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纺织工业部下达了一个人造血管项目,应该是1958年的一个项目,那个时候我老师金纯荣先生还在的,他带领研究团队,我作为学生跟随他,做一些具体工作。后来在“文革”期间,金老师去世了,研究就中断了。20世纪70年代初,上海市胸科医院的医生找到我,后来又找到苏州丝绸研究所,叫我跟他们研究新一代的人造血管。我当时在车间劳动,我说:“你们去找上海的吧。”他们说:“不,我们非得要你,因为你在第一代人造血管的研究里面有经验嘛。”就是要叫我再做。“文革”期间,我白天在车间劳动开机,晚上偷偷地研究设计图稿,星期六、星期天再到苏州织带厂里去做试验。
后来,我们在丝绸试样厂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那时丝绸研究所已经变成丝绸试样厂。从设计方案、进行工艺织造、做成成品,再到上海医生做动物和临床实验,这样一个过程,经历了五六年时间,到1976年项目成功了,这是第二代人造血管研制成功的过程。后来就进行临床应用,到现在还在临床应用。“文革”后期,这个项目得不到支持,好像因为我们的上级丝绸公司觉得,做这个医学人造血管也不是我们的主业,所以也没有投入资金。那时候我为这个产业奔波,希望争取10万块钱,就可以搞一个中试工厂。但当时没有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就没搞出来,没有投入到大量的生产,可小批量的在不断地做着,因为人体应用的也不是大量的。上海市胸科医院自己在医院里弄了一个车间在做,一直做到现在。我们曾经把这个人造血管应用到好几百个病人身上,挽救了他们的生命,是很有意义的。
在宋锦纹制工作室工作,2010,苏州
我在国际上也取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镀金奖,他们觉得我们这个血管,不仅可以搭桥,而且可以永久性替代。我曾经在《丝绸》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关人造血管的论文。第二代的人造血管是以我为主发明的,从结构、工艺,一直到产品出来,都是我主持的。它原来不是真丝的,真丝血管只能用于人体的小血管,胸腔血管必须是合成纤维的。我发明的第二代人造血管的合成纤维采用了一种特殊加工工艺,加上我设计的组织结构,再和织造工艺配合,形成了一种绒毛,卷曲性的绒毛,这个绒毛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管壁结构。当人体患有动脉瘤切除血管后,就把相同口径的血管接上去,当血液流过去时,血液细胞就在这个管壁生长,生长以后,就可形成具有内皮细胞的新的心内膜,这个内膜可以永久性替代,使人造血管变成一个活的血管。胸腔血管是主动脉,可以永久性替代它,所以这个人造血管是非常有意义的。(www.daowen.com)
中国的第二代人造血管,国际上也是公认的。但当时没有展开国际合作。我们国内的大医院,包括沈阳医院、北京阜外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还有南京鼓楼医院,都用过我们的人造血管,差不多各大医院都用过第二代人造血管,而且好像病人都存活下来了。
(左一)指导宋锦制作,2007年,苏州
第二代人造血管获得了一些国内和国际上的奖,国内的是发明奖三等,那一年没有一等奖和二等奖;国际上的是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镀金奖和第3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银质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