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山路男艺人刺绣风景线

中山路男艺人刺绣风景线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绣的大部分是市面上需要的绣品,而体现杭州渊源历史及鲜明地方特色的宫廷绣却很少有人问津,面临濒危。杭绣的历史悠久,传统的杭绣在南宋时候就为宫廷服务,故被称为“宫廷绣”。我从小就和刺绣有一种缘分,那时候我念小学二年级,中山路那一带有一帮男的老艺人在搞刺绣,曾形成了一道“男工绣”的风景线,当时在行业中有种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女儿,此风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所以也被称为“男工绣”。

中山路男艺人刺绣风景线

我1946年生于杭州,1960年进杭州市工艺美术学校刺绣班,师从神针张金发学习传统杭绣技法,1963年随苏州著名艺人王祖识学习苏绣技艺,1964年毕业于首届杭州工艺美术学校,被分配到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刺绣创作研究工作。当时绣的大部分是市面上需要的绣品,而体现杭州渊源历史及鲜明地方特色的宫廷绣却很少有人问津,面临濒危。1985年,为系统地传承杭绣事业,我主动跟领导申请把我原来的师傅张金发重新请到单位里来。通过整整一年的努力,由他口传言教,我开始重新研究传统的宫廷杭绣。因为那个时候单位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外面订什么东西,我们就做什么东西,这种传统的东西基本上没人订的,多数订的都是双面绣,所以那时候在单位上班时绣的基本上还是双面绣。从师傅处学来的宫廷杭绣只能放在晚上和休息时绣。退休以后就没人来管我了,我就把全部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作品上,一直绣到现在。

杭绣的历史悠久,传统的杭绣在南宋时候就为宫廷服务,故被称为“宫廷绣”。后来转到地方上,宫廷杭绣的技法基本上是从传统的戏曲服装制作中传下来的。所以戏曲服装跟传统的杭绣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戏曲服装以杭绣的传统针法而得以生存,传统的杭绣技法也依靠戏曲服装这个载体被保存下来。

文革”期间,戏曲服装进行改革,有很多传统技法都是以其他工艺来代替了,所以传统的这种杭绣技法又在戏曲服装上慢慢地濒临失传了,几乎无法继承下去了。

我不甘心这体现杭州悠久历史和鲜明地方特色的绣种在我们这一代失传,我退休以后就在思考,怎么通过一种新的载体把这种传统的杭绣技法传承下去,最后找了一个佛教题材。因为佛教题材的作品无论是从构图的严谨、色彩的讲究,还是从金碧辉煌的效果,都和杭绣比较吻合,所以我现在基本上是通过佛教题材这个载体,顽强地把宫廷杭绣技法传下来了。(www.daowen.com)

从事刺绣工作需要缘分,还要耐得住性子。我从小对刺绣有好感,所以在工艺美术学校念书时通学了刺绣、木雕石雕竹编四种手艺。我对石雕、木雕都不是那么感兴趣,唯独对刺绣比较感兴趣。对竹编也比较感兴趣,但是竹编要背口诀。我最后第二志愿填了个刺绣,第一志愿填的是木雕。但是那时候学的木雕是东阳木雕,是浮雕,我想学的是立体的,就是现在的黄杨木雕。学刺绣的男同学比较少,当时只有六个人填了这个志愿。学校里可能是这样考虑的,刺绣一般是女同学喜欢的,男同学感兴趣的较少,所以男同学凡是填了刺绣志愿的,都被编入这个班,所以当时领导一宣布我也感到非常高兴。

我从小就和刺绣有一种缘分,那时候我念小学二年级(中山北路第二小学),中山路那一带有一帮男的老艺人在搞刺绣,曾形成了一道“男工绣”的风景线,当时在行业中有种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女儿,此风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所以也被称为“男工绣”。当时在耶稣堂弄路口,有一个老先生每天都在家门口绣花。我每天放学的时候,都要到他这里看一会儿,也不知道这叫什么绣,反正感觉很漂亮,五颜六色的,朦胧当中对它有一点好感,后来进工艺美术学校就报了这个专业。

“文革”期间,我被下放到无线电专用设备二厂,改行做电工了。后来回研究所又学了木工、羽毛画。但我对刺绣还是念念不忘,除了上班,业余时间我在家里还是搞刺绣,基本上绣的都是实用品,被面、枕头这种东西,有条被面一直保存着。恢复刺绣工作后,由于技术上一时跟不上,我暗暗地下了决心:三个月恢复到原有的水平,半年后达到同事的水平,一年后一定要超过别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