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民收入明显增长,农村产业结构大有改善,农业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农业的发展正处于国际市场国内化与国内市场国际化等新的背景下,这对湖南农业的发展将造成较大程度的冲击。此时,隐藏在农业内部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1.农村人口增长压力依然严峻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湖南一直笼罩在“人口危机”的浓重氛围中,1978—2014年,平均每年增加28.95万人,2014年农业人口数为3417.1万人,占总人口数为50.72%。由于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决定了能形成有效供给的农户产品必须质量优良,并使社会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成为制约其总量增长和产出结构的力量,使食物供求矛盾更趋尖锐,从而形成持续存在的巨大食物需求压力。需求量的日益加大,半文盲人口在不断产生和壮大,农业高素质人力资源缺乏的现象将会日益突出,人力资源危机在所难免,还会给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工作带来较大压力,必然加剧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不仅难以向农村第二、三产业就地转移,而且在农业内部也因运用先进科技能力差,直接影响着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湖南农业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农业内部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化肥施用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而湖南亩均化肥施用量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高。长期重用轻养,盲目、过量、低效施用化肥,而有机肥施用严重不足,不仅造成肥料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导致耕地质量退化、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日益严峻的挑战。不合理施肥的严重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土壤酸化明显加快。与20世纪80年代比较,湖南省耕地土壤平均pH值已由6.5下降到6.0,平均下降0.5个pH值单位,其中pH<4.5的极强酸性耕地由1.75万公顷上升到3.59万公顷,增加105.8%;4.5≤pH<5.5的强酸性耕地由49.1万公顷上升到145.68万公顷,增加了196.7%。(2)土壤养分严重失衡。由于有机肥与无机肥之间、氮磷钾肥之间的施用比例长期失衡,导致土壤氮素、磷素盈余,而钾素供应不足。据统计,目前全省耕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达到173.5、18.6和97mg/kg,比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分别增加了31.1、8.8和17mg/kg。(3)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为农业三大面源污染源。2011年我省年施用氮肥128.2万吨,磷肥47.3万吨,氮肥利用率不到35%,磷肥利用率不足15%,大部分流失和逸散,造成60%以上的地表水富营养化,20%以上的地下水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根据全省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结果,全省农田灌溉水(地表水)样品超标率为35.8%,总磷超标率为22.5%,地下水样品监测氨氮(NH3-N)超标率高达58.4%,亚硝酸盐超标率为9.2%。(4)土壤板结,耕性下降。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和淋溶作用下,土壤有机质矿化速度高于腐殖化速度,矿化分解多、积累少,土壤中的钙、镁等盐基离子被淋失,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正离子以H+、Al3+为主,粘土矿物被蚀变,团粒结构解体,土壤物理性状恶化,土壤缓冲能力下降,导致土壤板结。
二是来自外部。以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农村工业化在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剩余就业人口以及湖南省工业化格局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使湖南农村在原有的农业活动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尚未解决之时又增加了工业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乡镇企业排放大量工业废气和燃烧废气污染了广大农村的大气环境,这不仅给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而且严重影响了周围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3.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
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不管人类如何发展,福利的提高首先与物质产品的丰富联系在一起。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已把我们重重甩在贫困线以下:我国人均耕地和森林蓄积量分别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和1/10。湖南省与全国相比,大部分资源人均占有量更少。(见表8-3)
表8-3 2014年湖南人均资源占有量与全国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2015年湖南省统计公报整理所得。
上表中,耕地资源少是制约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资源因素。
湖南人口众多,经济处于工业化发展的起步阶段,用水量急剧上升。近年来湖南人均水资源正在持续下降,由1991年的0.249千瓦降至2014的0.236千瓦。造成人均水资源减少的根本原因除了人口增加外,还在于经济建设沿袭传统的增长方式,水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www.daowen.com)
多年来湖南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91年耕地面积为4965.37万亩,2009年却下降到4828.05万亩,平均每年下降19.6万亩。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统计,湖南省各类土地资源底数分别为:耕地:413.50万公顷(6202.5万亩)、园地:68.71万公顷(1030.7万亩)、林地:1229.65万公顷(18444.7万亩)、草地:49.03万公顷(735.4万亩)。从人均耕地看,我省人均耕地0.06公顷(0.9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1.52亩)的59.2%,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从耕地质量来看,部分耕地质量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因此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
4.制度保障机制不健全
湖南农业制度保障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第一,有关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宏观政策体系不健全且不稳定,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宏观调控体系也尚在构建之中;目前湖南农产品流通体制仍然不能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农业的“卖难”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而且变得更加突出。农业生产者的决策受生产与市场的双重制约,农业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日益突出。第二,不同商业组织的市场化改革滞后及民营产品中介组织水平低,两者严重制约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形成;第三,在农产品市场本身的组织构建方面,形式单一、主体缺位。大多数农产品市场,尤其是批发市场主要由地方政府的市场主管部门投资兴办,用行政手段管理,缺乏企业化的运行机制。
由于长期缺乏稳定的组织规范和制度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行为经济会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和行政手段的干扰,他们无法找到规范化的法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根本不可能继续保持高度的生产热情,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然会陷入徘徊和被动的窘境。
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科研成果商品率低,农业科技人员不安心从事农业科研,出现了“三多三少”:科研人员跳槽的多,安心科研的人少;一般性科研成果多,重大成果尤其是突破性成果少;获奖成果多,真正实现转化、产生效益的少。湖南农业生产90%仍然依靠传统技术来维系。根据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七五”后期到现在,湖南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8%,与先进国家的农业科研70%的贡献率(如美国)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与此同时,一些有利于农业持续性发展的传统技术逐步被遗弃。如绿肥种植面积大量减少,制堆肥、沤凼肥等农家制肥方式已很少见到。
湖南省农业科技的现状存在“四低”:即农民科技素质低,农业科技和适用技术普及和应用率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贡献率低。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来看,2006年末,全省农业从业人员1959.27万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只有7.14万人,所占比重极低。农业科技应用不到40%。在农技推广主力军的农业事业单位中,虽然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不少,但是由于经费运行困难,各类活动难以开展,要为农民提供周到的服务,障碍重重。湖南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低,导致了农产品优质率低,全省农副产品优质率不到40%,其中稻谷优质率不到20%,良种瘦肉型猪仅30%,名优茶产量不到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结构调整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低。湖南农副产品加工率一般只有10%—20%,而发达地区高达8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生产产值之比,发达国家为3∶1以上,我国为1∶2,而湖南为1∶3,这些都制约了湖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14年湖南农产品出口占湖南总出口的3.36%,占全国农产品出口的1%。市场竞争力不强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导致湖南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力不强,难以发挥带动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的作用。
另外,湖南省大部分县域粮食加工停留在大米、饲料、淀粉、酿酒上,向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延伸不多。从产业内部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机制多为“松散型”,虽然双方签订订单,但约束力不大,常造成生产与加工销售“断链”。其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综合效益低等问题。这些都说明湖南省的农业产业链还没有形成。
6.农业投入不足
湖南人多地少,山多平地少,自然灾害频繁,基本生活需要与发展建设之间的矛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农业投入始终没有形成制度保障的稳定增长机制,农业投入难以增加。2014年湖南省对农村的投资增长20%,但财政支农资金直接用于农业的资金不到1/3。通过对湖南省水利设施情况的统计(见表8-4)可知,湖南拥有的水库总数、水库总库容量进入21世纪以来没有太大变化,与30年前相比也没有多少增加。我国水库寿命一般只有50年左右,而湖南大部分水库已经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设施不全,农业保障功能大大下降,这是造成湖南省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下降、农作物成灾面积和成灾率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非常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表8-4 湖南水利设施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湖南省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