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通识教育的人文主义理念及经济投入

通识教育的人文主义理念及经济投入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通识教育也是做人的教育,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理念。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经费平均占其政府支出的12%,在职培训方面投入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估计高达2.5%。

通识教育的人文主义理念及经济投入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人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其基本原则是文理渗透,各学科之间彼此交融,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和改善知识结构。

通识教育是由自由教育演变而来,相对于专业教育而提出,是指通过非职业性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树立开放的思想观念,塑造全面的素质,构筑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开阔学生视野,为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和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积累基础知识、增强社会适应性,培养具有宽广视野、人文及科学精神的健全个人与公民,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现代社会的通识教育是指所有大学生均应接受专业以外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主要包括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知识、道德教育、社会生存能力的教育、心理素质的培养等。它的主要特征是超越直接的功利目的,着眼于人的潜能开发与身心的和谐发展,体现的是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显然,通识教育也是做人的教育,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理念。

实施通识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1.知识经济成功之本的终身教育趋势要求加强通识教育

终身教育已成为知识时代的发展趋势。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经费平均占其政府支出的12%,在职培训方面投入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估计高达2.5%。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用于职工的培训开支超过10亿美元;通用电器公司每年投入3亿~4亿美元用于职工通过该公司的培训计划;日本丰田公司所属各厂4.6万工人都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公司非常重视岗位培训。总的来看,“边学边干”已经成为学习与就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大学如果把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时间全部用于学习很快面临过时的、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大学教育就必须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受到良好的通识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更广泛的基本知识的能力以及忠诚、合作、开放、敬业的品质。而这些并非专业教育所能完全给予学生的,因此通专结合在未来社会仍是高等教育所必需的。

2.加强通识教育是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征,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必须加强综合性。单纯从技术层面来看,现代生产固然也划分为不同的工序、不同的技术过程和不同的专业,但是它们在电脑技术和自动控制的基础上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技术本身涉及伦理、社会传统、经济、艺术等问题。因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征,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必须加强综合性,使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在身心方面和专业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具有综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技术给人类最直接的效用在于它的功利性。但是科学给人类带来的是福祉与祸害同在,正面和负面效果共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诸如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心病加剧、道德下降、个性发展上的畸形,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人际关系冷漠,甚至异化为所谓“经济动物”“科技奴隶”和“智能强盗”。随着高科技术不断深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果不对技术的非人格化性质及时反思,抑制其负面影响,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将无法想象。只有重视通识教育,才能解决高等教育中“过弱的人文精神、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的问题。只有重视通识教育,教育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与对科学和对科学后果的责任心相协调,培养其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正义感和良心,使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这无论对一个国家或者对全世界都是一种高度负责的态度。因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初始结合,是经过了以人文教育为主导到科学教育为主体的分离状态,再回到当代两者的有机结合的过程,走过了一个“融合—分化—融合”的道路。

3.现代社会要求加强通识教育

面向特定职业的大学教育随时会面临职业地位变革所带来的生存危机。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个人工作选择自由度的增加,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动将更加频繁。研究表明,目前在工业发达国家,一个人的就业生涯中平均更换4~5次工作岗位,知识经济中人才的流动会随各种体制改革而更加便捷。职业和岗位变动必然导致一些人工作的专业领域与他们在高校所学的专业不同。这一系列的变化要求大学教育必须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应职业与工作需要的能力。通识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的学习,加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对于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流动、职业调换、领域转移等做了一种知识和能力的前期储备,同时也为人才跨学科、跨领域的创造以及进行新领域开发研究提供了条件,适应了知识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也适应了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识教育有别于职业性的技能训练和工具性知识的掌握,更注重人类长期历史文化积淀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事物,使得人才在教育中能吸取到人类文明的精髓,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对自己发展最有利的知识。这种对于永恒价值的观念、思维、方法等的渗透、引导,较之实用性强、更新快的技术知识,更有利于奠定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为其潜力的发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间。(www.daowen.com)

4.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加强通识教育

市场经济下人们对利益的过分追求导致工具理性化倾向日趋明显。表现在精神文明方面出现了新的主体性迷失的情形,如正义感、责任感的弱化,荣辱观、是非观的混淆,公德心的普遍缺乏,个人行为失范以及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抬头等。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失和道德发展的滞后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识教育可以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和反省,对异质文化的比较与批判,对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对艺术的欣赏与投入等帮助学生超越功利,积淀丰厚的人文底蕴,追求崇高的人文修养,从而造就一批全面发展、敏于探索、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操高尚、人格完善的新人。通识教育通过对人类文化的科学分类,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方法,讨论其中的价值问题,将自身发展构建在人类文化遗产的整体之上,寻求知识与社会的整合,以提升人文素养。

正因为如此,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的通识教育,在20世纪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日益成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目标,也同样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追求理念,在我国许多大学得以推广。

案例 哈佛的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多年在美国大学的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很多人认为,该校在世界高等教育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个原因,是因为1945年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所提倡并实行至今的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成为当今为发达国家大学普遍接受的大学教育的理念。

出于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过分专门化的忧虑,1945年,哈佛大学名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出台,俗称“红皮书”,这是美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通识教育的著作。它提出本科生所学的课程中的八分之三应为通识教育课程,其中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各占三分之一。

该校的通识教育除课程体系以外,其科学与艺术的教育资源和面向全体师生及社会公众的教育活动也令人印象深刻。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植物学博物馆和矿物与地质学博物馆这三个博物馆,不仅是该校重要的科研基地,也是对本科生乃至研究生进行通识教育的重要基地。而一流的艺术博物馆或艺术馆,则集中体现了该校浓郁的艺术氛围和艺术教育的哲学思想。

除日常艺术展览和演出,哈佛大学每年还举办艺术节、颁发艺术奖章,这也是贯彻通识教育和全面发展方针的具体措施。

讨论:你认为什么是通识教育,哈佛的通识教育成功在哪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