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城市史》写道:“20世纪以后,远洋运输和华北铁路网的兴起,标志着天津与世界各国和华北腹地之间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革,它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多方位的联系,为天津成为华北经济中心创造了优越的客观条件。”
开埠以前的天津,凭借“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的地理优势,倚仗拱卫京师和漕粮转运的政治经济地位,奠定了其作为华北地区商品集散地的地位。此时,内河航运是天津与华北腹地商品交流的主要方式,运输工具多以木制帆船为主。当时的天津几乎没有远洋运输,近海运输也仅限于国内南北之间的粮食及土特产等商品,这就使码头更多地集中在运河沿岸,海运码头的发展则相对滞后。1860年开埠后,天津成为北方最早开放的港口城市,随着租界中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紫竹林等一批海运码头相继崛起,天津进入了远洋运输的时代,轮船的往来穿梭,成为海河上司空见惯的风景。
华北铁路网的出现开始于1881年完成的唐胥铁路,被称为中国实用铁路建筑的开端。1888年秋天,这条铁路与天津接通后,第一次使中国的一个大城市与当时最大的能源基地连接起来,对天津的城市发展意义深远。铁路的继续延长,把北京和天津两个华北最大的城市连在一起,并把海河水系、滦河水系和关外的辽河水系连成一体。这条铁路与上述各水系横向相交,正好弥补了这几条水系互相平行无法相通的缺陷,使华北传统的水路交通通过铁路联成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天津的经济地位。
海河上的货船
海河码头上的搬运工
远洋运输和华北铁路网的初具规模,为海铁联运创造了可能。所谓海铁联运,是指内陆地区货物由火车运到港口后再装上船舶运出,或是货物由船舶运输到港口后再由火车运到内陆。它把海运、铁路等传统的单一运输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综合利用,构成一种连贯的运输过程。早在19世纪,天津的外国人就已察觉到这一点,《1888年天津海关贸易报告》就这样写道:“当我们想到这个人口稠密国家的大量铁路线由本埠伸向四方,而这又是它唯一输出口岸的时候,那么马上就会明显感到其中包含着多么巨大的潜力,这种潜力只是由于目前缺乏国内交通工具而实际受到了限制。假使这些进步必然会在今后若干年中产生内部的压力,从而允准延建铁路……那么便立即会承认,对天津贸易光辉未来的预言是有可靠根据的。”(www.daowen.com)
对于天津而言,远洋运输的节点是以紫竹林为代表的租界码头,而华北铁路网的节点则是老龙头火车站。由于设立租界在先,铁路设站在后,老龙头火车站更偏重客运功能而货运未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历史上各租界之间又缺乏城市建设中的科学布局与合理规划,因此造成火车站与海运码头分居海河两岸,虽近在咫尺,却因海河的阻隔而远如天涯,难以形成铁路与海运的零换乘。万国桥(今解放桥)对于海铁联运的意义,正是在于在二者之间创造出一条转运的最短距离。
1928年的万国桥
进入20世纪后,英、法租界的码头上往往囤积了大量的海运货物,成为华北名副其实的货物集散地。这些货物进入腹地的路径有两条,其一是从租界运至天津老城东北的三岔河口,通过内河航运完成;另一则是通过万国桥到达对岸的老龙头火车站,装车外运。相比之下,最经济、便捷的交通方式就是铁路,万国桥由此成了唯一的通道。
当年的装卸工人曾回忆道:“法租界的万国桥是租界装卸货物的运输要道,对桥头的法国巡捕头子,逢年过节照例送礼1000元,其他的大小巡捕,若应酬不到,也会找麻烦。”可见当时万国桥对于货物转运的重要作用。
(方 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