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河岸边的诗意美景的介绍

海河岸边的诗意美景的介绍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河沿岸风光优美,不少文人诗家描绘过这一带的自然景象和风土人情,为后人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金平终于乘舟沿海河而下来到葛沽,看到此地美景,以致萌生出长居于此之心。海河岸边的美景不仅为津人所青睐,一些外籍诗人也曾慕名而至。咸水沽地处海河尾闾要冲,这里环境优美,经济繁荣,早在清前期已引起天津及不少外籍学者、诗人的关注。1860年后,天津设立了租界,海河两岸的景物随之出现了变化。

海河岸边的诗意美景的介绍

海河沿岸风光优美,不少文人诗家描绘过这一带的自然景象和风土人情,为后人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清康熙四十年(1701),天津总兵蓝理指挥士兵自天津城南至贺家口,疏凿沟渠,开垦稻田200余顷,引海河水灌溉。历经多年经营,这一带稻田连绵,水渠纵横,俨然鱼米之乡,城南农民称之“蓝田”,时人赞誉其为“小江南”。清乾隆时钱塘籍诗人汪沆作《蓝田》诗:“蓝田雨过稻花香,吠蛤声中趁夕凉。唤作小江南也称,僧衣一带抱回塘。”清末天津籍学者华鼎元也有《蓝田》诗一首:“去天尺五是城南,百亩良田旧姓蓝。欹侧柴门临水立,稻花香处雨初酣。”

姚承丰诗云:“十字围,获早稻,车戽声中波浩浩。七十二沽云水乡,半是捕鱼不插秧。汪司农,蓝总戎,能以人力夺天工。二千余亩分田界,葛沽以北白塘东。秋色红连稻花吐,直使斥卤成膏土。吁嗟乎,十字围,非小礼。”诗中所称车戽,即水车、水斗。汪司农即汪应蛟。樊彬诗云:“津门好,规划有良模。十字围田抽早稻,四门潴木灌葫芦遗迹未模糊。”华长卿诗云:“河水澄清红稻肥,田间燕子双双飞。葛沽遥接贺家口,士人相传十字围。桃花风起吹红雨,辘轳声里啼桑扈。十围零落剩两围,插秧犹击咚咚鼓。朝阳含露秦天秋,天水无声日夜流。近海人家善插莳,炎风五月尚驱牛。双港水车声婉转,蜻蜓飞起晴丝卷。何人置闸泄春潮,一湾沽水笼烟暖。白玉塘边碧芊茸,遗址依旧水溶溶。士人千载利其利,举杯一酹汪司农。”又云:“十字围边古钓台,葛沽红稻花争开。渔翁补网月初落,时有香氛扑面来。”

葛沽作为华北“八大古镇”之一,因丰财、厚财盐场设于此地,曾建有九桥十八庙,且地处海河之滨,镇内小桥流水,穿街过巷,美丽的景色、众多的古迹,吸引了诸多文人雅士前来观光探幽。

清康熙年间以业盐定居天津的金平向以风雅著称。他对葛沽大好风光向往已久,许多年一直怀有“到此一游”的夙愿。他在《次葛沽》一诗中写道:“十年怀此地,百里未能游。一夕随潮至,千门向水流。桥横村树静,蝉响稻粳秋,何日期沮溺,耕烟卧垄头。”金平终于乘舟沿海河而下来到葛沽,看到此地美景,以致萌生出长居于此之心。此诗被收入乾隆四年编纂的《天津县志》中。与金平同时代的张霔对葛沽感情亦深,数次由津乘船顺流而下前往葛沽,每次皆有感悟,除作《放舟之葛沽看桃花》外,还作《葛沽绝句》三首。其一:“三月春和处处宜,绿杨堤上步迟迟。榆钱满眼无人爱,难买春光烂贱时。”其二:“不是桃遮即柳遮,清流活活稻田斜。寻诗偶倚篱根立,闲看儿童戏水车。”其三:“十里香云未放红,携樽晚酌小桥东。蛙声绝似催花鼓,乱响桃源万树中。”张霔的三首绝句富有情趣,勾画出当年葛沽的自然景物和海河两岸的旖旎风光——既幽雅又充满生机。

清代中晚期,以“苦吟诗人”著称的周焯写过一首七绝,名《葛沽》,诗曰:“水车灌井疾于毂,少妇推犁健似男。莫讶此乡风景别,迩来何处不江南。”人称“风流太守”的吴人骥写过一首《葛沽道上》,曰:“海门东望葛沽堤,一路春风入马蹄。水上桃花村外柳,红妆多在画楼西。”周、吴均为名重一时的文人学者。周焯精书法,善篆刻,喜收藏,于诗尤嗜,曾从城西海潮庵获“桥亭卜卦砚”,在津传为佳话,遂为其诗集题名《卜砚山房集》。吴人骥是位进士,曾任莱州府知府,为人风流倜傥,善作诗画,旁及词曲,精于鉴赏。周、吴的葛沽诗生动形象,颇具生活气息。

海河岸边的美景不仅为津人所青睐,一些外籍诗人也曾慕名而至。被称为“仙才”的清代学者、山西蒲州吴雯,便写下多首《之葛沽舟中杂诗》,其中一首写道:“短蒲沙带退潮痕,花里楼台柳外村。暂歇吹箫倚双桨,闲看丝网摘河豚。”另一首写道:“海上人家沙上居,长河东下又分渠。纷纷晒网斜阳里,可有仙人孙卖鱼。”吴雯曾多次居于天津大盐商张霖、张霔的私家园林问津园。吴写此诗时正是客居张家之际,他由天津城东海河乘舟去葛沽,记下了他的所见所感。

在海河航道行船,最使人钟情的是河畔巷陌那灿如红霞的桃花和烂漫多姿的杏花。《天津县志》收有一首童国松的诗作,便是写桃花的:“人面相看浑欲醉,不须沽酒借朱颜。布帆一片红于锦,岛上来寻度索山。”汪沆的《津门杂事诗》,有“葛沽吹来杏花风,草长莺飞树树红”之句,且有小注:“葛沽杏花极盛,淹滞三年,未一寓目。”樊彬的《津门小令》则将杨柳青古镇与葛沽古镇的风物相提并论:“柳口(杨柳青古名)芦飘三尺雪,葛沽桃放一林霞”这里说的是桃花。当然,无论是桃花还是杏花,都是那样地令人陶醉,这当是葛沽景物最大的“看点”。(www.daowen.com)

其后,又有多首名人诗作吟咏海河岸边桃杏的。道光年间崔旭在《津门百咏》里写道:“满林桃杏压黄柑,紫蟹香粳饱食堪。最是海滨好风味,葛沽合号小江南。”同治年间华鼎元《津门征迹诗》云:“葛沽三月灿朝霞,问径无由望眼赊。正欲寻春春又去,年年辜负是桃花。”面对满林桃杏,饱食紫蟹香粳,彼时海河之畔的葛沽早已博得“小江南”的美誉。

咸水沽地处海河尾闾要冲,这里环境优美,经济繁荣,早在清前期已引起天津及不少外籍学者、诗人的关注。流传于今的清人咏咸水沽诗,常常把我们带到昔日咸水沽的自然景物之中,也让我们领略到古代发生在这里的动人故事。

乾隆时孟淦曾作《咸水沽闻蝉》:“浅深沽上雨初收,特向津门放小舟。借得半帆风正好,绿阴深处一声秋。”孟淦,山西太谷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官拜长芦分司。此前,其父孟周衍在天津曾与他担任同一职务(当时叫青州运司),且捐俸建盐关浮桥(人称孟公桥)。孟淦赴津就任,“信步浮桥上,茫茫眼界清”,特驾小舟巡至咸水沽,亲见海河下游之开阔,听得绿阴深处之蝉鸣,满怀感慨写下此诗。今人读到这里,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将二百多年前咸水沽的夏秋美景尽收眼底。

华鼎元《津门征迹诗》中有一首专门描写了咸水沽:“一夕潮来集万帆,海滨广斥少层岩。清时安乐萑苻息,哪怕临河水味咸。”此诗更多的是突出这里漕运的发达、盐业的兴旺,让我们看到当年河海地缘的优势为咸水沽码头带来的经济繁荣。

1860年后,天津设立了租界,海河两岸的景物随之出现了变化。近代现实主义诗人杨光仪曾作《梁家园》诗:“夹道垂杨生暮愁,梁家园外水空流。寻常挑菜春风路,并起西洋百尺楼。”

(章用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