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孩子估价过高的误区解析

孩子估价过高的误区解析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你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估价过高,就会导致你错误地坚信别人也和你一样,认为你的孩子人见人爱、聪明绝顶、才艺超群。相反,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对孩子评价过高,就会发现,当然不无遗憾,别人并没有像你一样,看到孩子背后闪亮的光环。

孩子估价过高的误区解析

折纸乐高玩具的实验告诉我们,在制造某种物品时投入的劳动会使我们对它产生依恋,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它过高的估价。下一个问题是:对于这种因制作而生的爱意和高估其价值的倾向,人们能否意识到呢?

举个例子,你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假定你与大多数家长一样,对自己的孩子视若珍宝(起码在他们进入桀骜不驯、无法无天的青少年时期之前是这样的)。如果你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估价过高,就会导致你错误地(可能是不靠谱地)坚信别人也和你一样,认为你的孩子人见人爱、聪明绝顶、才艺超群。相反,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对孩子评价过高,就会发现,当然不无遗憾,别人并没有像你一样,看到孩子背后闪亮的光环。

作为一个经常乘飞机旅行的家长,我经常遇到喜欢向他人展示自己孩子照片的家长。一旦飞机到达9000米的正常巡航高度,我就会打开笔记本电脑,电脑里存有许多孩子们的照片和录像。我的邻座旅客不可避免地会瞥视电脑显示屏。只要留意到他显露出一丁点儿兴趣,我就会开始连续播放世界上最可爱的小宝贝——我的儿子和女儿的幻灯图片。当然了,我认为邻座旅客会注意到这两个小家伙是多么聪明伶俐、与众不同,他们的笑脸多么迷人,他们穿着万圣节服装的小模样多么可爱,等等。有时候,邻座旅客在欣赏过我的孩子的照片后,会提议我也看看他孩子的照片。看了一两分钟,我心里就会开始嘀咕:“这个人怎么了?我真的就要花25分钟一直盯着这些和我毫不相干的孩子的照片吗?我还得干活儿呢!这该死的飞机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降落?”

事实上,我猜测,对自己孩子的才能与缺点根本看不到或者完全了解的人并不多,但我敢打赌,多数家长属于舐犊情深(偏爱自己的儿女)而缺乏自知的那一类。家长们不但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地球上最可爱的,他们还相信别人也这么认为。

这可能也正是欧·亨利的小说《红毛酋长的赎金》非常吸引人的原因所在。故事里,两个贼想发笔横财,绑架了亚拉巴马一个头面人物的孩子,并索要2000美元赎金。孩子的父亲拒绝付钱,而绑架者发现这个红头发孩子(红毛酋长)实际上很愿意跟着他们。不仅如此,这个孩子还是个非常难缠的臭小子,喜欢搞一些刁钻古怪的恶作剧,把他们俩弄得狼狈不堪。绑架者降低赎金,而红毛酋长继续捣乱,搞得他们心神不宁。最后,孩子的父亲提出让绑架者付给他250美元就领回孩子,尽管红毛酋长不肯离开,但最终他们还是把他扔下,逃之夭夭了。(www.daowen.com)

现在,假想你是新进行折纸作品实验的参与者,你刚刚完成了你的纸鹤或者纸青蛙作品,并进入了拍卖环节。你给自己的作品出了非常高的价格。你是否能意识到自己出价过高,而且别人对你作品的评价与你的不同?或者你认为别人同样对你的作品感到亲切?

为了弄明白这一点,我们比较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拍卖结果,即“最高价拍卖”和“次高价拍卖”。这里我就不讲解两种规则的技术细节了,[6]简言之,你如果使用“次高价拍卖规则”,你只需要仔细考虑自己认为这个纸制小宝贝值多少钱即可。[7]与此对照,如果你使用“最高价拍卖规则”,你就不仅要考虑你对作品的珍爱程度,同时也要考虑别人会出什么价格。我们为什么要把事情弄得这么复杂呢?理由如下:如果创作者能意识到只有他们自己才会过高估计作品的价值,那么他们在“次高价”拍卖时的出价就会更高(价格由他们自己说了算),而在“最高价”拍卖时出价较低(他们还要考虑别人的估价)。与此不同,如果创作者并没有意识到只有他们自己高估了折纸作品的价值,并认为别人的观点和他们的相同,那么他们在两种拍卖规则下的出价就应该是一样的。

这么说,折纸作品的创作者们能认识到别人对他们作品的评价与他们本人的不同吗?我们发现,创作者们在单纯考虑自己对作品评价(次高价拍卖)时的出价,与同时考虑别人出价(最高价拍卖)时的出价相同。在两种拍卖规则下出价相同表明,我们高估了自己作品的价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是意识不到这一倾向的;我们错误地认为别人也同样喜欢我们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