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民收成猛增,这种罕见病首次被发现

农民收成猛增,这种罕见病首次被发现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参加人员有四川省农业厅的、四川省农科院蚕研所的,还有西南农学院的。因为四川也是棉区,比如三台、射洪、盐亭这一带既是蚕区也是棉区,这些县每年的春蚕都发生灾害性的流行病,有的是全军覆没,平均一张蚕种只有5公斤茧子,正常应该是30公斤。到5月初,全公社第一批蚕几乎全部死掉了。这个事情其实真的是一件大事情,就这么一来,农民的产量马上从5公斤增加到二三十公斤。这种病在国内是第一次发现。

农民收成猛增,这种罕见病首次被发现

我1937年出生于涪陵。我从小读私塾,读四书五经,私塾出来就去读高小。1948年考上了涪光中学,读初中。1951年初中毕业时,我看到一本宣传苏联的书——《伟大的自然改造者米丘林》,于是进入了涪陵农校学习。农校是从一个老的学校恢复起来的,师资不错,土地也多,当时老师教种番茄育苗,讲到什么嫁接呀,我觉得很新奇。当时我想,如果番茄和洋芋嫁接,上面结番茄下面生洋芋,应该很好玩,我就去做,桃子什么的芽接我都去试了。在农校的系统学习,特别是对米丘林遗传的学习,使我对农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4年,我从涪陵农校毕业。当时学校可选送一批人参高考,我们班里20多个学生选了3个,我是其中之一。我考入了西南农学院蚕桑专业。那时整个学校也就只有700来人。学校的设施这一块还是非常好的,学校当时全是新建的,房子都是按苏联的样子修的,学生宿舍是5个人一个房间,宿舍里有衣柜、书架。学习都是按苏联的教育模式来的。

四年我学了三十六七门课程,那个时候的教材比较少,有些是老师自己编的。1954—1956年这三年学基础、学专业课,受政治运动的干扰不多。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时,我们已三年级了,从3月下旬开始就出去实习两个月,在北涪蚕种场,课程学习没受影响。四年级到农村实习,我们分别去两个地方。那个时候我是班长,还有一个书记,我们两个当组长,各带一半同学到农村进行生产实习。老师把我们带过去,交代好后就回来了,之后全是我们自己管理自己。我去的是合川铜溪,即现在的合川农场。后来毕业实习一回来等待分配,我被派出去搞蚕桑发展规划,我记得到江北搞土壤普查时,侯光炯教授还是领队。1958年我毕业留校,1958年年底下放到南充,这是一个老蚕区,我在下面带学生,跟学生一起劳动,学大寨,学挖地。

1959年3月,我参加了省蚕病工作组,到射洪县金华蚕区搞蚕病研究。参加人员有四川省农业厅的、四川省农科院蚕研所的,还有西南农学院的。因为四川也是棉区,比如三台、射洪、盐亭这一带既是蚕区也是棉区,这些县每年的春蚕都发生灾害性的流行病,有的是全军覆没,平均一张蚕种只有5公斤茧子,正常应该是30公斤。

但那是什么病我们一直搞不清,因此省里在1958年成立了一个蚕病工作组进行专题研究。我是后来参加这个组的,我们的研究工作,首先是每日到各个养蚕室查看病情,把病蚕标本一个一个地编起号来,查看病蚕的形态,病变是什么,状态是什么样,详细检查比较,还要把病蚕拿来培养病原菌,看是什么病原菌,发病过程是怎样的。到5月初,全公社第一批蚕几乎全部死掉了。这个蚕病有个规律,从蚁蚕开始发病,但从头到尾我们都不知道它们是怎么死的,看也看不见,慢慢地蚕就没有了,在3龄前都死了。(www.daowen.com)

(右二)在云南蚕研所考察,2008年,云南

开始时,蚕病工作组的人都在那个地方。但蚕从1龄到3龄都会死,反正过不了3龄,因此一些工作组的人在1龄、2龄时差不多都因事走了,只剩下蚕研所的夏儒山和我两人。我带着显微镜,负责观察病蚕,他负责接种和病原培养。有一天下午我照例坐在门槛上,前面搭一个高板凳,显微镜就放在这个上面,进行例行观察。我看到一个病蚕身上有一个小虫子在爬,不知道是什么,想来想去又放心不下。第二天我看到桌子下面还有一包蚕没有检查,是前一天漏掉的,我十分不甘心,就又打开看看,看到一个虫子腹部非常膨胀,这个特征很明显。我一查日文的蚕桑宝典,这个就叫壁虱病。这个虫子就寄生在蚕身上,使蚕致病。我们再仔细检查,发现每一个死蚕多的地方都能检查出这个虫子,后来扩大到整个县,只要哪里蚕死多了,我们去看,都能找出这个东西来。知道病原就好办了,在棉区,棉花一收上来就要晒,一晒这个原寄生在红铃虫上的壁虱就要跑,什么缝里都爬,春天你一养蚕,它就爬出来,集中在养蚕的这个地方。这个虫在显微镜下面才看得到,我们一下子就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知道了这个蚕病是从红铃虫那里来的,知道是棉区这样一个环境导致的,因此只要把消毒这些搞好,先把病原灭了就可以防治了。这样一来,我们就把这个事情解决了。这个事情其实真的是一件大事情,就这么一来,农民的产量马上从5公斤增加到二三十公斤。这种病在国内是第一次发现。那时候用的显微镜就是一般的显微镜,实际上不需要太高的倍数,几十倍就可以了。

(右二)在四川宁南县考察,2015年,宁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