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天津市河西区台儿庄路41号的原海河工程局,现名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专业疏浚机构。它创建于1897年,迄今已跨越了三个世纪。
19世纪末,海河淤积严重,一遇大汛即洪水泛滥,损失巨大,随着航运业的发展,海河水深已远不能满足中外商船航行需要,海河治理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天津海河工程局旧址现貌
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在海关年报中建议,从河道几个弯曲处的颈部裁弯取直,以造成一条几乎直线入海的河道,该计划的费用,如果与裁弯取直后得到的利益相比,并不算大。但德璀琳这项计划,遭到了清朝官方的抵制和干预。光绪十六年(1890),德璀琳再次向直隶总督李鸿章建议,由英国人林德对海河航道进行勘测,拟出浚治计划,并提议自关税中支出白银100万两作为治河经费。虽然李鸿章同意了这一计划,但却遭到地方官员和驳船公司的强烈反对,这一计划并未得以实施。光绪十八年(1892)夏,德璀琳、林德等人为推行裁弯取直计划,在租界南端的河段(今挂甲寺一带)钉下界标,计划进行第一次裁弯取直。此举因占用耕地,也遭到当地农民的反对,当德璀琳、林德与海关道台盛宣怀等乘马前往时,遭到五六百村民的袭击,人们推倒界标,赶走了德璀琳和林德。德璀琳浚治海河的计划宣告夭折。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
在此背景下,1897年3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聘林德为顾问,与领事团团长法国总领事杜士兰、英国领事宝士徒、天津洋商总会主席克森士以及天津海关税务司等会商,协议成立了海河工程局,其局务主要由领事团首席领事、津海关税务司、津海关道台(民国后改称海关监督)等组成的董事会及所聘任的总工程师处理。
在管理上,海河工程局实行总工程师负责制,凡人事安排、财务管理、生产决策等,全部根据总工程师的命令行事。同时设秘书长1人,此职一向由外国人(主要是英国人)担任,执行董事会的决议事项,具体管理局内行政事务。海河工程局内部的工作人员,按其职能,共分四部,即总务及测量部、工厂与船坞部、挖河部、海河部。
海河工程局的任务,除海河航道本身的整治工程、大沽沙航道疏浚工程外,还有塞支强干、裁弯取直、疏浚破冰,修桥造地、转头地建设管理等多项工程,还负责海河岸线的管理工作。海河工程局还先后设立了12个水位站,负责观测记录降水量,海河的日蒸发量、含沙量、含盐量以及流量。另外,海潮观测也属海河工程局的工作,万国桥(今解放桥)建成后,也由海河工程局负责管理。
海河工程局成立之初,并没有固定的办公地址,召开董事会都是借用戈登堂。为解决办公用房及海河工程局高级职员的居住问题,1911年2月,经董事会批准,海河工程局耗资14,040两白银,在德租界的河岸边(今河西区台儿庄路41号)购地7.8亩,并以32,892.23两白银建造了三幢楼,用于办公及居住,从此海河工程局有了自己的办公用房。
经费来源包括经常费、公债、征收捐税以及浚河挖泥和吹填造地收入费。海河工程局的经费支出主要包括:各项工程支出、公债利息、测量、看闸、水尺及办公费用,还有房屋、船坞的建造,工厂的建设以及挖泥船、泥驳等工程船舶及其配套设施的购置、维修等。
海河工程局的建立,对天津航运的发展、对沟通天津的内外经济交流、对天津城市的工商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津能够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其功不可没。海河工程局在纳潮蓄水、防洪排涝、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改变了我国无专业机械疏浚队伍的历史,因此成为中国现代疏浚业的摇篮。
1949年1月16日,天津解放的第二天,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水利接管处副处长赵朴等三人,接管了海河工程局。(www.daowen.com)
天津塘沽新港是现今天津港的前身,它始建于1939年下半年。1951年2月,周恩来总理亲自参加关于塘沽新港建设问题的座谈会,同年9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海港疏浚工程——塘沽新港开港工程开始。1952年10月中旬,海河工程局提前两个半月完成一期工程,工程量达1695万立方米,相当于挖了一条深4米、宽35米,由北京到天津的运河。同年10月17日,万吨轮“长春”号首次乘潮进入塘沽新港。从此,塘沽新港成为我国主要的国际性港口之一,结束了3000吨级以上船舶在大沽口外停留过驳的历史。塘沽新港的建设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支持。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临天津塘沽新港,对海河工程局输泥管线进行视察,周恩来总理也亲自为新港开港题词。
1953年1月,交通部将全国主要疏浚设备集中起来,成立了疏浚公司,由赵朴任经理,初在上海办公,同年10月迁至海河工程局原址办公。疏浚公司不仅集中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疏浚设备和技术人员,还先后制定了40多项规章制度,为中国疏浚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堪称新中国疏浚行业的摇篮。
1958年,交通部决定将疏浚公司更名为“天津航道局”(简称“天航局”),此后,天航局先后承担了天津港二期及三期20个深水泊位、第三码头港池疏浚、北港池疏浚、南疆码头港池、泊位疏浚等多项工程,并且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承揽了天津港双航道、主航道加深,10万吨、15万吨、20万吨、25万吨级航道工程,硬是在淤泥质浅滩上挖出了一条长44公里、底宽315米、水深19.5米的黄金水道。如今,天航局在天津港已累计挖泥超过8亿立方米,并利用疏浚土吹填造地超过70平方公里,天津港和天津滨海新区的诸多黄金宝地均是由疏浚泥吹填而成。可以说,天航局为天津港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深水港做出了杰出贡献。
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关系不断发展,对外贸易额大幅上升,各港口压港严重。周恩来总理作出了“三年基本解决港口问题”的指示,在全国掀起了“大建港”的热潮,天航人再次展示了港口建设主力军的风采,在全国建成的40个万吨级深水泊位中,天航局完成了26个。
现天津港25万吨级航道
改革开放以来,天航局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0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1986年改为施工企业。1998年政企分离,与交通部脱钩,并由交通部天津航道局更名为天津航道局,开始了独闯市场的征程。2006年完成公司制改造,更名为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迈入了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其施工足迹遍布中国沿海30多个港口以及亚洲、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天津航道局在投入数十亿元打造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挖泥船队的同时,全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全面加强人才培养,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施工产值连年以超过50%的速度递增,2009年完成的疏浚工程量超过3.5亿立方米,并提前完成了“百年天航、百亿天航”的阶段性目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天津航道局215船在苏丹港施工
2010年9月,抓住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战略难得的历史机遇,天津航道局由台儿庄路41号正式迁入滨海新区。如今的天津航道局已经形成了以疏浚吹填业务为主,集海外业务、其它海洋工程、勘察设计、河湖环保疏浚、投资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业务群,发展成为具有强大设备和技术实力,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疏浚吹填工程的知名疏浚企业,正在为建成国际先进、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疏浚公司,建成不断创新发展的民族企业而不懈奋斗。
(张绍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