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各系统的发展水平和状况,是通过一系列的统计指标反映出来的。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方法,在综合国内外最新成果和咨询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相关专家的基础上,采用自上而下、逐层分解的方法,把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基准层与指标层),每一层次又分别选择反映其主要特征的要素作为评价指标,以避免重要指标的遗漏和重复。然后按自下而上的方法,根据统计资料的可得性,选取32个评价指标,分别对应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中的6大基准层,在力求反映基准层的主要特征基础上,使指标具有良好的量化能力。目标层为单一指标层,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水平。基准层包括农业结构可持续性、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农村社会可持续性、农业科技可持续性、农业外部环境可持续性。
指标层具体包括以下指标:
1.农业经济可持续性指标。农业经济可持续性是指各农业生产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能够保证自我维持、自我发展。除人为政策因素影响外,关键取决于农业经济系统自身效益的好坏和内部结构的合理程度,同时也表现为农业生产愈来愈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素。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和科技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
该类指标主要包括总量和人均两方面的单项指标。总量指标主要是农业生产总值,是衡量农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指标主要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单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劳均农业产值、亩均化肥施用量、亩均农药施用量、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人均农村用电量等,是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率水平的反映。人均GDP可反映农业人均产出水平,是一个地区农业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是衡量农民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指标,若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增长缓慢或处于停滞状态,就会影响其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就难以维持农业的持续发展。
2.农业结构指标。一是农业产业结构指标。设置此类指标主要是针对农业发展过程是农业产业不断重组和升级的过程,反映着一个地区农业经济实力、农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产业重组和升级的加快。主要指标包括农业中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城镇化率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等。把城镇化率作为产业结构变动的指标用来衡量农业工业化的发展状况,是因为农业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村城镇化率的上升,而目前湖南的城镇化率偏低,制约了工业化步伐,因此未来要创造条件加速农村城镇化,进而促进新型农业工业化。二是农业劳动力结构指标。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一样,反映着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的转移过程。主要指标包括: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比重、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等。
3.农业生态可持续性指标。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到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水平。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指农业生产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状况既是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同时也是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和质量所需要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如保持良好的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可获取无毒安全的农产品等。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决不能也不应该超越现实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的可持续性就是要谋求通过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在协调发展中维持新的平衡。农业生态可持续性是指农业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状况的可持续性利用。在对资源总需求量不断增大的同时,必须注意内涵扩大再生产,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和承载力,集约经营,大力研究和利用替代资源,保护资源对环境的调节能力,诸如保证土地总量的稳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保护、较强的抗灾能力等。
为考察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的持续发展能力,特设置以农业资源状况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为中心指标,建立反映农业资源占有量指标、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指标、森林覆盖程度指标、农田抗灾能力指标等子系统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括:人均耕地、人均林地、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森林覆盖率、垦殖指数、农作物受灾面积、低产田面积比重。人均耕地面积是主要衡量一个地区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的丰裕程度,而由于关于土地质量(土壤质地、肥力等)方面的数据较为稀缺和难以计量,没有被纳入具体指标;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血液”,鉴于农业用水资源量方面没有相关的统计资料,我们拟采用区域人均水资源量来间接表示农业水资源丰裕状况,因为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用这一指标基本上能反映农业中可利用的水资源量。
4.农村社会可持续性指标。农村社会可持续性是指保证农业生产、经济、生态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农村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如人口数量的合理控制、人口素质的提高、社会财富公平分配、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缩小等。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为衡量湖南省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设置农村社会发展质量为中心指标,建立人口密度指标、人口增长指标、人口素质指标和农村社会环境质量指标等子系统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括: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初中学历以上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农村医院数、卫生院技术人员数、农村自来水受益村数、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口密度指标主要用来表征人口数量状况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条件下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压力;初中学历以上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主要用来表征农民的人力资本状况,农民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一方面可以享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众多非农就业机会,从而缓解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另一方面使农民易于接受和使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并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5.农业科技可持续性指标。农业科技可持续性是指农业各个部门之间及其内部各项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配套,以及农业技术各环节(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农业技术有机组合,实现优化投资配置。农业科技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一方面,是及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问题的最有力手段;另一方面,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因此本书把农业科技同经济、社会、环境一起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分支考虑,以便全面完整地评价研究对象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具体指标包括:县及县以上农业科技机构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万人拥有农业科技人员数。
6.农业外部环境可持续性指标。农业发展过程受外部产业发展的影响很大,首先,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其次,实施农业扶持与保护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再者,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等流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农业发展必需的外部条件。还有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农民协会组织的作用发挥等。因此,本书在建立研究对象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过程中,也设立了农业发展外部影响因素的指标群。具体指标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投入比重、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支援农村生产支出。(www.daowen.com)
表9-1 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续表)
以上指标中,其中:
农产品商品率=出售的农产品产值/农产品总产值
土地生产率=产品量或价值量/土地面积
农业中间消耗生产率=农业GDP/(农业总产值-农业GDP)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土地面积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科技进步率/农业总产值增长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