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构建产业体系: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构建产业体系: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我国制造业之所以处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主要原因在于源头创新短缺,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研发投入和创新人才不足,金融存在“脱实向虚”,对实体经济和创新支持不够。近年来金融“脱实向虚”、在实体经济体外循环的资金增多,存在房地产金融化的现象。

构建产业体系: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首次把产业体系从历来讲的三次产业拓展到把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融入进来, 并且强调三者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这是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潮流,并针对我国发展的现实矛盾作出的决策部署。实体经济是发展的主体和基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人力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四者的协调、同步、融合、互动发展,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显著特征,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壮大国家经济实力的根本举措。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端制造业和国际竞争力很强的企业,其共同点都是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拥有强大的研发和创新人才队伍,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高,有上市融资风险投资等金融对创新的有力支持。我国制造业之所以处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主要原因在于源头创新短缺,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研发投入和创新人才不足,金融存在“脱实向虚”,对实体经济和创新支持不够。要围绕解决这些问题, 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一是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些发达国家在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制造业过度向国外转移,导致本国实体经济空心化,近些年不得不回过头来搞“再工业化”,吸引制造业向本土回流。我国是13 亿多人口的大国,生活、生产、建设、国防等各个方面的基本需要,都要依靠我国实体经济供给,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这个根基。但是,加强和发展实体经济并不是再走铺摊子、扩大规模的老路,而是要使实体经济内涵发展、由大变强。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解决实体经济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突出矛盾,加快从数量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调整存量,减少低质无效供给,做优增量,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扩大优质高效供给。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

二是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变着产业发展模式,科技创新对产业变革和发展的引领、渗透、促进作用空前强大。要紧紧抓住创新引领发展这个“牛鼻子”,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增加企业和全社会研发创新投入。倡导创新文化, 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实现产权有效激励。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努力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www.daowen.com)

三是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金融是市场经济中配置资源最重要的手段,对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收入分配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近年来金融“脱实向虚”、在实体经济体外循环的资金增多,存在房地产金融化的现象。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例快速提升,但是在经济增速下行的情况下,实际利率水平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却居高不下,这说明金融资源的错配问题严重。实体经济的杠杆率高、债务负担加重和金融部门不良资产比例上升、风险积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从金融部门看,最重要的是要回归本源,服务好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加注重供给侧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努力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这三个方面的良性循环,在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是增强和优化人力资源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我国有9亿多劳动力、1.7 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每年还有1300 多万大学中专毕业生,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都具有相对优势。但是也要看到,人力资源总量和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据统计,2012 — 2016 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5 年减少1900 万人。据预测,2020 年15— 24 岁青年劳动力为1.78 亿,将比2010 年的2.25 亿减少4700 万人。2022 年18— 35 岁青壮年劳动力将比2017 年减少2200 万人。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结构和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办好继续教育, 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同时,转向以质量优势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