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42年3月出生,老家成都,在那里生活了20年。1962年7月毕业于成都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分配到万县市丝织厂。由于质量管理业绩显著,1982—1984年我被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和省质量协会推荐在职读成都科技大学(原来的成都工学院,现在并入四川大学)的质量管理专业,读了三年,拿到了文凭。之后便从事桑蚕丝绸质量管理工作,并负责各行各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先从企业质量管理达标开始,然后企业质量管理上档升级,按照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国际标准执行,再评省、部和国家的质量管理奖,经历了这样的一个阶段。当时国家对质量管理这块抓得比较紧,先是从日本学来的,就是所有企业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粉碎“四人帮”后,我在万县丝织厂当生产技术科副科长、科长,直到调离工厂。刚毕业时,那个工厂只是缫丝厂,很小,有3台立缫的缫丝机,经过20多年,它已经建成为一个集缫丝、织绸、印染、服装于一体的联合企业。我在工厂先是负责第一线工程技术的管理人员,后来担任生产技术科科长的岗位,总计在工厂23年时间,做出了些业绩,特别是在组织、指挥生产方面。
万县地区丝绸公司是一个集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主管部门为一体的单位,管9个县、1个县级市的10个区科级丝绸公司,辖38家工厂,以及整个万县地区桑、蚕、种、茧生产经营,农工、商、贸一条龙实体(含蚕茧生产和蚕种制作),公司的出口创汇额占了整个万县地区的82%。我1985年调到万县地区丝绸公司丝绸工业科当工程师,主要是负责这38家工厂的生产技术指导工作。1993年万县由地改成市了,原来的万县地区改成了万县市,辖8个县、3个县级区,共11个正县级行政单位,万县地区丝绸公司改为四川省万县市丝绸公司,在去公司之前我开始在工厂主持科学研究项目。(www.daowen.com)
当时川东地区的蚕茧质量都比较差,我们主要研究如何用劣质茧造出好的丝。出口是要创品牌的,出口丝的最高等级是六个A,然后有ABCD级,最差的叫E级丝。当时的国际标准就是按这个检验的。六A级丝就是最高等级丝。四川省下达了任务,由三家工厂负责把六A级丝攻下来。一家是南充丝二厂,一家是阆中丝绸厂(当时全国最大的丝绸厂),还有一家就是万县市丝织厂,我担任六A这个项目攻关的总指挥。工作很艰苦,经常上两个班,一天要搞十五六个小时。用劣质茧生产高品质丝,煮茧就是制丝的关键,后来我就是在煮茧这一个工序上取得了突破。我们发明了一个玻璃隔距式除颣器,它的主要技术关键是不要让很小的颗粒,就是直径非常小的颣节进入丝条,这样就起到了一个隔距作用,玻璃隔距式除颣器可以把颣节除掉。用隔距夹住容易造成丝条扁平,而丝条穿过去就不像原来那样有向心力,也有离心力的拉动,这样丝条是圆的。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丝条扁了,后来经过改进滑动,从力学的角度让它有一定的旋转。经过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检验,丝条达到了要求。记得当时在四川省有700多家厂,我厂率先把六A级丝攻下来了。四川省轻工业厅纺织局还给工厂发了贺电。1979年“劣质茧创新工艺”项目获得了四川省纺织局的科技奖,接着1982年12月煮茧项目获万县地区行署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一项四川省青年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