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间老艺人恢复花楼织机:厂里的发现

民间老艺人恢复花楼织机:厂里的发现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蜀锦厂也是我们的一个协作单位,蜀锦厂有个电子提花机的研究项目,尚在研发初级阶段,但我们的研究被难住了。于是,厂里找到一些民间老艺人,恢复了一台花楼织机,还抽调了两个技工来专门学手工提花织机,虽然能恢复纬锦的织法,仍不能解决古代织经锦的工艺要求。我们再也找不到以前经锦那种历史风格的产品,但不管色彩怎么变化,每件纺织品总离不开织机的特点。

民间老艺人恢复花楼织机:厂里的发现

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的个体手工业者合作组建了蜀锦厂、丝绒厂和东方红丝绸厂,南充乐山阆中等地区的很多绸厂都生产一般的锦缎,对现代蜀锦的产品风格、织物组织、生产工艺,课题组同仁是熟悉的。而出土的实物,仅有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明代“落花流水锦”,而蜀锦有几千年的历史,绚丽璀璨的古蜀锦是什么样子,是通过什么技术方式、什么设备生产的?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三个同志查找了当时四川能够查到的所有资料,比如到省图书馆、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查询,走访当时健在的老艺人,查阅古籍、图片、家藏实物等。那时候整个项目的经费很少,条件很差,采访时连照相机都没有。所有获得的资料我们只能用手抄、描图的方式记录,光整理的笔记大概就有五六十万字。从这些图片、文字资料中,我们初步归纳出,中国织锦在唐代以前为经线起花,组织是平纹变化组织,多数为平纹排列,有的是斜纹排列,纹样沿经向很短,仅几公分,且经密很大;而沿纬线方向却左右对称,有的横贯全幅。整幅以经丝不同色彩来显现花纹,不分花纹和地纹,织物组织结构完全相同,全幅色彩十分丰富,这种产品风格沿袭了1000多年。虽然考古出土了许多实物,但我们看不到实物,在民间找不到类似风格的产品。

参加“蜀锦国家标准研讨会”,2016年,成都

参加“四川蜀锦继承发展研讨会”,2019年,成都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上下班都在讨论,以现代丝织工艺也是无法生产出这样的经锦来的,因为纹样横贯全幅,总经丝数达上万根,每一根经线都要进行不同的运动。从流传下来的花楼织机来看,小花楼480根欋线,大花楼960根欋线,所以不可能吊上万根环综,用现代的纹版织机也无法生产。(www.daowen.com)

我们那个年代还没有数码提花机。当时蜀锦厂也是我们的一个协作单位,蜀锦厂有个电子提花机的研究项目,尚在研发初级阶段,但我们的研究被难住了。当时厂里已经停止了手工生产,都使用现代织造设备。于是,厂里找到一些民间老艺人,恢复了一台花楼织机,还抽调了两个技工来专门学手工提花织机,虽然能恢复纬锦的织法,仍不能解决古代织经锦的工艺要求。从事纺织研究、品种设计的人都知道,每件纺织品都带有它当时的生产设备特点和工艺技术路线的时代烙印。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织造的蜀锦有月华、雨丝、方方锦、云龙八宝和百鸟朝凤等产品,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时将方方锦等蜀锦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这些织锦从织物组织的角度来看,除了有彩条熟织这个特点以外,我觉得和现在的织锦相似,只是后来大家用作被面的少了,基本上就不生产了,后来织的都是一般的软缎类产品,像苏杭地区的花软缎和织锦缎等类似产品。

我们再也找不到以前经锦那种历史风格的产品,但不管色彩怎么变化,每件纺织品总离不开织机的特点。比如我们现在的无梭织机、剑杆织机,或是喷气织机和喷水织机做出来的产品布边是毛边,有梭织机织出来的一定是光边,无论原料、组织、花色怎么变,绝对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