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经今日的解放桥,一下子转了个大弯,河道成了弓形,与天津站隔河相望的是津湾广场,这里全然是法式建筑。让人想象不到的是,这个地方在三百年前居然有一座与海河相通、专为停泊龙舟而供皇帝来津巡游之用的皇船坞。
坞,指的是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船坞是指修造船或贮停船用的坞式建筑,灌水后可容船舶进出。当年天津的这座皇船坞与其说是船坞,是贮存“御舟”的处所,倒不如说是一片辉煌而有气势的皇家建筑群。在清代的“天津八景”中有“广厦舟屯”一景,指的就是这里。皇船坞位于现今市中心地带,早已被填平、拆毁,已鲜为人知,但它在清代确是一处大名鼎鼎的胜迹,在天津历史上着实红火了一阵子。
皇船坞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其坐落地点,据《天津县志》:“在天津闸口水围,御用龙舟俱贮此。”《天津县新志》:皇船坞,康熙五十二年建,乾隆二十六年改建,坞房贮御舟十一艘,立内外坝以备出入,设石闸以司启闭。所贮有安福舻、翔风艇、行春舫、第一舟、沙飞船、湖船、乌图里船等,舟之最大者长九丈三尺,阔一丈九尺。有坞房五十四间,周长一百六十丈,“林木青苍,颇绕幽胜”。乾隆时代的诗人汪沆有诗云:“船坞周遭百丈强,常扁锦缆与牙樯。官家勤政希游豫,闲煞黄头鼓棹郎。”诗中所说的“周遭百丈”并不夸张。按今日估算,皇船坞的面积当在30亩以上。同时代的天津知县张志奇咏皇船坞诗云:“亭亭依岸舣龙舸,碧瓦参差照绿波。玉辇不来春树长,游麟争比旧时多。”诗中勾勒出这里非同一般的气派与景象:数条御船停泊在“亭式”坞房内,座座“碧瓦”的坞顶映耀在波光之中,鱼儿在水中游弋,河柳丝丝,绿意融融。著名文人蒋诗也有咏皇船坞一首,云:“皇船坞口是渔家,杨柳青青一路斜。绝似西湖好风景,二分烟水一分花。”皇船坞周围遍植杨柳,坞口渔家归舟,其景真如钱塘西湖。
清代,天津的海河及南北运河的航道承担着漕粮运输、百姓往来于南北、士子赴京赶考等水路交通的重任,也是皇帝南巡、赴大沽口巡海的水路航线。走水路要有停船的船坞,从这个意义上讲,天津的皇船坞也是海河航运的产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来天津巡幸次数最多的两位皇帝——康熙帝和乾隆帝对船坞的需求。
首先是康熙皇帝玄烨。他在位61年,十余次巡幸天津。康熙二十年(1681)秋九月,他乘舟赴南苑游赏,乘兴顺北运河直下天津,一直抵达三岔河口,写出《天津》一诗:“转粟排千舰,分流纳九河。潮声连海壮,树色入京多。鼓楫鱼龙伏,停帆鹳鸟过。津门秋望远,明月涌金波。”康熙皇帝从早晨乘舟游到天津,在三岔河口观赏大运河南粮北运的繁忙景象,饱览了海河的大好风光,直看到“明月涌金波”的时刻。这便是《清史稿·圣祖本纪》中提及的“九月辛亥,上巡幸畿甸”那件事。康熙还有一首题为《天津》的七绝:“河柳丝丝变嫩黄,海门遥色色微茫。贾航商舶连樯至,贡赆时看集万方。”这首诗写出了天津航运繁忙的景象。
其次是乾隆皇帝弘历。他在位60年,巡视天津十多次,仅颁布有关天津的诏谕就有24件。乾隆来津,多为巡视河工及阅兵事宜。出巡中也曾奖掖良才或罢黜庸吏,也有因收成歉薄而豁免地方钱粮之事,如乾隆三十二年(1767)三月,他周览淀河堤闸后,驾莅新城阅水师营,见满洲兵“弓马及国语生疏”,遂下裁汰之命;见“都统奉义侯英俊年既衰老,复戎装繁重,传令错误,兵丁队伍紊乱,喧哗不绝”,龙颜大怒,遂将其革职。乾隆五十九年(1794)三月,他来津先进北门,后出东门入行宫。转天,进东门出北门到河北药王庙拈香。行至鼓楼时,见百姓欢迎拥塞,辇不能行,龙颜大悦,乃“召试迎銮士子,赏姚文田内阁中书,赐长芦盐商福字墨刻及貂皮各珍物,缓征欠盐课,免本年钱粮十分之三,豁免积逋及杨柳青夹河地方本年额赋”。(《天津县新志》)乾隆来津,不光是为了国计民生,他也钟情于天津河湖港汊那酷似江南的自然风光和这里的人文景物。他曾数次驻跸天津水西庄,也颇能看出他对天津的喜爱。(www.daowen.com)
由于康熙、乾隆及清代其他皇帝与天津的这种机缘,更由于当时帝王出行大都依赖于水路,在海河边建皇船坞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换句话说,也正是海河航运造就了天津这座专供皇帝巡游之用的皇船坞。
关于皇船坞的确切地点,以往也有不同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有人说在今天百货大楼的斜对面靠近海河的地方,并说1955年夏和平路旁的胜利公园四周栽种矮松刨地换土时,在北面靠近人民银行芦庄子办事处的地方,距地面70厘米处挖掘出成行的大砖,经考证正是当年皇船坞所用。其实这是不对的。《津门保甲图说》“东南一带村庄图说”讲得很明确:“火神庙稍东曰季家楼,其对岸曰皇船坞,为恭贮水围御用舟楫之所,昉自康熙时。跨流架屋,林木青苍,旁有炮台,亦旧时所筑,其上生树一株,土人云已近百年矣,附近民居即呼为炮台村。”季家楼即今天的天津站一带,从“保甲图”上看,皇船坞恰与季家楼隔河相望,处于海河弓形大弯的半包围之中,与早期著名寺院紫竹林相距不远。
《津门保甲图说》为官刻,刻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这说明道光年间,皇船坞依然存在,后来逐渐堙没。清咸丰十一年(1861),清政府与法国签订《天津紫竹林法国租地条款》,这里成为法租界的一部分,其后这里用海河吹泥填垫抬高地面,相继建起洋楼,皇船坞不复存在。2008年起在这里建“津湾广场”。广场由多座欧式风格的地上商务建筑及地下商业街、停车场共同构成,并设有开放式广场及沿海河亲水平台,汇集了剧场、影院、高端餐饮、娱乐等业态,成为人们观光、游玩的好去处。
(章用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