶茂,长势喜人,是中山公园名副其实的“镇园之宝”。

十三、须弥山的“菩提树”

固原市须弥山石窟风景区相国寺侧旁的石质红砂岩上,生长着一株大树,树势伟岸、树冠高大,树干灰色,主干上分生两大主枝;小枝淡棕色,枝条表皮平滑,叶片厚,叶缘为锯齿状波纹,叶面浓绿有光泽;每逢开花的4—5月,满树白色的小花,朴素典雅,10月的果实,先绿后红,然后转紫黑色,果实呈近球形,略大于黑豆粒,油光澄亮,煞是好看。树下立有标牌,称为“菩提树”。该古树相传是一群大白鸽从甘肃天水南山衔来种子,吐落在石缝中生长起来的。很早以前就被僧人、游客称作圣树、佛树、菩提树。

1998年6月,时任自治区林业厅厅长孙长春,与多位林业专家在须弥山考察时,对这株古树进行了观察,确认是宁夏少有的一株树龄200年左右的黑弹树(小叶朴)(Celtis bungeana)古树,尤其是它在红砂岩石的缝隙中存活年久、生长茁壮,树冠圆满,实属罕见的珍稀树种。

黑弹树(小叶朴)属榆科朴属,落叶乔木,因其果实似“弹子”,故名“黑弹树”,又称棒棒木。宁夏贺兰山、六盘山就有其天然野生树种,它抗寒、耐旱,虽然生长慢,但寿命很长。经测量,这株黑弹树(小叶朴)古树树高16.5米,胸径82厘米,冠幅9米×9米。树冠浑圆,傲立苍穹、挺拔伟岸,真正彰显了“古刹巍然近石城,一株古树自纵横”的名山独秀之风采。

黑弹树(小叶朴)在园林绿化中用途很广,可孤植作庭荫树,亦可列植作行道树,又是厂区绿化的好树种,其抗有毒气体能力强,木材可供建筑用;树皮可入药,主治支气管哮喘及慢性气管炎。宁夏尚未对其进一步繁殖利用。

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和须弥山文物管理所等相关单位都非常关心爱护这一株硕果仅存的小叶朴古树,视其为珍奇树木、活的文物,采取加设铁护栏、悬挂简介牌等精心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