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辽宁锦州人,出生于1938年。我1962年毕业于辽宁纺织专科学校纺织工程系机织专业,被分配到辽宁柞蚕丝绸科学研究所工作。见习一年,期满要求写见习报告及答辩,我写了三个技术革新内容:(1)改进捷克进口的花线机成花机构。我利用丝织多臂机纹针提综的原理,使花线机的花色可按设计要求达到随意循环。(2)设计丝织机织边的自动机构。(3)设计提花织机上的自动幅撑。在答辩时,这篇包含了这三个内容的见习报告得到了在场专家的一致好评。1964年,辽宁柞蚕丝绸科学研究所分成了两个单位:辽宁柞蚕丝绸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为“丝绸研究所”)和丹东丝绸试样厂。我被分配到了丝绸研究所。
1964年,丝绸研究所派我到北京丝绸厂学习将G1511棉织机改造成丝织机的技术。回所后,在此基础上,我改进了G1511棉织机,增加了机身长度并降低了后梁高度,改进了织机各项参变数,以适应丝织物的织造要求。我完成了一台样机,效果很好。
当时我们丝织研究室主任是孟庆荣,他于1965年调到丹东丝绸二厂任生产副厂长,他了解我们将棉织机改造为丝织机的全过程。丹东丝绸二厂购置了40台G1511棉织机,以改造成丝织机,并将我借调到丹东丝绸二厂,指导改造工作。
1968年,为使科研工作和工厂生产相结合,我被派到岫岩丝绸厂,在K251丝织机上改造喷气织机,将有梭织机改成无梭织机。不到半年时间,我改进了一台喷气织机,可进行正常生产。在此期间,我还参加了柞丝低捻上浆的研究项目,并在丹东丝绸一厂将其应用于大生产。之后又参加了柞丝大卷装的研究,研究成果在凤城丝绸厂得到了推广应用。(www.daowen.com)
“文革”结束后,丝绸研究所的丝织研究室恢复了工作。1979年我被派到丹东丝绸二厂,主持将K251丝织机改成刚性剑杆织机的工作,与几位老技工组成了研究小组。我们运用了螺旋控制剑杆成直线运动的原理。从设计方案的提出、图纸的绘制,到个别零件的加工制作,以及安装调试,我都亲力亲为。丹东丝绸二厂的领导和工人们都夸我:研究所出来的科技人员就是不一样,是样样都拿得起来的多面手。
我们对一台样机反复试验和改进,使其最终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又扩大规模,将8台K251丝织机改造成刚性剑杆织机,实现了正常织绸生产。改造后,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扩大了看台,显著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效益。当时,丹东丝绸公司领导非常重视这个项目。其他丝绸厂也来观摩学习,项目得到了一致好评。
辽宁省经委领导得知丹东丝绸二厂将丝织机改造成了剑杆织机,专程来厂考察。见到实际情况,他们坚定了引进国外剑杆织机的决心。当时,丹东丝绸二厂领导不熟悉剑杆织机,便由我与省经委领导面谈,研究引进剑杆织机事宜。该项目成功获得了省经委在省丝绸系统的首笔投资,用于批量引进国外剑杆丝织机。之后,丹东丝绸一厂和凤城丝绸厂也相继引进了剑杆织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