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40年出生于盛泽,我父亲是浙江绍兴人,他以前也是以丝绸为生的,当年日军侵华,父亲携全家逃难至此。盛泽原先做印染丝绸的人是不多的,但是由于很多绍兴人都在日本侵华时期逃难过来,带来了手艺,所以那个时候盛泽印染丝绸业发展得很快。
由于那时候小学的教师很少,师资力量不强,我小学毕业以后,就跟父亲学丝绸了,那时不到16岁。当年都是家庭织机,也就是新联丝织厂的前身。1951年,国家实行合作社的时候,盛泽的家庭作坊都是有一台或者两台织机,后来这些人就被组织起来参加合作社,后来又改成“棉织合作社”,在“文革”的时候叫红旗布厂。
1976年,我们感到这个厂没有发展的希望,因为在丝绸之乡,只有我们一家做棉布,并且也做不好,产值低,利润低,梭织机也不多,当时身为车间主任的我向领导提了些建议,我认为只有跟大家一起攻克丝绸生产(左一)20世纪90年代陪同费孝通(左二)考察新联丝织的难题才能有出路,所以在这一年进行了转型(即“棉改丝”)。但转型之路是艰难的,我们提出来“以棉养丝、稳棉攻丝”的想法,并以此为口号做了三年。
在日本某和服绸厂考察,1993年,日本(www.daowen.com)
1979年“棉改丝”完成后,1980年我开始担任副厂长,当时我们生产的第一个外贸品种12102双绉,在第一次全国织物评比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个成绩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成果。我们还增加了很多的丝织品设备。当时改织丝织品的织机设备还是K611布机,丝绸的工艺要求很高,所以我们需要专门培训相关的工作人员,完善工作流程及维护设备。
在丝绸织造过程中,需要空调来调节温湿度。我们没有那个条件,便想出别的办法加以解决:在织机边上浇点水,机身后面浇点水,在机身后面铺一点柴草,然后把热水浇上去让蒸汽出来,通过这个办法尽量使温湿度达到要求,但是这个做法是相当麻烦的。
在原料方面,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去买较好的原料。自己用的原料质量不够高,但只有好的原料才能做出好的产品,我们就只能从现有的原料里,一根一根地把瑕疵的挑选出来。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地创造机会,做到精益求精,所以最后才能在第一次织物评比中获得第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