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困境

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困境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镇化不仅仅是经济繁荣的象征,而且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城镇化水平不高和质量较差问题凸显,城市规划不科学、产业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明显,高能耗、高排放和城市拥堵等问题突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城市病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土地、水、能源等是城镇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困境

城镇化不仅仅是经济繁荣的象征,而且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距离发达国家的高度城镇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城镇化水平不高和质量较差问题凸显,城市规划不科学、产业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明显,高能耗、高排放和城市拥堵等问题突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1.长期以来固化的二元结构难以快速缓解

通常情况下,二元结构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因,城市化则是破解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我国的二元结构,不仅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而且表现为城镇二元结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采取以农补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城乡关系偏重于城市,城镇建设偏重于大中城市等政策,不仅严重迟滞了我国城镇化进程,而且导致我国农业落后于工业、农村落后于城市、小城镇落后于大中城市的二元结构并不断强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比如逐步放开了农产品市场,鼓励乡镇企业发展,支持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等,近年来又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并对农业和农民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等政策,使得农业和农村经济显著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城乡联系程度日益密切,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但我国二元结构及其深层次矛盾并未得到根本扭转,且有进一步强化和固化趋势。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资本的趋利性使大量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不公平的土地征用制度使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向城市和非农部门严重倾斜,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农民工工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而向城市倾斜的公共支出政策则使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等差距越拉越大。其结果导致“三农”问题更加突出,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势头难以得到遏制。不仅如此,城镇之间的发展差距也越来越大: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大城市群的面积不足国土面积的4%,却集聚了全国人口的18%,创造了全国GDP的40%。总体上看,内地城镇发展滞后于沿海地区,欠发达地区城镇发展滞后于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发展滞后于大城市,建制镇发展滞后于建制城市发展,即使同一城镇不同区域的发展差距也日益凸显。

2.农村人口转移和生存压力加大

由于城乡分割体制长期存在,特别是户籍、土地、社保、就业教育等歧视性制度影响,造成进城农民同城镇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严重不平等,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而且加大了进城农村人的生存和生活压力。农民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是我国城镇化人口的主要来源,农民工本应该是城镇人口,但因为是农村户籍人,却变成城市中身份模糊的边缘人口。无论是在城里人看来,还是在农民工自身看来,农民工只是城镇的临时工,难以成为城镇市民,农民工实际上成了“钟摆式”或“候鸟型”的流动人口。同时,又由于城镇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保等制度均与户籍挂钩,农民工就不能平等享受城镇非农业户籍人口的待遇,就业难、就医难、居住难、子女教育难、遇到欠薪和工伤赔偿等重大困难寻求社会救助难等问题非常突出。(www.daowen.com)

农民工不仅从事城镇最累、最苦、最脏工作,而且劳动时间最长、获得收入最低,融入和扎根城镇的难度和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由于全国城镇遍地开花式的一轮又一轮房价畸形暴涨,加上难以享受城镇保障性住房待遇,因而绝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居住在城镇拥挤的简易工棚中,或者居住在城乡结合部自建或租用的简易屋里。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辛苦,又居无定所,再加上目前存在的歧视性户籍、医疗、教育、养老等制度制约,农民工难以照顾好自己的子女和老人,造成了农村大批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难以解决好子女的教育和抚养老人的义务。目前,农民工中有近5000万留守儿童、4000万留守老人、4700万留守妇女。随迁子女难以得到教育,留守老人难以得到赡养问题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城镇对待农民工总体上讲,是“取而不予,用而不养”,“只用一时,不管终生”,“经济上接纳,社会上拒绝”,致使农村转移人口的生存压力始终难以得到缓解。

3.城镇化加速推进承载能力脆弱

城镇化离不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居住、教育、医疗等条件的有力支撑;同时城镇化还会消耗大量资源,制造大量废弃物。随着城镇化的提高和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保护与治理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承载能力需有大幅度提升。过去由于我国城镇化理念、发展规划和制度建设等严重滞后,当启动城镇化并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后,无论是大中小城市还是小城镇,已有城镇交通、地下管道、供电供水,以及废水、废气、废渣的“三废”治理设施和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等建设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城镇新建和改扩建基础设施和各项民生工程等建设的承载能力也越来越跟不上城镇化速度,难以满足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要求,致使我国许多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城市病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推进期、问题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城镇化承载能力正接近或超出极限,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的软肋。一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堪忧。土地、水、能源等是城镇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人均耕地最少国家之一,人均耕地仅0.09公顷,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70%为中低产田。由于我国空间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加上征地用地制度的缺陷,城镇化过多挤占和浪费耕地现象较严重,力保18亿亩耕地红线压力巨大,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威胁加大。我国还是水资源紧缺国家,人均水资源仅209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28%,城镇化正面临日趋严重缺水问题,目前我国50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中已有30个长期面临缺水困扰。二是公用设施服务能力薄弱。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由于我国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建设滞后,加上城镇人口快速扩张,城镇交通、环保、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保障和管理服务水平等越来越难以适应城镇化加速推进要求。目前,全国667个城市中约有2/3的城市交通高峰时出现拥堵,华北地区只有22.2%的地下水可直接饮用,许多大城市相继变成“雾都”,长期被“雾霾”所笼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