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54年出生于杭州九堡杭罗世家,1864年爷爷辈家里就有栽桑、养蚕、缫丝、织布。爷爷邵明财在聚集众多桑园的宣家埠小本经营杭罗,后来爷爷把手里的这份产业和全套手艺传给了我的父亲邵锦全,到我父亲手里的时候,已是第三代。我学历不高,小学、初中都在九堡读的,初中是在于家桥学校读的,毕业以后就在自己家的作坊帮父母缫丝、织布。
家里一直是做杭罗的,父母亲经常讲述关于杭罗的故事,我从小耳濡目染。10岁时,母亲在家中摇纡、翻丝,我就在边上跟着做了,帮母亲挑挑丝,结结头,都是我快乐的回忆。那时的我还只能算个“业余帮手”,由于杭罗织机的精确度要求很高,父亲是绝不允许我单独去触碰织机的。但那时候我对杭罗的兴趣实在是太大了,趁父亲不在家,总要忍不住去摸两下。在我的记忆里,杭罗也是给我带来可口饭菜的福星。每过一段日子,父亲就会去艮山门的绸庄卖掉家里织出来的杭罗,换来油盐酱醋、腌过的鱼肉,还有其他荤菜,加上自己家里种着的蔬菜,摆满整整一桌子,全家十几个人团团坐,快乐地分享难得的“大餐”。
到了17岁时,我已经经过了7年的学习,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摇纡、翻丝、沙盘牵经、织布以及修机、装造机器等全部复杂的工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自然经历了不少困苦。当时我常常碰到织机校不正的情况,机器不正,就完全无法织布,为此,我还受到过父亲的责骂。可我并没有因为父亲的严厉就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研究、摸索,慢慢学会了自己校正机器。(www.daowen.com)
然而按照习俗,没有拜过师傅,即使自己的本事再好,也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三考出身”。于是在将近20岁的时候,我又去机神庙拜周春松为师学了3年多,成了真正意义上“会做杭罗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