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老师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调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根据社会需求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
(1)确定专业方向。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报检员、货运代理以及其他相关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37%、32%、12%、5%、14%。对报关员、报检员普遍要求持有资格证上岗工作。
根据国家、省、市振兴产业规划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通过对江苏外贸人才网、南通人才网等对涉外职业岗位和国际贸易实务人才需求的调研,2008年,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按照学生的职业趣向和企业用人需求,分别设置了单证与货代和报关与商检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依据个人职业趣向进行选择,使专业课程设置更具有岗位针对性,更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2011年,根据市场需求,又加设了跟单方向,2012年,加设了贸易英语方向。
(2)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聘请来自外贸公司且富有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担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对本专业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设计等进行指导,定期开展研讨工作,为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把握方向。
其次,举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邀请学院的专家、教授共同参与,对我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讨,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反复论证,最后制订出人才培养方案。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立足院校企业合作模式,加强专业调研,经过大量企业走访,我们对当前从事国际贸易业务所需求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基本确认为当前网络时代从事国际贸易业务人才需要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B2B网络贸易能力三种专业能力。为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外贸人才,我们在实践中贯彻“三阶段、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图3-2)。
①三阶段。
a.第一阶段(第1~2学期):依靠校内模拟实训室,将知识融入职业技能训练之中。我们设置了专门的实训周进行配套实训,例如,进出口贸易模拟实训,国际贸易单证员实训,报关业务实训,报检业务实训,外贸跟单实训。这些实训都是在专业理论课程完成后在专业模拟实训室完成。通过专业实训周的实训增强了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力度,夯实了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www.daowen.com)
b.第二阶段(第3~5学期):与企业合作,以注重培养实战技能为主线,充分利用合作企业提供的教学资源,开发真实环境下的实践项目。学生完成了专业核心课程以后就进入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进行岗位技能的实训。实训基地的实习以真实的进出口贸易流程为载体,学生处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中,学习目标指向真实的、完整的工作任务,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上岗前的多形式的系统的训练,最终形成学生“零距离”就业的综合能力。
c.第三阶段(第6学期):在学生完成了全部校内课程后,到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达到专业应具备的企业经验和综合素质。
②三融合。
a.校企融合:通过与企业合作,加强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开始,学生培养方向的制订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师资的互聘互兼,每个环节都进行了校企深度融合。
b.课证融合:课证融合即职业考证项目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使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标准相统一,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考证内容相融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根据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等职业岗位标准,制订课程标准,在外贸单证实务、报关业务、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中进行了课证融合的尝试和探索,学生毕业时实现了“双证”甚至“多证”,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c.学做融合:各个课程通过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教学等,加强了学做合一的融合,学习者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精心设计了知识拓展、课堂训练和业务技能训练,并配以综合训练,旨在强化训练学习者掌握贸易前的准备、业务洽谈、合同的磋商和订立、仓储运输、投保、商检、报关、制单、合同的履行、业务善后与争议的处理等技能,满足就业上岗的需要。
图3-2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三阶段、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