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开放后湖南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湖南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不仅农业总产值大幅增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还表现在农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农业生产总值大幅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一直是农业劳动力的输出大省,然而,随着机械技术等劳动替代型技术不断推广,湖南的农业生产总值获得大幅增长。1978—2012年,湖南农业生产总值增长60.26倍,农业增长42.3倍,林业增长83.3倍,牧业增长118.6倍,渔业增长399倍,具体数据见表6-1。2014年,农业实现增加值2020.3亿元,比上年增长4.2%;林业增加值225.5亿元,增长5.8%;牧业增加值682.4亿元,增长4.7%;渔业增加值220.6亿元,增长5.6%。
表6-1 湖南省1978—2011年农业生产总值
资料来源:《湖南省统计年鉴》(历年),各指标值按当年价格计算。
二是在保持粮食总产量稳定的基础上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2004—2012年,湖南省粮食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实现九连增。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湖南的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1978—2011年,湖南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77%下降到53%;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5%增长到32%。2014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97.5万公顷,比2013年增长0.8%;棉花种植面积13.0万公顷,减少18.5%;糖料种植面积1.3万公顷,下降6.2%;油料种植面积142.5万公顷,增长3.0%;蔬菜种植面积133.0万公顷,增长3.6%。全省粮食总产量3001.3万吨,比2013年增长2.6%;油料、茶叶和蔬菜分别增产4.3%、10.8%和4.4%;棉花和烤烟产量分别减少34.8%和9.4%;猪、牛、羊肉类增产6.2%,禽蛋增产2.4%,牛奶增产4.5%,水产品增产6.0%。
三是农民收入与农业发展同步。近年来,湖南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工作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引领,强力推进三个“百千万”工程,加快推动农业发展由重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生态、安全并重转变,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手”发力,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力争农民收入与农业经济同步增长。不断提高惠农补贴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培育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随着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快速增长,湖南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发展同步。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统计调查,2014年,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0元,比上年增长11.4%(名义增长,下同),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9%。2014年,湖南14个市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在10%以上。其中,增幅最快的邵阳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86元,比上年增长12.3%;最慢的长沙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23元,比上年增长10.2%,具体数据见表6-2。
表6-2 2014年湖南省各地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2014年湖南省统计公报。
2.湖南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湖南农业现代化处于加速阶段,这一阶段农业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有: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农业技术推广速度加快等等。
第一,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髙。近年来,湖南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十年来,尽管农业总产值增长较慢,以农业资源和农村劳动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非农产业,自2001年以后获得快速发展。到2014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6.3万家,增长2.5%,实现销售收入3360亿元。315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500亿元,增长25.5%;实现利润55.8亿元,增长14.8%。农业休闲企业经营收入47亿元,增长23.7%。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275个,增长10.3%;合作组织成员140万户。湖南农业生产资源少,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农民家庭总体还不富裕,绝大多数农户还离小康水平具有一定差距阶段,农户生产处于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状态。
第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02—2014年,湖南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由原来的60家增加到近500家。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由2005年的400亿元,到2014年超过1000亿元。湖南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3000多家,与500万亩基地建立紧密联系,直接带动农户数1000万户,年创汇超过8亿美元。但地方政府未能从战略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近年来,湖南省各级政府都加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措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逐步优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品牌打造、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均取得较大成绩。但是由于农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小,相关部门并没有认识到农业基础地位更加重要。因此,各级政府仍未能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百年树人、十年树木、一年树草”,农业是需要长期重视的战略产业。由于政绩考核短期导向,大多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热衷于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见效快的形象工程,而对于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产出低的农业及相关“三农”问题口头上重视、心理上藐视、行动上漠视,这也客观上构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障碍[1]。
第三,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速度不断加快。以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为标志的农业技术是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重要特征。近十年,湖南加快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施优质种苗工程,培育和引进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建立了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全省种养业新品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与此同时,湖南加快了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标准和基础。
第四,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全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不断拓展,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2014年底,湖南省已形成各类农副产品市场1487个。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民的农业经营以维持自身温饱为目标,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严重落后,不利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同时,由于湖南身处中部地区,农民的市场化意识相对滞后,不利于更新观念,大胆开拓,为农业的市场化发展创新模式。比如,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一体化经营的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20%,订单农业所占比重也只有30%左右。
第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为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湖南积极创新组织经营形式,根据市场农业发展要求,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例如探索并形成了“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市场+农户”、“科技服务组织+农户”以及“公司+基地或者协会+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创新型农业现代化经营模式。但从总体来说,特别是与山东等农业发展较快和农业现代化比较成熟的地区相比,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全省参与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户只有7.8%,大多数农民仍游离在合作组织之外。
对湖南这样的农业大省,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工业化发展的成果(即工业产品)才能有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只有通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来提高对工业品的消费,新型工业化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缺乏农业、农村的基础承载力、资源保障力和消费拉动力,工业化与城镇化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说,湖南现代化的最大困难在农业,而最大的希望也在农业。湖南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不仅对于推进湖南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且可以为农业大国的中国现代化带来更多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