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丝绸公司的副经理,因为我一直是搞蚕茧生产收烘的,所以这一块是我管。刚进丝绸公司就遇到国家的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第一步就是实行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茧、丝、绸原来一直是实行国家全额统购统售的产品,当时省政府按蚕茧140万市担、丝8500吨的基数划分给各县市,计划外多余部分由各县市自行安排。也就是一部分是计划,一部分放开给地方、给县里自行安排。以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慢慢放开。改革开放后国家为鼓励出口创汇,对外贸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实行汇率的双轨制,有平价汇率和议价汇率。当时国家又成立了深圳等经济特区,这些特区企业无创汇计划,外汇留成比其他地方的企业多。
由于丝绸产品80%以上是出口的,但政策的不平衡,造成丝绸产品计划内外价格存在巨大差异。那个时候外贸是承包的,如果你收不上茧来,完不成承包任务,省里就要扣你地方财政,所以地方政府就要千方百计完成计划,还要盯牢计划外的那一块,因为计划外的那一块可以享受议价优惠,可以挣大钱。各地你抢我的茧,我抢你的茧,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相互抬价抢购,当时有人说抢到了蚕茧就是抢到了钱。1986年以后出现“蚕茧大战”,蚕茧收购秩序混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蚕茧收购逐步平稳。
当时我省出口创汇10亿多美元,而丝绸创汇就有2亿多美元。创汇不仅仅是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还关系到社会稳定,杭嘉湖地区更是如此,管好蚕茧生产收购是当时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那个时候我管蚕茧生产收烘,一直到退休。为了制止“蚕茧大战”,加强蚕茧生产收购的管理工作,我每年都要为省政府主持或者参与起草管理的文件,有的时候是春天发一个文件,到了秋天了,又要发一个文件。每年省政府春天要开全省的蚕茧收烘会议,到秋季还要开个电视电话会议,很多领导的讲话稿也是由我主持或参与起草的。省长讲,只有你们丝绸一年要弄一两个文件。除了这些文件,我还参与政策的制定。为了加强茧丝绸市场的管理,我当好政府参谋,制定了征收茧丝绸调节基金、茧丝实行准运证制度等管理制度。(www.daowen.com)
1995年以后外汇汇率并轨,外贸承包计划取消了,再加上丝绸内外贸市场疲软,蚕茧收购秩序逐步平稳,大战基本结束,但是影响蚕茧收购的一些因素还存在,因此省政府管理力度并没有放松。
由于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比重降低,小缫丝厂的整顿淘汰,蚕茧的供求矛盾减少等原因,蚕茧收购秩序逐渐平稳。2000年开始,丝绸公司的行业管理职能交给省经委,部分行业管理职能由丝绸协会来管了。蚕茧收购都是由丝绸协会每年召开两次(春、秋)协调会议进行的,由我主持会议,分析一下当年的行情、蚕茧生产形势,预测今后的走向,然后全省四五十家收购单位大家协调一下,确定当期蚕茧收购的价格水平,自律收好自己的蚕茧。虽然蚕茧收购放开了,但国家还有一个收购的资格证认证,每个县的收购单位的资格是要进行审批的,最近这一项也在改革,可能也要取消了。收购资格的认证,就是每个收购站要有场地、资金、设备和专业人才,不能说放开后就谁都可以收。一些新发展地区,问题就出在这里,个体收购户弄个塑料布,茧子来了一称,不管蚕茧质量好坏,价格乱报,大家抢。农民现在同过去不一样,现在都是摩托车、电瓶车,甚至是拖拉机拉着鲜茧到处跑、询价格,这是鲜活的东西啊,一弄就乱套了,对茧质破坏很大。浙江省基本还是比较稳定的,每年丝绸协会召集收购单位分析行情,定一个行业里大家自律的价格水平,自觉遵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